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技大學經管學院 宋瑞敏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郭春明
“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形成嚴峻挑戰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該詞最早正式出現于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1]。白皮書著眼于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2]。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通過實施低碳經濟來減少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環境的嚴重破壞。
內蒙古作為我國的重要能源和化工基地,在改革開放30年里,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呈現出又快又好的發展勢頭。而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也呈現出較大變化,逐漸趨向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因此,如何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確定內蒙古低碳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是當前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自2000 年,內蒙古經濟總量與能源消費總量總體呈上漲趨勢。表1中2000~200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內蒙古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1539.12 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7761.8 億元,達5倍。能源消費總量從2000年的3937.54 萬噸標準煤增長到2008年的16268.22萬噸標準煤,達4倍。
表1 2000~2008內蒙古生產總值與能源消費總量統計表
自2000年起,在 GDP 持續增長的前提下,我區能源消費增長率也在逐年上漲,到2005年,能源消費增長率開始下降,2006年,實際GDP增長率也呈下降趨勢。圖1是2000~2008年間實際GDP增長率與能源消耗增長率的變化曲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實際GDP 增長與能源消耗量增長具有相似的周期性。
圖1 實際GDP增長率與能源消費增長率變化曲線圖
經計算,2000~2007年,實際GDP平均年增長率為16.88%,而同期全國的GDP 平均年增長率僅為10.30%;能源消耗總量平均年增長率為20.65%,而同期全國的能源消耗總量平均年增長率僅為9.74%。內蒙古地區平均能源消耗強度為2.66 噸標準煤/萬元,而同期全國平均能源消耗強度僅為1.25 噸標準煤/萬元[3]。
在2009年全國各地區能源消耗指標中,內蒙古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2.009噸標準煤/萬元,位居寧夏、青海、山西、貴州之后的第五位;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3.557噸標準煤/萬元,位居寧夏、山西,貴州之后的第四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電耗1686.72千瓦小時/萬元,位居寧夏、青海、甘肅、貴州、山西之后的第六位。
從以上對比數據不難看出,內蒙古能源消耗水平位居全國前列,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屬于典型的高能耗省份。
從表2中2001~2008年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 ,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總量的 90%左右,而原油、天然氣和水電只占能源消耗總量的10%左右。經計算,2001~2008年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平均值為92.76%,比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多個百分點??梢妰让晒诺哪茉聪M結構是典型的煤炭主導型,對煤炭資源存在過度依賴現象。由于煤炭燃燒的碳排放量遠遠高于石油和天然氣,如何調整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我區今后經濟可持續發展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表2 能源消費結構表
對2009年全國各地區廢氣排放進行統計分析,內蒙古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24844億標立方米,位居河北、山東、江蘇和遼寧后的第五位;內蒙古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4萬噸,位居山東后的第二位??梢?,近年來內蒙古的經濟是典型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
然而,作為碳排放大區,減排問題依然十分嚴峻。從產業構成看,三分之二是高耗能、高碳產業,高碳產業比重偏高;從能源結構看,高碳能源占據主導,全區一次性能源消費中90%以上是煤炭,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多個百分點。煤的排放系數又大于石油和天然氣,從而導致我區碳排放總量和煤炭消耗量存在著高度正相關,可見我區的能源結構將會成為制約減少碳排放量的一個瓶頸;從增長方式看,清潔發展水平偏低,全區每萬元GDP排放約4.9噸二氧化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
這說明,以高碳產業應對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構建低碳生活,內蒙古產業發展將面臨更大制約和更高門檻,比傳統意義上的產業結構調整難度更大,內涵更廣,任務也更為艱巨。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必須采取各種措施,聯合多方力量才能使其有序進行。結合內蒙古的實際情況,低碳經濟在自治區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逐步推進:
對能源的高度依賴一直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顯著特點,所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改善能源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動力。
