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實習記者 徐豪
一方面,要打破利益壟斷,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機制;另一方面,也要推出好的項目,讓民間投資嘗到甜頭。

曾有人形象地比喻民間資本進入壟斷領域遭遇“三重門”:一是“鋼鐵門”,壟斷企業把持,門檻太高進不去;二是“玻璃門”,看得見進不去,沒實力也不敢進;還有一個是“彈簧門”,進去以后逼你退出來。
今年2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明確表示要打破壟斷,放寬準入,促進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會事業等領域。為落實國務院要求,國家發改委也召集45個相關部門,要求今年6月底前出臺實施細則,“不僅要出臺,而且要能用?!?/p>
從4月中旬到6月下旬,國資委、銀監會、證監會、交通運輸部、衛生部、鐵道部、國稅總局、國家能源局等十幾個部委密集出臺政策,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銀行、鐵路、石油石化、交通運輸等壟斷行業。國家對這些領域的“大手筆”開放引得不少人歡呼:民間資本的“春天”已經到來!
應急措施還是長久之策?
5月底,國資委下發《關于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中積極引入民間投資的指導意見》,規定民間投資主體可以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融資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這個時候剛好是“新36條”頒布兩周年。國務院規定,各個部門要在今年6月底前,出臺本部門相關的民營企業準入意見。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都在減速,為穩定經濟,中央做出把“保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的決策。那么,此次對民資敞開大門是應急措施還是長久之策?陸續出臺的“新36條”實施細則能否消除民營企業的心理障礙?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現在出臺的細則來看,政府是經過理性思考的,這些政策具有可行性和連續性,而且對民資敞開大門也是大勢所趨,政府出臺的這些政策是長久之策。
周德文說,國務院“新36條”已經頒布兩年,民間關于放低門檻、擴大市場準入的呼聲也越來越大?,F在面對復雜的國際金融危機形勢和國內發展階段所面臨的持續回落的經濟形勢,需要一定的投資拉動確保經濟穩定運行和必要的改革經濟環境,實現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2008年投放4萬億投資的做法已經難以為繼,只有調動民間資本,才能促進經濟有序、持續發展。
此次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引導民營資本進入原來國有資本的領地,其力度很大,顯示了中央政府的決心。就民間投資的信任構建而言,政策缺乏清晰性、穩定性,向來是民間資本進入某個領域的重要阻礙,也造成民資的不信任。這種由部門出臺的政策,迫切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這些政策成果固定下來,防止政策“朝令夕改”,以讓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
“春天”還沒來
近年來,國家多次制定政策措施以鼓勵民間資本的發展,但具體到執行層面,情況委實難以令人滿意。
此次大門向民資敞開,能否改變“國家隊”唱主角、“民字號”當配角的境況?“民字號”最關心什么問題?民間投資的“春天”到來了嗎?
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這些年來權利配置資源更加強化,造成國企和民企地位不平等、競爭不公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不能起到基礎性作用。國有企業占據了大量的資源,在土地、礦產、金融等領域享有絕對的權利,而民營企業卻沒有這樣的待遇。
近日,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民資進入壟斷行業,有機遇也有挑戰。地方各級政府對民資開放既要“開門”也要“設座”,給進去后的民間資本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就民間投資的信任構建而言,政策缺乏清晰性、穩定性,向來是民間資本進入某個領域的重要阻礙,也造成民資的不信任。
鐵道部5月18日出臺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實施意見》指出,“不得對民間投資單獨設置附加條件”;而在銀監會出臺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中,同樣規定對民間投資進入銀行業的范圍、對象“沒有限制”,在市場準入的實際工作中不得單獨針對民間資本設置限制條件或其他附加條件。
專家指出,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是此次密集出臺政策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周德文對記者說,現在說民間投資的“春天”已經到來還為時過早,他對此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新舉措能不能帶來活躍的投資市場,政策是不是穩定,執行過程中能否落實,會不會再出現“玻璃門”、“彈簧門”,尚需觀察。此外,國家還需要出臺相關細則進行完善,一方面,要打破利益壟斷,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機制;另一方面,也要推出好的項目,讓民間投資嘗到甜頭。
民間資本如何選擇?
保育鈞告訴記者,目前民營企業基本上處在下游行業,如制造業、流通領域等,國有企業多處在上游,如基礎原材料、能源、煤電油運等,下游領域國企也占有很大比重。現在放寬民間資本的進入領域,讓民間資本真正進入壟斷行業,有利于加快民營企業的發展,進一步豐富民間資本的投資手段和渠道,也有利于改善我國經濟結構,理順民間資本發展方向。
“單個民間資本相對較薄弱,進行投資會追逐高收益、見效快的領域。例如在金融業、銀行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利潤比較高、回報快,選擇投資的民間資本會比較多?!敝艿挛恼f,“而在一些虧損行業,例如鐵路,處于長期虧損的狀態,可能民資選擇就會比較謹慎。
莊聰生也對媒體表示,各項政策措施從出臺到落地有一個時間差,作為民營企業,要從自身出發,理解吃透政策,找準定位,量力而行。
有分析人士指出,民營資本要進入一些投資領域,仍將面臨艱難的市場博弈。由于我國在很多領域已經形成以國有資本為主導的格局,雖然在政策層面上已經向民營資本放開,但絕大部分市場仍然由國有資本布控,民營資本只有在一些經營出現問題的國有企業需要重組時才能進入。民營資本參與國企重組必須堅持市場化,這就決定了它們的進入將是謹慎的。
投資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直接投資還是間接投資?具體投資回報方式、退出機制、監管機制等方面,民資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利益保障和投資得失如何界定?周德文告訴記者,這些問題都有待觀測,下一步棋如何走,還是要看國家的進一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