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民堂,王學雄,李凌雨,閆彩清,孫 迪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2)
玉米絲黑穗病俗稱烏米,是世界性玉米重要病害,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玉米絲黑穗病為害上升,已成為春玉米產區的主要病害[1]。山西省地處世界3大玉米黃金生產帶,玉米生長發育的氣候條件適宜,日照充足,雨熱同步,晝夜溫差大,種植玉米省工省時,比較效益不斷提高,全省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增加,2011年達164.7萬hm2,連續11 a穩定增長,實現了翻番。玉米絲黑穗病也是山西省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系統侵染,其病原菌為絲軸黑粉菌,以土壤傳播和種子帶菌傳播為主,其冬孢子在土壤中生活力為3~5 a,至第3年仍可致病[2-3],侵染水平與土壤中冬孢子數量有關。隨著玉米播種面積越來越大和全球氣候變暖,冬孢子在土壤中易于積累,發病加重。對其防治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是種植抗病品種。但絲黑穗病基因屬分子性狀遺傳,其優勢性狀在品種選育過程中很難與絲黑穗病基因分離,同時由于玉米抗病種質材料遺傳基礎狹窄,生產上長期種植遺傳背景相同的抗源,除了導致品種本身的抗性降低外,病原菌生理小種也隨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適應環境,造成對寄主的適應性增強,因此,目前通過育種方式較難解決玉米對絲黑穗病的抗性。由于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系統性病害,由土壤和種子帶菌傳播,因此,采用藥劑拌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4]。目前,用殺菌劑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可有效防止該病的侵染。鑒于目前市場上種衣劑種類繁多,且有的名不副實。
本研究為了篩選對絲黑穗病防效好的拌種藥劑,于2010年對山西省市售的8種藥劑進行了田間藥效試驗,旨在為玉米生產中選擇有效防治絲黑穗病的拌種藥劑提供科學依據。
1.1.1 試驗藥劑 供試藥劑為烏米斃、30%福克懸浮種衣劑、黑蟲雙全、20%吡·福·戊唑、戊唑醇、立克秀、吡·福·戊、蟲黑消8種。
1.1.2 供試品種 其為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玉米育種課題組選育的特早熟玉米品種晉陽1號。
1.1.3 供試病菌及菌土制備 絲黑穗病菌菌種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室提供。將田土過篩,按1∶1 000的質量比制成含菌量0.1%的菌土備用。
試驗設在大同市國家農作物品種試驗站。
試驗共設9個處理(含對照),播種前分別用8種藥劑按藥種質量比1∶50均勻對晉陽1號進行包衣,晾干后備用。具體方法:稱取320 g種子備用,按種子質量的2%即6.4 g水與定量的藥劑配成藥液,然后將藥液慢慢沿燒杯壁加入大燒杯內,并將種子加入燒杯,隨后用手握住燒杯順時針方向甩轉,直到藥液與種子充分混勻,使藥液均勻附著在種子表面[5]。空白對照不拌藥。每處理4行區,行長22 m,行距0.5 m,小區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試驗區周圍設有保護行。
于5月17日播種。采用人工锨挖穴播,每穴播3粒種子,上面覆蓋100 g菌土,然后再覆田土耙平。小區4行,每行播25穴,每小區100穴。定苗時每穴隨機留苗1株,田間管理同常規。
玉米出苗后調查各處理藥害發生情況。9月13日調查絲黑穗病發病情況,計算發病率、防效[6]。
調查各小區的出苗期,1周后調查各小區出苗株數,統計出苗率,結果(表1)表明,藥劑拌種不影響晉陽1號的出苗,出苗率均在90%以上。

表1 8種藥劑拌種對晉陽1號玉米出苗的影響
在玉米乳熟期進行絲黑穗病病株調查,統計病株率,計算防治效果,結果(表2)表明,8種藥劑拌種對玉米絲黑穗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相對防效達到50.6%~86.9%。對玉米絲黑穗病發病率進行方差分析,區組間F=0.86<1,說明組間環境條件無顯著差異;對藥劑間作方差分析,得 F=10.54>F0.05=3.37>F0.01=5.53,說明不同藥劑拌種的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病率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同時都與對照不拌種之間差異達到顯著和極顯著,玉米播前使用8種藥劑拌種均比不拌種防效好,都能夠有效降低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病率。但以20%吡·福·戊唑的防病效果最好,絲黑穗病株率最低,為3.1%,相對防治效果為86.9%;其次為戊唑醇,絲黑穗病株率為3.7%,相對防治效果為84.4%;黑蟲雙全處理的絲黑穗病株率為4.5%,相對防治效果為81.0%。

表2 8種藥劑處理對晉陽1號玉米絲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在人工接種條件下,參試的8種藥劑拌種對玉米絲黑穗病均有防效,并對玉米種子的發芽和出苗安全。其中,以20%吡·福·戊唑拌種的防治效果最好,絲黑穗病株率最低,為3.1%,相對防治效果為86.9%;其次為戊唑醇,絲黑穗病株率為3.7%,相對防治效果為84.4%;黑蟲雙全拌種的絲黑穗病株率為4.5%,相對防治效果為81.0%。建議在生產上推廣使用20%吡·福·戊唑、戊唑醇、黑蟲雙全這3種藥劑進行拌種來防治絲黑穗病。
[1]孫海潮,萬金紅,盧道文,等.玉米絲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區別與防治[J].河南農業科學,2004(10):44-45.
[2]吳新蘭,龐志超,田立民,等.玉米絲黑穗病侵染條件與栽培防病措施的研究[J].植物保護學報,1981,8(1):41-46.
[3]劉紀麟.玉米育種學 [M].2版.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315-317.
[4]任金平.多功能種衣劑防治玉米、高粱病害研究初報[J].吉林農業科學,1994(2):37-41.
[5]石秀清,王富榮,趙曉軍,等.2%戊唑醇濕拌種劑防治玉米絲黑穗病的效果[J].山西農業科學,2007,35(6):94-95.
[6]高欣梅,錢洪慧,郝淑潔,等.不同藥劑防治玉米絲黑穗病的藥效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