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瑞玉于建芝
〔1江蘇省連云港質量技術監督局,江蘇連云港222003〕
〔2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0〕
如何走出棉花價格跌宕起伏的怪圈
■ 戴瑞玉1于建芝2
〔1江蘇省連云港質量技術監督局,江蘇連云港222003〕
〔2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0〕
近年來農副產品的價格起起伏伏,讓人難以琢磨,同樣棉花的價格也不例外。從2010年9月開始,棉價從18 000元/t一路暴漲至30 000元/t,甚至最高達到34 000元/t;但是從2011年9月開始,我國的棉價又走上暴跌的道路,從34 000元/t一路狂跌至2011年12月的19 000元/t。2011年,棉花加工和紡織企業都度過了驚心動魄的一年(見表1)。

“過山車”棉價讓紡織企業實在是“吃不消”。一個企業的正常庫存量一般在5 000 t左右,棉價的價差使得企業的庫存棉每噸要損失人民幣2 000~3 000元,在2010棉花年度棉價“過山車”給紡織企業帶來了相當大的財產損失(見表2)。從2009年第4季度開始,國內棉紡織企業贏利情況改觀,2010年更是出現了罕見的牛市行情,棉紡織產品供不應求,價格大幅上揚。2011年牛市未能延續,反而由大漲轉為觸底大跌,總體來看,國內棉價“跳水”帶動棉紗和坯布等產品降價,而棉紗和坯布市場趨冷又拖累了棉價的加速下滑,三者互相影響又互相制約。

表2 2009/10—2010/11年度另價格指數(CC Index)統計表
棉花價格呈現出巨大的波動性,供不應求與供過于求的市場狀況反復出現,“賣棉難”與“買棉難”現象交替發生,使棉花生產陷入了一種“短缺”與“過剩”劇烈變化的循環波動之中。與其它農作物(如糧食)相比,棉花的波動幅度更大,可以說,價格的波動已經成為我國棉花生產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這既影響了生產者的決策行為,也影響了消費者的利益,更對國民經濟的不平衡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一背景下,棉花價格如何發揮杠桿作用,進一步提升在世界棉花市場上的國際競爭力,值得我們認真探討。
1.棉花價格暴漲的原因。
從紡織企業、棉花流通企業和棉農會員的調查中得出結論:2010棉花年度的價格波動,主要原因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需求拉動價格上漲,也推動價格下跌。需求的作用,最主要是紡紗能力的高速增長。從2009年第4季度開始,國內棉紡織企業贏利情況改觀,2010年更是出現了罕見的牛市行情,棉紡織產品供不應求,大量的小型紡織企業猛增,國內紡紗用棉量劇增,導致棉花價格大幅上揚。棉花減產而用棉量卻大增,引發棉花價格暴漲,這就是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
棉花價格上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合理因素。由于資源有限,收購加工主體過多,加上人為抬價搶購。棉花區別于其他農產品,儲存相對容易一些,因此,個別投機商非法利用民間資金,瘋狂搶購和囤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棉花價格的大幅度上漲。
在棉花供不應求情況下,價格上漲是正常的,但媒體對棉花減產的炒作起了推波助瀾作用。棉價上漲,棉農收益固然增加,但紡織企業會轉向國際市場尋求原料,大量進口棉花又會促使國際市場棉價上漲。
2.棉花價格由暴漲轉為暴跌的原因。
棉紗和坯布等產品的價格可以助推棉花價格暴漲,也能助推棉花價格暴跌。究其原因,首先了解一下紡織品和服裝的市場情況。2010年全棉紡織產品和服裝產品市場需求旺盛,放量上漲創出新高,出現了幾十年少見的牛市行情。2011年春節過后,在資金和人為炒作的助推下,國內棉價再創新高,而棉紗和坯布等下游產品價格均未超越2010年11月份的高點。2011年2月底3月初以后市場銷售受阻,價格滯漲、大跌,部分全棉紗線、坯布跌幅已超過上游原料。2011年的大跌,基本上吞噬了2010年的漲幅。對比2011年原料、紗線、坯布市場跌價幅度,可以看出,2011年3月份以來,國內棉紡織市場原料、紗線、坯布價格大幅下跌,勢不可擋。由于上下游市場跌幅不同步,部分棉紗和坯布等產品價格降幅快于原料,致使企業虧損加劇,“高進低出”、“庫存多虧損多”的特點極為突出。
在棉花價格的帶動下,紗線、化纖、羊毛、繭絲和麻等原料價格也出現了劇烈波動,給整個紡織產業鏈的下游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2011年出現了整個紡織行業都在觀望的局面。
