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韓柱
日本政府1971年公布了新的《批發市場法》,在改造和整頓批發市場的同時,為了減少流通環節和流通費用、穩定物價,大力發展和創建了不經過批發市場的流通渠道,即市場外流通渠道。對此,日本政府引導農協組織和生產者,進行計劃生產、計劃出售,成立集配中心,與生協組織等消費者團體或超市、零售店對接,形成產地直接的市場外流通體系。為了促進生產和銷售直線結合,日本政府制定出臺了“蔬菜價格穩定對策綱要”、“農產品直接交易推進措施”、“產地直接補助法”和“共公設施許可”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進了市場外流通體系的建設。
市場外流通的主要形式有契約交易和產地直接兩種形式。契約交易形式主要包括加工原料農產品的契約交易,農業資本和農外資本的農畜產品的預約交易,農畜產品契約交易等三種形態。產地直接方式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交易,生產者和消費者團體直接交易,生產基地——集配中心——消費者團體或生產基地——集配中心——超市的直接交易,生產基地和公共機關集會所的直接交易等四種形態。
1960年《農業基本法》實施以后農業生產選擇性擴大的進展下,日本各地興起了生鮮蔬果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基地建設。1966年的“蔬菜生產銷售穩定法”的頒布進一步鞏固了蔬果生產的產地形成。到了1970年代,蔬果生產已實現了設施化、專業化、規格化、商品化,為農超對接提供了穩定的商品供應保障。
日本農協組織是面對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生產者應對農產品市場而產生。這種農民組織的協同行動,隨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專業化、單作化生產的深入發展,逐步形成了農產品銷售行動的組織化、集團化、共同化性能的農協共同銷售體系。1961年《農業基本法》實施和流通現代化政策,使農協組織的共同銷售體系更加完善,進一步提高了標準化、機械化程度。1972年,全國農業協同組合(簡稱全農)成立,標志著農協系統三級組織共同銷售體系的建立。農協系統三級組織共同銷售體系采用商流和物流分開方式,全農負責商流、縣經濟聯和單位農協(系統農協)負責物流形式組織全農“集配中心”,形成與大型產地、大型批發公司、大型超市相結合的生鮮蔬果銷售體系。
1960年代到1970年代,日本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流通現代化政策,對于流通主體的組織化、合作化建設和經營方式的機械化、規格化進行改革。大力推進物流設施與技術革新活動,大力建設道路、港灣、倉庫等物流設施和導入低溫流通技術和電子化信息系統、現代包裝、管理、保管技術。從此,農產品的遠距離輸送條件為基礎的廣域流通體系形成,為農超對接提供了物流條件。
1970年代,以大城市為重點的各大超市,把分店擴展到全國各地的中小城市,形成了日用百貨與食品蔬果銷售的網絡體系。據通產省統計,1964年的3620個連鎖超市,在1974年發展到120304個店鋪,零售業全體銷售額的比重從4.7%提高到10.6%。這些連鎖超市隨著生產經營的發展,結合批發市場和零售業的商業功能,以采購與保管的集中管理進行生鮮農產品的購銷活動,形成遍布全國各地的零售業銷售網絡。
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1970年前后,因基礎設施建設高潮和貨幣投放量過多而引起的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引起了農產品價格上漲,生產過剩而價格波動激烈等問題,直接影響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穩定農產品價格成為政府首要任務。因此,1971年修訂《批發市場法》進行中央和地方批發市場的整頓、改造的同時,頒布《蔬菜價格穩定法》對于農超對接采取鼓勵和資金、設施方面的支持,積極推進生鮮蔬菜的批發市場外流通體系建設,為農超對接提供了發展機遇。
1970年以后迅速發展起來的超市與農業生產直接對接的經營,成為日本生鮮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其主要對接模式是以蔬果專業化生產的單位農協組織和超市對接模式;任意組合的農民合作社與超市對接模式;個體生產農戶與超市對接模式以及全農集配中心、縣經濟聯合會、農業生產基地、企業直營農場和其他生產銷售組織與超市對接等模式。其中全農集配中心規模大、樣品多、設施齊全等優勢,設置在東京、大阪、橫濱附近,主要針對大城市圈超市銷售的蔬果供應;縣經濟聯收集的生鮮蔬果主要針對中央批發市場或全農集配中心,一部分進入區域內超市;農業生產基地和企業直營農場生產的生鮮農產品主要供應加工企業原料,少部分與超市對接。
農超對接模式的運行機制有多種形式,有些大型超市自己擁有集配中心或委托關聯企業、物流配送中心采購生鮮蔬菜水果。以產地直接對接的運行機制包括以下幾點;
3.2.1 價格決定方法
農超對接的首要理念是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參與價格形成。價格決定方法主要是根據批發市場價格變動進行價格決定占半數以上,考慮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決定來看,水果多于蔬菜。另外,根據生產者生產成本和超市單方決定價格明顯少于前兩項。主要原因是超市方面很難掌握生產成本,也無法獨自實施價格決定,只好參考市場價格決定生鮮蔬果產品價格。

