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記者:耿聯 實習生:賈巨聲

《新華日報》記者采訪太倉民生檔案工作
8月16日上午9點剛過,家住太倉瀏河鎮新閘村的王阿利老漢就來到太倉市檔案館服務大廳,查詢他老屋子有關證明文件。“這三間半房子還是上世紀50年代土改時分給我們的,也沒有房產證、土地證,現在村里要拆遷了,如果拿不出證明,補償就要吃大虧了。”王老漢憂心忡忡。
接待他的檔案查詢員洪建龍很有經驗,他根據王阿利的身份證信息以及新閘村村名更替情況,很快就在電腦中搜索到了一張1951年的《太倉縣土地房產人口申請登記表》,上面清晰顯示了王阿利及其母親當時分得這三間半瓦房的登記情況。他隨即幫王老漢打印了這張泛黃的登記表,并加蓋“查自本館全宗003-13第47卷計壹張”的印章。
“有了這個證明文件,我馬上就能搬到130多平方米的公寓房里了。”王阿利告訴記者,如果沒有這個證明,他的舊房子只能按照無證房即每平方米120元來補償。“附近村子有拆遷什么的,大家都會來檔案館查證明,我也是聽別人說了才過來的,查得太方便了!”
“拆遷查檔案,這在太倉已經成了很多老百姓的常識,這也是太倉各鄉鎮拆遷中矛盾糾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太倉市檔案局局長顧建新告訴記者。
在太倉城廂鎮便民服務中心,記者看到這里專門設置了“檔案查詢”服務窗口。但令人奇怪的是,在這個窗口,記者見不到一份檔案材料,只有一只身份證讀卡器、一臺電腦和一臺打印機。
“鎮上居民來這里查詢檔案,只要憑身份證就可以了。”負責這個窗口檔案查詢的薛春華告訴記者,這里的檔案已全部經電腦掃描數字化處理,這臺電腦中的查詢系統,能進入太倉市檔案館的數據庫中快速搜尋相關信息。過去需要翻箱倒柜人工查找幾個小時的活,現在輸入電腦幾秒鐘就能完成。
在這個全省首家民生檔案基層查閱窗口,記者見到不少當地居民前來查找有關檔案資料,有拆遷居民來尋找當年建房批復的,有遺失結婚證來查找證明的,有退伍老兵來查找當年入伍記錄的,絡繹不絕。“這段時間有些鄉鎮搞拆遷,來查舊房宅基地批復的特別多。”薛春華說。
“檔案跟老百姓關系非常密切。從幾年前開始,我們就將與百姓有關的民生檔案歸類整理,從最初的婚姻信息開始,到現在的獨生子女檔案、退伍士兵檔案、建房批復檔案、土地流轉證檔案等50個民生檔案專題數據庫,毫不夸張地說,絕大多數太倉老百姓的重要資料都能在我們檔案館查詢到。”顧建新告訴記者,過去許多民生類檔案都散落在各相關部門,他們主動找上門,將退伍士兵、獨生子女、婚姻、優撫、傷殘、土地證、宅基地批復、工商歇業等民生檔案提前納入檔案館,集中統一保管,并全部進行電腦掃描,然后數字資源共享。去年的信息,今年就能數字化存檔。有些信息更新很快,他們就提前進檔,譬如婚姻狀況,現在已能做到與民政部門的登記同步。
記者了解到,太倉市檔案館館藏檔案已實現100%全文數字化,檔案信息化管理軟件覆蓋全市400多家單位,在全國縣級市中遙遙領先。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太倉市檔案館為社會各界提供檔案查詢服務超過1.3萬人次,成為政府部門處理民生事務的絕佳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