從各品種對比來看,2011年2月底以后全棉、滌棉、人棉產品等主要品種跌幅均較大,上半年全棉產品領跌,下半年滌棉、人棉產品領跌,三者全年出現集體下跌、輪番下行的態勢。一方面反映出2010年市場炒作過度,價格脫離供需關系,突然失去杠桿作用,致使2011年大幅“擠泡沫”,給行業帶來巨大的陣痛;另一方面說明2011年市場需求不濟、價格回落,行情趨向理性,棉紡織企業虧損加大。前后兩年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1.棉花價格跌宕起伏容易形成擠兌效應。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在國際棉花價格的形成過程中,我國基本是一個價格接受者,缺少價格的“話語權”。在國際競爭中,我們仍然處于被動的地位,這與我國棉花行業的地位不相匹配,最終導致紡織企業生產成本過高,不利于紡織品出口,形成擠兌效應。
2.棉花價格跌宕起伏會導致棉農盲目種植。
價格的上漲會刺激棉農盲目擴大種植面積,而價格的下跌又會致使棉農大幅減少種植面積,為來年棉花市場運行再次埋下隱患,從而對棉花產業造成損害。
3.棉花價格跌宕起伏會導致棉紡企業逃逸。
2011年1~12月份國內棉花價格下跌12 500元/t,跌幅近40%,C32S棉紗價格下降13700元/t,跌幅35%,全年主要全棉坯布價格下跌3.00~5.00元/m,跌幅在30%~45%。受市場需求受阻,以及在全棉坯布市場大幅下挫的影響下,2011年滌棉、人棉產品市場也一路下行,給紡織行業帶來重創,部分紡織企業紛紛改變產品品種或改行。雖然2011年9月8日國儲棉開始以19 800元/t的價格不限量收購,棉紡織市場在傳統的紡織銷售旺季預期下開始略有反彈,但是最終也無法改變下降趨勢。
1.完善棉花的價格體系。
市場形成價格,價格引導生產,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價格最終將穩定在供需平衡點上。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講供需平衡,注重的是總量平衡,把需求作為固定因素。而現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主要是依靠價格調節供需,在價格的動蕩中,通過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實現平衡。
2.發揮棉花期貨市場的作用。
棉花期貨是以棉花作為標的物的期貨交易品種,是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農產品期貨合約。棉花作為一種經濟資源,要利用期貨市場發現價格、規避價格風險的功能,確保棉花價格平穩運行,實現合理配置。這樣有利于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指導棉花生產和流通;有利于跟國際市場接軌;有利于中西部經濟開發和農民收入的增長;有利于紡織企業套期保值、擴大出口、提高經濟效益。總之,棉花作為農產品的一種,它的生產周期比較長,單憑現貨市場的調節不能解決生產、價格的波動問題,而棉花期貨市場為廣大棉花生產、加工、經營、消費者提供一個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的場所。
3.宏觀調控不能軟。
一方面要建立農產品價格異動監測機制,加強國家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完善價格波動與低收入者補貼的聯動機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大宗農產品種植規劃,增加供求基本平衡的可能性。國家調控要更多以市場手段進行,防止對經濟基本面的過多傷害。例如,2011年9月8日開始的棉花收儲成為國內市場的“定海神針”,無論國際棉價下跌多大,國內棉價始終穩定在收儲價格左右。至2012年3月31日收儲結束,國儲棉收購達到300多萬t,占總產量720萬t的四成以上。收儲結束以后市場流通資源減少,屆時棉紡織企業可能面臨明顯的用棉缺口,但國儲庫的充裕加強了國家調控棉價的能力,在紡織用棉緊缺、棉價大漲時國家可以通過大量放儲或進口來平衡棉花價格,促使2012年棉花價格保持穩定。
4.保持棉花價格穩定是促進棉花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市場經濟條件下,衡量棉花價格是否合理有3條標準。首先,農民是否有生產積極性。前幾年由于供大于求,棉花收購價偏低,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其次,紡織企業是否能夠承受。國內棉花價格與國際市場棉價接軌是保持我國紡織品國際競爭力的客觀需要,如果國內高于國際市場價格,會部分抵消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削弱我國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而出口下降,必然減少對棉花的需求,從而造成棉花的積壓,也會損害農民利益。再次,棉花經營企業是否順價銷售。棉花的收購價與銷售價之間要有合理的差價。如果對棉花價格走勢有著過高的、不切實際的預期,盲目抬價收購,必然造成后期棉花需求減少,銷售困難。
