馮學中
出血性腦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為腦梗死后因梗死區血液再灌注所致繼發性出血,是腦梗死嚴重并發癥,由于腦動脈閉塞后在其供血區梗死基礎上,梗死灶內血液漏出繼發出血,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特殊類型[1]。以往多為病理診斷,CT和MRI的應用使其診斷效率大為提高。為探討其臨床病因及更有效的治療方法,2008年 02月~2011年02月在我院住院經CT確診的66例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全部病例均來源于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病人,本組66例患者,男29例,女37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7.5歲,70歲以上占58.0%。發病至入院時間5h~3d,其中有既往史的患者冠心病11例,高血壓病32例,2型糖尿病13例,合并房顫20例,占30.3%。
入院時間4h~15d,66例臨床診斷全部經CT檢查確診,均以腦梗死收住院。以腦梗死住院的66例中,經治療后有10例表現為病情再次加重;10例治療后出現偏癱、言語和意識障礙加重;頭痛 8例;嘔吐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抽搐8例;病理特征為陽性6例;其余20例未出現新的癥狀。
從腦梗死后至發現出血的時間:15小時~21天,15小時~24小時內檢出12例,24~72小時檢出20例,3~14天檢28例,15~21天檢出6例。66例患者經頭顱CT檢查結果表明,病灶分布:顳葉20例,頂葉4例,顳枕葉6例,顳頂枕葉18例,額顳葉10例,顳頂葉8例。依出血形態分型:血腫型28例,表現為原有梗死灶內繼發高密度影,密度不均,邊緣不整,成片狀或團塊狀;非血腫型38例,表現為原有梗死灶內散在點狀、斑片狀、條索狀高密度影。

表1 檢出腦出血距發病時間
患者在被確診的情況下,停用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藥物,停用血管擴張劑。
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標準,基本痊愈45例,顯著改善20例,無效15例,死亡病例8例,基本治愈率在68.2%。
出血性腦梗死其發生率的報道不一致,約占腦HI梗死 30%左右,CT掃描回顧性研究發生率為5%~35% 。出血性腦梗死常繼發于大面積腦梗死,多因早期大塊梗死灶壓迫,缺血、缺氧致血管壁受損血管引起循環障礙[3]。中國報道 HI發病率 3%~5%,發病時間從梗死后3h~60d不等,常發生于病后 1周至數周。我們的臨床資料表明最早在起病后15h,最遲在起病后 21d。對于缺血性腦梗死的病因已經證實,無論是出血性卒中還是缺血性卒中,高血壓是其主要原因,而心源性腦全塞也是其重要原因。
本組有高血壓病史者48.5%,前期研究結果顯示HI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高于非HI組患者血壓,明確了高血壓性腦損害是HI的發病基礎[4]。過去本病多為病理診斷,CT和MRI應用于臨床診斷以后才成為HI早期診斷的關鍵,有助于爭取時間治療。因此,對于腦梗死患者應及時檢查或定期復查CT和(或)MRI,以便及早診斷;此外,還應根據具體病情和患者個人預后的情況,處理要個體化實現個性化治療。本研究證實HI發生越早,預后越差,血腫型預后較非血腫型差,非血腫型患者絕大多數預后良好。出血性腦梗塞應及時行CT和MRI檢查,才能提高HI診斷的準確率,應根據具體情況酌情掌握治療原則是治療的關鍵。
[1]陳瑩,季曉林.29例出血性腦梗塞臨床危險因素[J].福建醫藥雜志,2003,25(1):115-116.
[2]刁岳松,潘華,蒲傳強.缺血性腦血管病神經機能自發好轉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雜志,2002,4(1):61.
[3]韓瑛,吳曉華,張穎琪.腦梗死后出血相關因素的分析[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4,1(17):50-51.
[4]盧曉航.出血性腦梗死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4,10(9):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