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晴
去英國利茲大學讀書前,除了了解其在英國大學院校的綜合排名和學科排名之外,我對該校的認識幾乎為零。不過,在國內讀大四時,我曾在北京國貿舉行的留學教育展上為英國校方做翻譯,這讓我得以與利茲大學的招生官員進行當面交流。似乎就是這次與利茲大學的直接接觸讓我對這個大學充滿了莫名的親切感。雖然之后我收到了University of Leicester (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 (蘇塞克斯大學)以及Bournemouth University (伯恩茅斯大學)的錄取offer,其中有些學校比利茲大學的排名更靠前,甚至還給我提供獎學金,但我比較來比較去,最終還是選擇了利茲大學。而后來的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在利茲大學,我度過了富有情調也很有收獲的一年。
初識利茲
利茲大學是最受英國本土學生喜愛的院校之一。在官方的評比當中,這所學校被視為全英最好的十所研究性大學之一,也是開設課程最多的學校之一。到達利茲后,我驚喜地發現,利茲大學以及利茲這座城市的氛圍非常令人著迷。
利茲大學的校園里既有古老的哥特式建筑,又有摩登的新式教學樓;既有“紅磚”學校的傳統與典雅,又帶有現代學校的開放與活潑。校園主樓遠遠望去仿若一座歷史悠久的修道院,又似中世紀大學士的講堂,書香四溢,學府氣息甚濃。利茲大學校友中有不少諾貝爾獎得主,更有不少在英國商界和政府部門擔當要職,其中知名的校友包括蒙古國前總統恩赫巴亞爾、納米比亞前總統哈格、道瓊斯指數公司首席財務執行官兼執行副主席史蒂芬.戴恩迪斯、著名雕刻家亨利.摩爾、香港藝人翁美玲和張國榮等。
利茲大學所在的利茲市也深受英國本地人的喜愛。這個城市干凈優雅,頗有藝術氣息: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公園、電影院、劇院應有盡有;街道上新古典與現代派的雕塑隨處可見,連公共場所的座椅和街頭的石樁也常常被設計成頗具美感的雕塑形象。由于學校離城區很近,休息時我便喜歡踱步到市中心,在鋪滿石子的小街上漫步;或是坐在街角的露天酒吧要上一杯紅茶與一份松餅,看不同膚色的人形影交錯;或是走進餐廳大快朵頤;又或是在星巴克里點上一大杯Frappuccino,邊喝邊寫作業。這樣安靜閑適的日子至今都讓我回味無窮。當然,你如果愛熱鬧,也有好的去處。這里是利茲聯隊的主場,你完全可以去現場感受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的刺激。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利茲市位于英國的中北部,離倫敦、利物浦、曼城等名城都不算遠,所以,休息日里你可以“殺”到倫敦看場音樂劇,也可以去約克城堡走走,優哉游哉地喝杯下午茶,或者去曼城的老特拉福德球場參觀,又或者是去利物浦的甲殼蟲樂隊博物館轉一轉。在利茲,你完全可以花低價錢去感受英國主要城市的文化氛圍。因此,在利茲生活與學習真是方便又愜意。
學在利茲
在利茲大學,我就讀的專業是傳播學(Communication Studies),它在傳媒專業中比較偏向于電視語言方向。這里培養了很多杰出的電視工作者。我回國參加央視的工作后,發現央視新聞中心的很多同事也畢業于該校,可見這所學校在培養傳媒專業的工作者方面功不可沒。在利茲大學,我上過很多十分有趣的課程,并且似乎一直都在“實戰”,比如寫劇本、拍電影……我的想象力與實踐能力在這段時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煉。
