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作利
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將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設立為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這是繼關中--天水經濟區、陜甘寧革命老區之后,我省又一區域發展戰略上升到國家層面。
自1986年成立“晉陜豫黃河三角經濟協作區”以來,陜晉豫三省在共同編制規劃、建立合作機制、共建基礎設施、加強產業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社會交往更加頻繁,三地共識更為深化,有力提升了這一區域的整體形象和競爭能力。設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有利于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在更大范圍內整合優勢資源;有利于創新區域合作機制,為中西部地區合作承接產業轉移探索新途徑、新模式;有利于促進中西部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產業分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增強整體競爭實力,培育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特別是對于我省加快推進渭南陜西東大門建設,實施韓城省內計劃單列試點,優化全省區域城鎮發展格局,也具有重大意義。可以說是正逢其時,機遇難得,助推有力。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設立既是我省承接產業轉移、加強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和有力抓手,也是強化對外開放、提升我省經濟外向度的重要突破口。我委將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體制,推進科學承接、綠色承接、合作承接、和諧承接,全面完成示范區建設的各項任務。
一是以科學規劃為先導,加快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黃河金三角。圍繞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與裝備制造基地、區域性物流中心、區域合作發展先行區和新的經濟增長極四大戰略定位,依托承東啟西的區位交通、良好的資源環境、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廣闊的周邊市場四大優勢,積極會同山西、河南兩省有關部門編制示范區規劃,制定實施方案,以隴海、鄭西、大西和煤運南通道為發展帶動軸,以共同建設黃河綠色生態帶為依托,合力構筑經濟一體化空間發展框架,形成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地區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新格局。
二是以承接產業轉移為抓手,聯手打造產業分工合理、區域競爭力強的富裕金三角。結合關中—天水經濟區、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中原經濟區建設,一是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和品牌化建設,大力開展果業、蔬菜、畜牧業合作,建成全國重要的果業等現代農業生產和加工基地。二是促進三省四市跨區合作,加快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率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鋁鎂、黃金、鉬等有色金屬深加工,現代煤化工,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三是抓住國家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機遇,爭取在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生物醫藥和節能環保等領域實現突破,努力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區。四是依托黃河、華山、堯舜禹遺存、司馬遷故里等資源,大力推進旅游、文化的深度合作,聯手打造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精品旅游線路和品牌文化景區。五是依托連接中西,三省交界,四市毗鄰、黃河縱穿西與鄭西跨越優勢的區位優勢,積極推進現代物流、金融、信息和中介服務業的發展,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三是以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為先導,合力打造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綠色金三角。提升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構建南北貫通、東西順暢,運行高效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黃河綜合治理,建設沿河、沿路綠色林帶,探索建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合作機制,共同提升區域環境保護水平和環境承載能力。
四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加快構建社會安定有序、公共服務均等的和諧金三角。加強社會管理區域統籌,共同爭取國家支持,按照均衡配置、資源共享的原則,統籌教育、科技創新、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資源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合理配置,建立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的體制機制,并逐步向西延伸,充分利用西安的高等教育、優質醫療、歷史文化等資源,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開創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的區域合作新局面。
抓好金三角建設,關鍵在項目。省發改委將積極配合渭南市在產業轉型、基礎保障、城鄉統籌、文化旅游、招商引資等方面謀劃、培育、落實一批帶動性強的大項目,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全力以赴協助做好項目備案、立項、實施等工作。同時,加大與山西、河南兩省的聯系溝通力度,形成合力,共同爭取國家投資,獲得更大支持,統籌各方力量推進黃河金三角建設。使渭南在全面建設西部強省的進程中,地位更加提升,作用更好發揮,貢獻更為凸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