煤炭是內蒙古能源消費的主體,而且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改變。內蒙古又是風能、太陽能非常豐富的地區,發展可再生能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種格局下,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既要著眼于解決目前的能源瓶頸制約問題,又要通過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
我區是碳匯資源大區,有3.6億畝森林,13億畝草原(草原占全區土地面積的74%),還有5.6億畝可利用的沙漠、荒漠化土地。據國新辦2009年11月新聞發布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區森林固碳釋氧價值量每年為1334億元,加上我區13億畝草原的年固碳釋氧價值,現在我區森林草原固碳釋氧價值每年近1500億元。由此不難看出,內蒙古具有巨大的“減碳”潛力。我區不僅要重視森林碳匯,還應因地制宜地建立了自己的碳匯體系——發展草原和沙漠碳匯。
3.2.1 森林碳匯
森林碳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通過發展森林碳匯不僅能減少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較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而且成本較低,能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多種效益。
中國林科院2010年6月的研究結果顯示:內蒙古森林年固定碳匯能力為3600.87萬噸,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為13203.18萬噸、釋放氧氣能力為9020.56萬噸;森林碳儲量為69384.58萬噸,占全國森林總碳儲量的8.88%,居全國第五位。近幾年國家實施的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內蒙古是惟一全覆蓋省區,人工造林面積在全國居首位。隨著森林生長逐漸進入成熟林和禁伐措施的實施,內蒙古森林生物量也將有大幅度的增加,碳匯增長潛力巨大。
3.2.2 草原碳匯
草原在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以及緩解氣候變暖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草原碳匯同森林碳匯一樣,在地球上也是一種珍貴的資源。據測算,1/15hm2天然草原固碳能力為0.1 t,相當于減少CO2排放量0.46 t。由此推算,內蒙古自治區8667萬hm2天然草原固碳能力為1.3億t,相當于減少CO2排放量6億t[4]。所以更應該重視草原碳匯的發展,讓草原碳匯經濟走在全國前列。這些年來,內蒙古已積極采取退牧還草、圍封轉移等多項措施,使草原生態明顯好轉。農牧民依法保護草原的意識得到增強,牧業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也使草原碳匯功能增強。
3.2.3 沙漠碳匯
沙漠具有陽光充沛、蓄水性好、風力資源豐富、環境清潔等優勢,是十分重要的資源,只要實行科學合理的防治管用,沙漠就會為人類提供綠色碳匯、低碳經濟和綠色生活環境。其實,鄂爾多斯等西部地區按照錢學森沙產業理論的技術路線,在沙漠中種植半灌木和草,成活率很高,已創造了沙漠的碳匯價值。其他地區也應該充分利用豐富的沙漠資源,大力發展沙漠碳匯。
技術創新是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的核心。應該采取各種措施,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產學研”合作能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大幅度提高創新水平和成功率,這一點對中小企業來說更有特別意義,對破解節能減排的諸多難題有著重要作用[5]。要建立政府引導,高等院校和重點企業的產學研聯合機制,大力發展節能低碳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整合市場已有的節能、低碳技術,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鼓勵部分大中型企業發展低碳等先進技術,促進低碳技術發展的跨越式進步。
低碳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必須形成正確的低碳經濟發展觀,走出對低碳經濟的認識誤區。一是要清楚地認識到低碳經濟的發展并不是要禁止一切高能耗產業的發展,其實是要想方設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要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并不會制約經濟增長。把低碳經濟置于發展戰略的高度,抓住機遇,通過創新、發展、應用、輸出和推廣低碳技術和低碳服務,來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商機和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的更快發展。
增強低碳經濟意識,形成低碳經濟發展人人有責的觀念。企業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應從戰略發展和未來生產力競爭的高度積極地看待低碳發展。發展低碳經濟還應關注我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如何向節能減排的目標轉變[6]。
綜上所述,氣候變化挑戰催生了低碳經濟理念,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確定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依賴于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需要政策法規的支持與扶植,更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發展司.國家高技術產業化工作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10省市高技術產業化工作的調查報告[R].2004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軟課題研究(內部報告),2005.
[2]馬繼民.低碳經濟背景下新能源戰略思考[J].甘肅社會科學,2010(5).
[3]中國人民銀行烏海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能源消耗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內蒙古個案分析[J].金融研究,2009(9).
[4]洪冬星,修長柏.內蒙古碳匯經濟發展潛力研究[J].林業經濟,2010(10).
[5]王鋒正.低碳經濟視角下內蒙古工業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路徑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0(6).
[6]王利.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低碳經濟之路[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