5.高征低扣亟待改革。
紡織企業面臨的棉花價格問題是稅收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2005年5月,我國開始實行對1%關稅配額外棉花進口配額征收滑準稅的措施,稅率滑動的范圍為5%~40%。國家于2011年3月出臺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希望以此來保護棉農的利益,提高棉農的積極性。但是這種做法,實際上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對國內棉價起托底作用的政策,使國內棉價高于國際棉價,損害了紡織企業的利益,大大削弱了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原料優勢。
自十多年前增值稅改革開始,我國的增值稅制度就愈發地凸顯出其有所欠缺的一面。根據我國現行的增值稅制度,我國棉紡企業在棉花采購時執行的進項稅率為13%,在售出時的產品銷項稅率為17%,17%和13%之間的這個百分差,導致棉紡企業既沒有實現增值,還要將購進的棉花按原價賣出,這種不合理的稅收導致“高征低扣”現象的出現。
6.必須按市場規律來運作。
雖然季節和氣候的變化會給棉價的波動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與政策上的制約相比,顯然并不處于核心位置。面對政策上的不合理,一些紡織企業就曾表示,紡織行業應該借鑒煤炭行業征17%扣17%的政策,以此理順農業與工業連接中的增值稅環節。一些棉紡企業也建議,國家應該采取直接補貼棉農的方式來解決棉農種棉成本高、積極性低的問題,而不是采用工業反哺農業的做法,用紡織工業的損失來彌補棉農損失。同樣解決棉花價格問題,必須要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來對棉花流通體制進行改革。
7.企業必須有應對措施。
對于國家層面上的政策改革,紡織企業一方面要多多出謀劃策,另一方面要從自身進行改革,以應對棉價大起大落給行業和企業帶來的風險和危害。第一,可以開發新型纖維,使用化纖等新型纖維替代棉花。江蘇省的一些棉紡織企業,如南通大生、常熟棉紡織廠等,就積極主動地開發各類黏膠纖維新產品,減少對棉花、尤其是高價棉的使用,在降低了生產成本的同時,避免了與新興棉紡織企業之間的直接競爭。第二,東部沿海地區的紡織企業可以到新疆去投廠進行生產,利用新疆地區的棉花優勢,在節省棉花成本的同時,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隨著歐債危機的持續升級,以及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企業必須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
8.微笑面對跌宕起伏的棉花價格。
棉花價格問題,其實一直都是個“老大難”問題。紡織企業頭疼,行業協會頭疼,相信國家也一樣頭疼。滑準稅、增值稅、臨時收儲政策不盡合理,按照計劃經濟的形式買進,按照市場經濟的形式賣出,對紡織企業很不公平,雖然這種讓工業反哺農業的做法,傷了紡織企業的心,但是好在還有解決的辦法。無論是增加混紡纖維來替代棉花使用的做法,還是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做法,對于紡織企業都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面對困難關鍵是看企業自身的能力、實力和戰勝困難的信心。
經過2010/2011棉花年度的大漲急跌,以及經過2012年上半年的洗禮之后,2012年8月以后的市場形勢有望略好于上半年,主要是因為經過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近一年半的庫存消化之后,2012年下半年以后棉紗和坯布等產品“去庫存化”將取得明顯的成效,為棉紡織市場形勢回暖奠定基礎。由于2010/2011棉花年度的暴漲暴跌,2012年國內種棉積極性下挫,不少棉農棄棉轉種其他農作物,因此,9月份以后新棉產量勢必再次下降,供需關系有望改善。經過拉鋸式角逐之后,2012年下半年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將趨于緩和,全球市場面臨新一輪的補庫機會。在國內房地產市場和物價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國內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有望逐步放松,上半年的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已經下調,信貸環境的寬松也將提高棉花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