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來 |
關注奧運:中國人金牌價值觀變遷
| 謝來 |
7月27日,倫敦奧運會正式拉開帷幕。這屆以“激勵一代人”為口號的奧運會,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濃厚的勵志色彩。體育與愛國主義,在不同國家也正呈現著不同生態。
“我就一顆平常心,不管取得什么樣的成績都平靜地去面對。反正就是一場游戲嘛,自己盡力就好了!”7月11日,飛人劉翔啟程奔赴倫敦,踏上奧運征程。身為本屆中國奧運代表團的頭號明星,奧運會的“三朝元老”,接受媒體采訪時劉翔顯得自信而淡定。
三次出征,心情各不相同。8年前備戰雅典奧運的劉翔曾這樣說:“我代表的是國家,我有使命為它獲得榮譽,很多人都在看著我呢!”
雅典奪冠4年后,誰也不會想到,當一個人承載著13億人的夢想,劉翔在北京奧運會上終以因傷退賽的悲壯方式收場。
如今又過了4年,奧運比賽終在劉翔口中成了“一場游戲”,洗盡鉛華,返璞歸真。
心態變化的不只是劉翔。
從昔日萬眾崇拜的“國家英雄”到如今的“平民偶像”,60多年來,中國體育冠軍身份的變遷,也反映出體育所承載價值觀的變化。
1959年4月5日,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首次在世錦賽上戰勝了各國強手問鼎冠軍,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奪得世界冠軍的運動員。
“把‘東亞病夫’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這是當時的國內媒體喊出的熱血沸騰的口號。回國后,周總理將容國團奪冠和十年國慶視為1959年兩件大喜事,因而將中國首次生產的乒乓球命名為“紅雙喜”牌。乒乓球熱迅速在全國興起。
和在同時代打破第一個世界紀錄的舉重運動員陳鏡開一樣,容國團被譽為英雄,得到全國人民的崇拜。他喊出的“人生能有幾回搏”,至今仍影響著中國體育人。
中美乒乓外交的傳奇人物、乒乓名將莊則棟就是容國團壯志豪言的見證者。2009年容國團紀念館落成時,莊則棟回憶道:“1958年容國團說,‘我要在一年內奪取全國冠軍,三年內奪取世界冠軍!’”莊則棟當時并沒把這話當真,然而,容國團在1958年的全國錦標賽中奪冠,次年即問鼎世界冠軍,“我和隊友說:‘他能拿世界冠軍,我們也要拿世界冠軍!’”
在那個特殊年代,容國團的拼搏精神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他所在的乒乓球隊不得不成立“看信班”來處理群眾來信。“人生能有幾回搏”也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座右銘。
中國奧委會原秘書長魏紀中說:“新中國成立不久,當時一窮二白,社會情緒比較低落,還有一些屈辱的歷史記憶。中國人在體育比賽中取得的突破,起到了鼓舞民心、提升全民族士氣的作用。”
從新中國成立后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飽受苦難的華夏大地百廢待興,那個時代下的體育精神實質,就是展示國威,建設祖國。
“我們代表的是中國,就要在奧運賽場上打出女排精神來。”7月22日踏上倫敦奧運會征程前,23歲的中國女排隊員,北京女孩曾春蕾信心十足地說。
30多年前,一位叫郎平的北京女孩和中國女排的健將們首次書寫了傳承至今的“女排精神”。
如果說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要向世界展示自信和自強,那么到改革開放初期,剛剛結束十年浩劫的中國要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體育便承載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重任。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杯賽上,經過7輪鏖戰,先后擊敗了前蘇聯、古巴、美國和日本等強隊,以一場不敗的戰績奪取冠軍。這標志著中國女排成為首支登上世界巔峰的中國三大球隊伍,郎平個人也獲得“優秀運動員獎”。

對于那一天守在收音機和電視機前的中國人而言,當最后一個球落地,所有的激情和自豪感都噴薄而出。那一夜北京萬人空巷,人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徹夜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
第二天,國內幾乎所有報紙的頭版都是女排奪冠的消息。《人民日報》刊登評論員文章:《學習女排振興中華》。同一天的《中國體育報》上,鄧穎超發表了題為《各行各業都來學習女排精神》的文章。由此女排的勝利,上升到了激勵整個民族精神的高度。體育賽事的勝利,也和振興中華的精神聯系起來。
有人因此評論稱,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世界的巨大落差中,女排的輝煌讓國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找到了出口,“女排精神”因此激勵了數代人,成為整個上世紀80年代民族振興的耀眼符號。
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激情,在2001年7月13日達到頂峰。北京時間當天22時09分,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莫斯科宣布:將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交給北京。用舉國歡騰來形容當時的中國毫不為過。
申奧成功那一年,從小在北京長大的體育迷小君還在讀高中。他清楚地記得,當晚住校的同學們興奮得翻墻逃出宿舍,聚集到天安門去慶祝狂歡,當天夜里的北京,天安門周圍的汽車寸步難移,整個城市都被煙花和鞭炮聲淹沒。“1990年的亞運會就喊出‘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實現這最后的跨越,中國用了10年,人們怎么能不激動?”
百年奧運夢想成真,全面點燃了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
當夢想真的照進現實,體育所承載的榮耀似乎也不僅僅只有民族精神。如果昔日的中國還需要得到世界的承認,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平發展、日益強盛的中國,正在給世界一個驚奇,無論在奧運賽場還是在世界舞臺上,中國都已經顯得自信而從容。
這一年,中國運動員不但以51枚金牌獲得奧運金牌榜第一,還獲得120個世界冠軍,打破16項世界紀錄。至此中國運動員獲得的世界冠軍已從容國團的1寫到2283。
變化的不止是數字,中國的世界冠軍雖依然贏得全社會的尊重和喝彩,但已不再是全民崇拜的英雄。在體壇閃耀星光過后,便回歸平凡。
“奧運會金牌都第一了,還想怎么樣?”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很多中國公眾的心聲。而這也意味著,人們對金牌價值的認識開始回歸體育本身。
“北京奧運會之前的任何一屆有中國參加的奧運會,哪位中國運動員在哪個項目獲得了金牌,我全都能倒背如流,”小君告訴記者,“但北京奧運會上,中國得到的金牌和獎牌實在是太多了,就好像一直渴望的夢想終于實現之后,大家更多開始關注體育本身的魅力。”
著名作家葉匡政評論說,奧運金牌已獲第一,終于使國人能走出靠金牌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年代了。而獲得金牌第一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終于可以讓我們不那么在乎金牌了,更不會把金牌的多少與國家榮譽或民族感情牽扯到一起。
因此,當李娜說出“我來比賽并非為了我的國家,我僅僅是在打自己的網球,我努力做到最好”時,中國民眾對她的關注依舊。而對無數像小君這樣的體育迷而言,體育的力量才剛剛開始展現,“奧運會以后,周圍越來越多人愛上體育,原本只對金牌和榮耀的追逐,變成全民健身的熱情,我想只有體育能夠做到。”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2012.7.27
book=16,ebook=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