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超
膽道蛔蟲病為臨床常見急腹癥之一,并發癥比較多,有時病情復雜危重,好發于偏遠農村地區,兒童及青少年人群多發。其發病機理是由腸道蛔蟲鉆入膽道,致使腑氣不能下降,氣機逆亂,致上腹劇烈疼痛[1]。單純的西藥治療經常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近年來,近年來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等非手術治療方法,獲得了滿意的預期臨床效果,現將有關結果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取對象為2009年7月~2011年6月到我院內科診治的膽道蛔蟲病患者共42例,其中門診患者24例,住院患者18例。42例中男性17例,女性25例,年齡9~56歲,平均31.6歲。患者起病急驟, 腹痛者呈劍突下陣發性鉆頂痛40例,,鈍痛者2例,惡心嘔吐者37例,發熱者33例,黃疸者3例。42例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2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照組 20例,采用維生素 C+硫酸鎂西藥治療,兩組患者間一般臨床資料統計學分析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首先均常規給予阿托品解痙止痛,適當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觀察組選用自制蛔凈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烏梅30 g,使君子15 g,檳榔15 g,苦楝皮15 g,木香l0g,柴胡15 g,白芍20 g,枳實10 g,延胡索15 g,大黃10 g(后下)。加水500 mL,煎成200 mL,2次/d,1劑/d。有畏寒發熱者,加金銀花30 g,黃芩15 g;如有黃疸者,加茵陳30 g,郁金15 g,梔子15 g。對照組患者給予維生素C2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1次/天,同時給予33%硫酸鎂10ml口服,3次/天。連續服用4周為一個療程。
臨床治愈: l~3 d腹痛消失,體溫正常,腹部體征緩解,經兩次復查B超,蛔蟲已排出。顯效:2~4d腹痛基本消失,體溫基本正常,腹部體征有所緩解,經兩次復查 B超,蛔蟲已基本排出。有效:腹痛消失不明顯,體溫稍正常,腹部體征緩解不明顯。無效:腹痛無消失,體溫沒有恢復正常,腹部體征無緩解,經兩次復查B超蛔蟲沒有排出[2]。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率的比較用 χ2檢驗。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
治療四個周后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隨訪觀察,結果顯示,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9%,而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75.0%,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 χ2=3.922,P <0.05)。詳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臨床療效統計學分析結果 例(%)
膽道蛔蟲病好發于青壯年及兒童,在農村地區比較常見。一般來說女性多于男性,大多數患者有腸道蛔蟲病史。進入膽道的蛔蟲數量大多數病例為1條,多則l0條,但也有報告有數十條蛔蟲引起膽道蛔蟲病。膽道蛔蟲病一般預后良好,但其危險性在于它可引發較多嚴重的并發癥,其中肝膿腫為首位。其余尚有膽道出血、膽道穿孔、膽囊化膿性炎癥、急性胰腺炎、慢性膽囊炎、肝硬化等。國內資料表明在肝外膽管結石中 25%與蛔蟲有關,而肝內膽管結石則達35%[3]。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中醫學“蛔厥”范疇,蟲積于腸,因臟寒或胃熱,膽道蛔蟲病是腸蛔蟲進入膽道而發生, 傳統醫學認為蛔蟲性喜溫而惡寒,得酸即止,得苦即定,得辛則伏頭而下。本病直接原因為驅蛔不當,中脘氣機樞轉失調,蛔蟲上竄入于膽而致。現代藥理認為,枳實、大黃能松弛膽總管括約肌,增加十二指腸括約肌的協調性;黃芩、烏梅、柴胡、大黃有消炎抗菌利膽作用;木香有強的膽道解痙和鎮痛作用;白芍、柴胡有解痙止痛、鎮靜退燒、解毒作用。現代藥理實驗研究表明,蛔凈湯具有消炎退熱,促進膽汁排泄、調整胃腸功能以及鎮痛、止嘔作用[4]。本研究選用自制蛔凈湯配合西藥治療,結果表明治療后總有效率中西結合組明顯優于西醫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可供臨床參考。
總而言之,自制蛔凈湯加減是治療膽道蛔蟲病有效而且安全的中藥湯劑,其聯合西醫治療臨床效果確切,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價值。
[1] 王愛蓉.150例膽道蛔蟲病的治療總結[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8,8(1):25.
[2] 張民慶.現代臨床中藥學[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772.
[3] 閔照國.金茵烏梅湯治療膽道蛔蟲病 32例[J].新中醫,2007,26( 1) :21.
[4] Hatlebakk JG,Katz PO,Kuob D,et al.Nocturnal gastric acidity and breakthrough on different regimens of omeprazole40mg daily [J].Aliment pharmacol Thr,2006,12: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