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王琳 張金格 周雷貴
肝性腦病是各種肝病的晚期并發癥,是代謝紊亂為主要特征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綜合癥,死亡率高,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1]。多年來,研究證明,氨中毒假說是肝性腦病主要發病機理因此降低血氨是治療肝性腦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門冬氨酸鳥氨酸能顯著降低肝性腦病的血氨水平,乳果糖可酸化腸道,改變腸道菌群,減少氨的吸收,促進腸道內毒素的排泄[2],因此兩者聯合起到協同作用。回顧我院對60例肝性腦病患者的治療,并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對2004年4月~2010年2月我院消化科符合肝性腦病診斷標準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齡(53.2±11.1)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因、病程、肝功child-pugh級以及肝性腦病臨床分期等均有可比性。
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門冬氨酸鳥氨酸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第一天10g,6h一次至患者清醒后減半,而對照組僅用常規治療(谷氨酸鉀及谷氨酸鈉)
記錄兩組患者從意識障礙到完全清醒的時間。如院當時、5d、7d、10d各個階段的肝功情況以及死亡率。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x2檢驗。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清醒時間,見表1。治療組恢復清醒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經t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0.005)。

表1 兩組患者完全恢復清醒所用時間的對照
兩組患者治療后死亡率情況,見表2。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經檢驗有統計學意義χ2=5.04(P<0.02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死亡率情況
2.3 兩組患者在不同的時段肝功能,見表3。結果顯示,治療組肝功能好轉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經T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

表3 兩組患者在不同的時段肝功能情況好轉比較
肝性腦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在眾多的發病機制中,氨中毒學說占有中心地位。肝衰竭時,肝臟不能充分通過鳥氨酸代謝循環產生尿素而清除氨,導致血氨升高,血氨有毒性能通過血腦屏障,干擾大腦的能量代謝而誘發腦病[3]。門冬氨酸鳥氨酸是尿素循環的起始底物,和血液中循環的血氨結合促進尿素合成,加速血中氨的清除,并且門冬氨酸鳥氨酸參與肝細胞內谷氨酸和核酸的合成,促進肝細胞的三羧酸循環,加進肝細胞的自我修復和再生過程、促進肝細胞能量合成,故肝性腦病早期應用門冬氨酸鳥氨酸治療有效。
乳果糖為人工合成的基本不吸收的酸性雙糖,(PH=3.8)在小腸乳果糖極少被吸收,在結腸內細菌的作用下將其分解為乳酸,使結腸內PH值迅速下降,使血氨從血液中彌散入腸腔中生成 NH4,隨大便排出,腸道酸化后,能夠促進乳酸桿菌等有益菌大量繁殖,控制產NH3菌的生長,從而使NH3生成減少,并促進腸蠕動,減少具有潛在毒性的短鏈脂肪酸的生成[4]。
因此門冬氨酸鳥氨酸聯合乳果糖可降低血氨,縮短肝性腦病的昏迷時間,提高患者清醒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為以后肝移植提供必要的手段,是值得我們臨床推廣。
[1]王宇明.肝性腦病的定義、命名和診斷[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5.
[2]徐江海,付菊平,向寶云,等.乳果糖治療亞臨床肝性腦病臨床分析[J].臨床薈萃,2005,20(4)216-217.
[3]王吉耀.現代肝病診斷與治療[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369-382.
[4]姚光弼,范上達,廖家杰.臨床肝臟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8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