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壽東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以人為本,從農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決的生產生活中現實問題入手,按照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于民族地區來說,作用更為突出。因此,如何加強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要著重抓好“四個基”。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得不到改善,是新時期制約民族地區農民增收最大的約束。根據民族地區實際,可以采取“四通五改”(通路、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房)的措施,集中力量加快推進以鄉村道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強村寨環境建設,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快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推動鄉鎮和農村污水、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改變農村的臟亂差狀況,推廣沼氣、生物質能等新型能源。不斷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盡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 這是少數民族地區廣大人民群眾最迫切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建設“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經之路。
加大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財政扶貧資金、民族經費、以工代賑、社會幫扶等是民族地區扶貧資金來源的主渠道。盡管有相當部分的資金專門用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地處邊遠,地形地貌客觀上決定了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要的投入資金巨大,有限的基建資金往往是杯水車薪,不能對道路、水電設施從根本上得到改造,常常因為經費投入不足,不得不根據資金選擇建一些較為狹窄的低等級公路,常常是那些“晴通雨不通”的泥土路,一遇洪水災害就損害嚴重,不得不反復投入大量人力維修。同時在有能力補足資金時,對這些道路進行拓寬和上等級時,則必然使前期投入成為一種浪費性的損失。因此,建議對民族地區在基建上的投入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考察其受益面給予一次性到位的資金投入,使道路建設、水電設施、通訊設施等有根本性的改觀。這不但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其基建上的困難,同時也將帶動當地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抓好“基礎產業”發展
抓好基礎產業發展,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抓好基礎產業發展和基礎財源建設,確保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從調整民族地區農業產業入手,探索產業發展的路子。要把千家萬戶的農民組織起來,從事規模生產經營,走農業產業化的途徑,傳統的小生產農業才會逐步轉變為現代大農業。農業產業化經營采取“公司+農民”或“公司+基地+農戶”等組織模式,扶持企業建立原材料加工基地,把產業發展與農戶脫貧致富有機結合在一起。其優點是:一頭是公司等形式的經濟實體,一頭是成千上萬的農戶,通過有經濟實力的公司行為,在生產經營上將農戶組織起來,使分散的農戶的經濟活動結合為一體,達到有組織的規模經營效果。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方式,一般應采取由鄉鎮和村聯合組建“公司”或農業生產經營合作社的形式。對內,組織和管理本鄉鎮農業生產活動、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對外,聯系有關部門、企業,組織購銷兩頭市場。如鄉鎮可組織資金投資于生產經營“公司”,通過有關站(所)組織原材料和技術,向農民提供生產所需要的種子、化肥、農藥、母畜、仔畜,以及生產工具和技術方法。通過村委會組織農戶規模經營,分戶管理,然后“公司”統一收購、儲存、加工、運輸、銷售。這樣,可以很好地解決規模經營、擴大市場等單個農戶難以為之的問題。
注重特色產業培育,努力培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特色經濟。扶持方法主要采取項目支持,專業戶、重點戶示范,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化經營,經濟合作組織建立以及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等。在產業發展方面注意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首先要注意地區特點,針對不同村寨資源狀況和區位條件,制定不同的發展規劃。如在山區重點發展特色產業,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在資源富集地區,圍繞資源開發做文章,增加群眾的收入。在旅游沿線的地方,發展民族村寨旅游,繁榮少數民族經濟。其次要注意民族特點。利用傳統優勢發展起來的產業,不僅容易為當地少數民族所掌握,也容易取得成功。圍繞這些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也有利于保護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和非物質文化。
三、發展農村“基礎事業”
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通過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社會各界對基礎教育的硬件幫扶,民族地區各縣、鄉、村基礎教育的硬件建設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師資問題仍然無法解決,很多貧困、邊遠鄉村的學校不但教師質量不能保證,甚至數量上也難以達到要求。孩子父母多在外打工,無力監管自己的子女,老人無法負擔輔導孩子教育的重任,造成普遍的教育效果的不如人意。因此,要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解決好中小學寄宿生住宿問題。盡最大力量保證和提高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質量。加大力度監管和規范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開展民族歌舞、民族節日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扶持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品生產,扶持農家樂建設,把發展民族文化和旅游業結合起來,推動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以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著力解決“看病難”問題。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特困救助、臨時救濟、醫療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四、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發揮黨組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在建設新農村的社會實踐中, 必須要有強有力領導。基層黨組織在帶領民族地區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改變貧困面貌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基礎作用。
首先, 選好班子。切實加強農村基層工作班子建設,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農民群眾信得過的農村知識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村致富帶頭人,通過“兩推一選”的辦法選進鄉村黨組織班子,確保農村一線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有一支強有力的工作隊伍。要改變傳統的用人機制,采取組織推薦群眾推薦和個人自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錄用村支 “兩委”干部,聘用黨支部副書記、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務工作人員等,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華的人才脫穎而出,能夠為建設新農村出力。
其次, 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村支部要積極吸收那些致富能人和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入黨,注重“后備軍”的培養工作。 要培養一批勇于帶頭致富,善于帶領群眾致富的農村黨員帶頭人,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增強農村黨員隊伍的生機與活力。為了實現民族地區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培養村級領導班子的后備力量。對支部的建設要采用新的教育培養機制,新的黨員活動載體,新的發展黨員的渠道,要讓那些有覺悟、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民加入入黨支部,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帶動示范作用,為帶領群眾共同富裕出謀劃策、獻計獻策。
再次, 強化農村黨員的教育培訓,特別是加大村黨支部書記的培訓力度,讓他們學習參觀考察外地新農村建設的有益經驗,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好帶頭人。要解決農村黨員干部思想不夠解放和領導群眾致富能力不強的問題,不斷地教育黨員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建立培養農村黨員干部的教育機制,選派村黨員干部進黨校培訓班深造,系統學習理論、村務管理和實用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深造,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讓他們逐漸樹立起市場經濟意識,解放思想,開拓眼界,進一步增強村黨員干部領導群眾致富的能力。
我們相信,通過政府的主導作用,民族地區的積極參與,全社會的共同幫扶,一個徹底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很快就會呈現在我們面前。
(作者單位:中共貴州省福泉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