表1 農超對接模式運行機制 單位:%
3.2.2 產品規格要求
農超對接的第二個理念是消除批發市場流通的過剩包裝、復雜而嚴格的規格標準和等級,并嚴禁非價格競爭和鋪張浪費。但是超市采購生鮮農產品的規格要求,無規格品和規格外產品只占全體生鮮蔬果的蔬菜2.5%、水果10.6%,根據批發市場規格要求和超市獨自要求占水果89.4%、蔬菜97.5%的高位。無規格或未能達到標準的蔬果產品無法進入超市,農民只能自家消費或廢棄。
3.2.3 輸送手段確保
降低流通費用,追求經濟效益是農超對接的第三個理念。農超對接實際運行中超市承擔生鮮農產品的輸送和費用極少數,水果只占10.7%、蔬菜17.8%。輸送責任和費用的承擔80%以上被落在生產者或生產者團體、集配中心,超市方面的低成本采購意向極其強烈。
3.2.4 容器利用方法
生鮮蔬果產品的保鮮、安全衛生也是農超對接追求的一種理念。生產者或集配中心等使用專門包裝和輸送簡易保鮮箱按時送到超市。容器利用方面使用紙箱較多,并且要求多次使用。專用保鮮箱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水果和高級蔬菜產品運輸過程中,無容器輸送只占4.4%~11.5%,保證了蔬果產品的鮮度保存和衛生安全保護,不僅節約了流通經費,還減少了輸送過程中的損失。
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的1970年代,遇到物價上漲、通貨膨脹、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混亂時,采取了積極批發市場外流通體系建設。在原有的早市與集貿市場的基礎上,鼓勵發展農協組織與生活協同組織以及超市的生鮮農產品流通中參與,建成了與批發市場并存的市場外流通體系。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流通不合理現象和物價不穩定因素。我國目前也面臨著農產品價格不穩定,通貨膨脹、供求不協調等局面。應借鑒日本經驗大力培養大量消費團體和農民組織,鼓勵參與生鮮蔬果流通領域,并鼓勵和規范原有早市、集貿市場的進一步完善,重點培養作為大眾消費場所超市的各項設施建設和生鮮蔬果流通功能,建設以多種經營主體組成的市場外流通體系。
眾所周知,農業協同組合是日本發展農業的一種法寶。戰后,日本政府對農協組織基地進行改革,消減零散弱小的農協組織進行合并、重組后,1960年代建成了以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的形同農協組織。1970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的變革,進一步改造農協系統,建立了系統農協——縣經濟聯——全農的三階段共同銷售體系,組建全農傘下的“集配中心”,有效地進行了“農超對接”,促進了農產品流通合理化和現代化建設。我們應借鑒日本經驗,努力培養以農產品銷售為中心的農民合作組織,尤其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地區建立農民合作社為主、其他流通企業為補的生鮮蔬果銷售的集配中心,基于區域經濟規劃,形成農產品流通圈,搞活生鮮農產品流通,消除農產品供求不平衡,穩定農產品價格。
日本農超對接產生于上世紀60年代初,真正發展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農超對接模式多種多樣,70年代發展階段是采取了對接對象的多元化模式。80年代,超市采購生鮮蔬果主要依靠全農“集配中心”。全農“集配中心”運行時采用商流和物流分離經營,全農負責各地超市的訂單、結算、信息交流等,縣經濟聯和單位農協組織負責產品收集、包裝、分類、向各地的各大超市輸送等業務。我國農超對接剛剛起步階段,分清“農超對接”與“超農對接”模式,應先采取對接模式的多元化形式,積極培養農民合作組織與農業生產基地,進行“農超對接”。
日本農超對接模式采取多元化形式,其對接運行機制有以下特征。價格決定因為無法掌握生產者生產成本,所以超市方70%以上產品參考批發市場交易價格進行決定;產品規格也參照中央批發市場規格要求;產品輸送基本上由生產者或其他團體承擔,很少部分由超市方承擔;容器大多數由超市方提供,進行紙箱或專用容器進行包裝,并且為減少費用多次使用。我國超市與農業生產基地或農民合作社對接時也可以借鑒日本農超對接模式的運行機制,采取參考批發市場的價格和規格,避免獨自定價,損傷一方的做法。超市應在采購生鮮農產品時選擇多次用容器進行購貨,貨物輸送交給其他物流部門承擔,可以降低購貨費用,減少成本,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廉價產品。
從日本的“農超對接”可以看出,對接的關鍵在于政府的指導作用。僅僅靠超市和農業生產者是不理想的,單靠超市方更是遠遠達不到預期目標。必須創造農超對接的市場環境和物流條件,組織運行機制才能實現降低流通環節,減少流通費用、穩定物價的目的。日本經驗還告訴我們“農超對接”時過于強調產品規格化和標準化,不但不能減少流通經費和降低產品價格,反而會增加費用,增加農民和農業生產銷售組織的負擔。
[1]賈敬敬,王喆.中國農產品加工發展戰略[M].科學出版社,2005(9).
[2][日]竹中久二雄.增補現代農產品流通[M].全國農業改良普及協會,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