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芹
心肌梗死(簡稱AMI)是一種嚴重類型的冠心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發病率不斷上升,在中老年發病率很高,死亡率為10~15%[1]。老年患者普遍存在拖累家庭,成為別人負擔的心理感受,這種心理感受稱為自我感受負擔(SPB),有研究指示,這種心理負擔是患者感受到的最重要的社會應急源[2].治療依從性是指患者服藥、飲食、生活方式改變等行為與醫學建議或健康教育一致的程度[3]。家庭支持不樂觀,使患者SPB加重,治療依從性降低。為進一步了解老年心肌梗塞患者治療依從性與家庭支持的相關性,筆者對入住本院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進行了相關調查研究,以期為今后的研究和干預工作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①在我院心一科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心肌梗塞患者中隨機抽取100例,年齡60~78歲。②意識清楚,無聽力、智力及溝通障礙者。排除標準:①伴隨精神異常的患者。②患者及家屬不配合,不愿參加本研究者。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資料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狀況、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關系是否緊張等。
1.2.1.2 治療依從性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家庭支持與不支持對患者依從性的影響,從家庭成員對患者提供的生活支持、精神支持、情感支持、經濟支持等方面對患者的遵醫行為、心理變化、疾病轉歸方面的影響為問卷內容。分為治療依從性好和治療依從性差兩個等級。
1.2.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由研究者發放問卷,使用統一的指導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調查對象以無記名方式獨立自愿填寫,不能填寫的患者在作出口頭選擇后由發放人員代為填寫,本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統計學方法,各組數據用SPSS13.0進行統一分析,采用χ2檢驗。
100例患者中,男42人,女58人,年齡60~78歲,平均68.43歲,在婚者95人,97%患者享受農村合作醫療,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1500元者占58.6%,家庭關系緊張者占10%。老年心肌梗塞患者治療依從性調查情況見表1.

表1 老年心肌梗塞患者治療依從性與家庭支持相關性
家庭支持在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療具有緩沖各種應激所產生的壓力和直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社會功能的作用。在臨床治療和護理患者的同時,不能忽視患者家屬這一社會力量的支持。作為患者最主要的看護者和社會支持來源,其身心狀態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及社會的轉歸。家庭成員對病人的理解、支持、關懷、疏導和鼓勵,不但可以使病人享受到親情的溫暖,使病人更加充滿信心和勇氣,還能使病人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潛能,以減少和消除復發因素,在老年患者中尤為重要,調動家屬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采取積極地態度,配合醫生共同完成治療計劃,解除負性情緒的束縛[4],給予患者情感的支持和經濟的幫助,使患者時刻感知家庭的溫暖并能幫助患者調動其內在的心理資源來處理應急事件。
焦慮是一種內心的緊張與不安,預感將要發生的某些危險或不利的不愉快的心境和體驗,抑郁是一種悶悶不樂、憂愁、壓抑的消極情緒,也是重要的心理不穩定因素,老年患者的心理脆弱、神經過敏認為得病有一種負罪感,害怕家人嫌棄、不能提供經濟支持和良好的照顧關懷,家人的負面情緒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加重患者的 SPB,而心理狀態的不穩定是誘發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在負性心理的牽動下,病人會拒絕治療,使治療依從性降低,制約疾病的康復。異常心理的消除往往不是藥物或其他療法所能奏效的。在護理過程中,將護理范圍擴大到患者家屬,鼓勵患者家屬保持角色的靈活性,幫助他們完成角色轉換,給患者以心理和情感支持,使其獲得精神上、心理上的安慰,減輕心理負擔,有助于患者保持情緒穩定,以積極心態接受治療護理,樹立堅強的生活信念和戰勝疾病的主動意識,鼓勵病人積極把握主動權,使病人處于健康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家庭支持能使老年患者變消極負面情緒為積極正向心理,才能適應、承受外來各種刺激,有利于消除疾病康復的隱患,治療依從性高,生活質量提高。
本次調查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治療依從性與家庭關系密切,在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護理中,醫護人員應該重視家庭支持對治療依從性的促進作用并有效利用,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緩解其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王玉玲,秦力君,林琳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階梯心理康復護理程序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560-561.
[2]武燕燕,姜亞芳.癌癥患者自我感受負擔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6):405-407.
[3]寧曉東,鄭翠紅,李華萍.社區高血壓患者自我效能與治療依從性相關性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2)::33-35.
[4]張藝,趙素俊,沈榮英.晚期腫瘤患者家屬焦慮抑郁因素的調查與分析[J].上海護理, 2004,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