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文
肺結核是目前我國流行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傳染病疾病,病程長、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給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障礙。本文針對肺結核患者的心理特征,實施系統的心理干預收到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9月~2011年9月本院住院治療的120例肺結核患者的觀察,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共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齡20歲~81歲,平均年齡51±18.3歲;對照組共58例,男44例,女14例,年齡19歲~73歲平均年齡43±18.2歲。文化程度,小學9例,初中高中48,大專41,本科22,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表內容采用經專家指導自行設計的心理狀態調查表,主要對肺結核患者的依從性、合理膳食、規范服藥、科學作息、對疾病和治療的認知等方面進行調查比對。
1.2.2 調查方法入院1~2天內由責任護士與患者單獨交談,當場發放,當場收回,用打鉤的方式回答,共發放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100%。根據調查表顯示的結果制定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常規的臨床臨床護理心理疏導和化療方案治療。選擇入院3~5天內實驗組在進行規范的臨床護理心理疏導和化療治療同時,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強化期30天兩組患者再次采用問卷調查表、訪談形式,從心里狀態、依從性、規則服藥、合理膳食、生活規律、對疾病和治療消毒隔離、藥物不良反應的知識等方面進行測查。
1.3 數據處理,所得數據采用χ2檢。
心理干預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規律服藥、消毒隔離、合理膳食、生活規律、睡眠情況、消毒隔離、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各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各項指標統計分析
3.1 心理干預
3.1.1 針對悲觀、失望的,要讓患者樹立能治好的信心,肺結核患者由于對結核病的缺乏必要的疾病知識,談“癆”色變,一旦確診為結核病患者很難接受現實,從而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確診的結核病患者能否規范治療受多種因素影響[1],有86%的患者在初治時沒有遵從醫囑服藥,沒有堅持規則治療,甚至在治療期間有間斷服藥或自行停藥的行為,造成患者反復治療,反復排菌,病程延長,治療效果不佳,形成了惡性循環。
3.1.2 近年來對肺結核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2]。有65%患者產生焦慮不安、自卑、自閉、等負面情緒,懼怕來自家庭、朋友、同事、社會及個人的偏見,擔心自己會不會給家人或親朋好友傳染、家庭經濟承受能力、影響自己求學就業婚姻、家庭朋友及單位社會歧視,想方設法隱瞞,不愿意接受探視,這些不良心理狀態都加重了患者心理負擔,極大的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3.2 經濟收入影響
80%的患者來自農村[3]。當地普遍醫療知識匱乏、經濟收入相對較低。患者經過一段時期的治療后擔心發生并發癥或者病程反復時,患者經常出現沮喪、恐懼等負面情緒,也常常表現出心理和行為的不符合。依從性降低導致病情加重遷延,甚至成為難治性肺結核,不僅延長了療程,還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3.3 肺結核是一個慢性傳染性疾病,病程長,治療需要長期多種聯合用藥。肺結核患者在長期化療過程中,根據個體差異等因素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不得不放棄或中斷化療,影響治療效果[4],隨著藥物不良反應及藥物副作用出現更加重了患者沮喪心理,導致從醫依從性的改變,使患者產生懷疑治療效果和自暴自棄不信任醫務人員的心理,極大地影響著治療效果。
3.4 針對上述心理變化的特征,提示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負面心理有足夠的重視,積極的開展對患者心理的治療和護理。[5]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反應,給予及時心理疏導心理上安撫,用良好的神態和語言,對患者關心、真誠,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主動向患者普及有關結核病的治療方法、配合注意事項、自然療程等知識,消除患者對結核病發生、發展的誤解。鼓勵患者傾述心理感受針對患者的自身情況因人而異地安撫、勸導、進行一對一交談(心理支持),說明負面情緒對預后產生的不良影響,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調節,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例舉積極的良好的心態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有利疾病治療,消極的心態只會加重病情而無益于健康事例,講解情緒對疾病的影響,指導患者解除恐懼方法,聽音樂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等,緩解患者的恐懼不良心理。例舉及時、準確、按醫囑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效果,使患者對抗結核治療原則、服藥療程、服藥數量、服藥后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問題有深入的了解,強調因不規則服藥易造成的病情反復和耐藥發生,告知早期規則化療的意義和規律適量用藥是化療成功與否的關鍵,全程用藥是確保療效的前提,不滿療程停藥將增加治療失敗率和復恐懼從而快速有效的建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有研究表明,肺結核患者的依從性與結核的復發率呈明顯的正相關[6]。肺結核臨床治療具有療程長,治療復雜,傳染性高的特點。進行在院及出院后隨訪中給予患者全程心理健康知識指導提高患者依從性,同時有利指導患者做好居家消毒隔離工作,對咳嗽咳痰時要用紙巾遮住口鼻,減少結核菌的傳播[7]。餐具要單獨使用并定期消毒。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生活起居要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戒煙酒。增強了疾病接受能力在配合治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臨床護理研究表明恐懼悲觀、失望自卑、焦慮、恐懼、沮喪等些負面心理均可導致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不能堅持服藥、依從性下降等行為的出現,從而導致療效降低。因此,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干預直接影響著病人的病情轉歸。肺結核患者心理壓力大,心理需要多,需要醫護、家屬、朋友及同事等多方面的共同支持。科學的心理溝通可以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緊張、恐懼等負性情緒,對人的生存有著重要作用心理干預觀察,患者按時服藥與正確的服藥方法,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自我觀察,保持有效的適當運動,科學的規律生活,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行為干預的有效性,對肺結核患者早期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提高患者從醫依從性,對治愈率,減少復發和肺結核病傳播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均有著重要的意義對肺結核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具有必要性
[1]劉光輝,劉玉美,伍慧儀,等.廣州地區 251例耐多藥結核病例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05,21(15)1712-1714.
[2]王麗芹,焦衛紅.住院肺結核患者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護理管理雜志,2010.5(10);322-324.
[3]張惠蘭,陳榮秀.腫瘤護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4.
[4]劉劍軍.中國結核病控制現狀及對策[J].結核病臨床與控制雜志,2002.1(4)150
[5]孫玉蘭,史公權,孫云霞,等.肺結核病人個性心理特征調查分析[J].中國中國防癆雜志,1994,16(1):37
[6]康華,將曉連.肺結核病人的服藥依從性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4,19(15):76-78.
[7]趙東升.加強防癆宣教,推動結核病的控制工作[J].中國防癆雜志,1998,10(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