在所有的科目中,我最喜歡的是劇本寫作課。在這個課上,我過了一把當編劇的癮,那種感覺真是太爽了。做編劇時,我感覺自己仿佛就是上帝,劇中人物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更為有趣的是,寫劇本時,我不僅要編排故事情節與人物對話,而且要寫出每一個畫面的布景,設計劇中人物的每一個動作,這著實要費很大的工夫。不過,當手中拿著一本沉甸甸的自己完成的劇本時,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還有一門電影電視方面的課程也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上這門課時,班上的同學被分為若干個小組,分頭去拍電影。每個小組有五個人,分別擔任導演、制片人、音頻、攝像和編輯。有一次,我被分到了一個地地道道的亞洲小組——組員們全都來自亞洲國家和地區。有著十余年導演經驗的韓國大叔基亨(我們都稱呼他為“哼唧”老大哥)擔任制片人,我負責編輯和劇本寫作,來自印尼電視臺的資深新聞記者Kim負責音頻,來自大連的Caroline出任導演,來自中國臺灣的Jane負責攝像。至于演員,我們為了節省開支,都是邀請同學出演相關角色,不過像“匪兵甲”之類連同學都嫌棄的角色就只好由我們組員自己披掛上陣了。
準備這次亞洲小組作業的時候,因聽聞該課程教授對喜劇特別沒有好感,所以班里的各個小組都把全部功力用于打造悲情大戲了。為了讓故事足夠悲慘,我徹頭徹尾地復制了韓劇的悲情路線:讓女主角剛收獲甜蜜的愛情,就毫無懸念地得上了白血病……完成編劇之后,我們小組便不惜血本,聲勢浩大地開著好幾輛車去林肯郡的一個生態公園Whisby取景拍攝。然而,因為天氣惡劣,加上攝影時沒調好白平衡,在剪片子時,我們發現片子的顏色太藍。由于時間緊迫并且預算緊張,我們決定鋌而走險,通過后期制作的各種手段掩蓋技術上的失敗:一方面,我們盡量為片子調色;另一方面,我們又補拍了幾場女主角戴藍色圍巾的戲,讓藍圍巾成為故事的主線索,把藍色定為我們刻意為之的主色調。憑借這兩點,我們竟然順利蒙混過關了。
不過,百密一疏,我們給影片取的名字卻引來了一場笑話。由于太過專注于打造藍色和傷感的氛圍,我們把原來的片名Once Upon a Time改成了Blue Dream。當放映時,片名一出現,觀眾席上立馬傳來此起彼伏的爆笑聲。那時我們才意識到自己因為文化差異犯了非常低級的錯誤。在英文中,blue movie是“黃色電影”的意思,由此可推出我們的片名blue dream在英語中的意思就成了“色情的夢”,怪不得觀眾們爆笑不止。雖然最終影片得到了最高分,但悲情故事開場就惹來爆笑,無疑還是一大敗筆。現在想起來,我們當時尷尬的樣子還歷歷在目。
在利茲大學時,學習的壓力自然不小,但這些壓力卻讓我不斷成長。那段日子,大家一起為了編片與剪片熬夜到天亮,其中有快樂、有爭吵、有壓力、有成就感,讓人無比懷念。
“活”在利茲
在海外生活可以讓你享受最大程度的自由,你可以盡情規劃你想要的生活,參加豐富多彩的聚會與社團活動,打理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還能背上背包,四處旅行,享受生活的豐富與美好。
我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連上大學都沒離開過他們。但是,當我到達海外時,并沒有像大多數人初到異國時那樣感到孤單失落,而是“沒心沒肺”地開始籌劃屬于自己的自由生活。在學校時,各種社團活動和娛樂活動都特別豐富多彩,學習和生活一點兒也不會沉悶。如果你喜歡熱鬧并樂于結識新朋友的話,可以時常參加各種俱樂部的派對活動。中國同學逢周末和假日也常常組織大大小小的派對,一起交流感情,分享生活中的見聞。我經常參加各式各樣的校內活動,收獲了很多快樂,也增加了自己的見聞。
海外生活還激發了我在打理生活方面的不少潛能。除了學會刷盤子、做飯以外,我還無師自通地學會了給人理發。利茲的消費很高,普通的理發少說也要花20英鎊,于是我決定自己學習理發。我對我那些可憐的室友進行“威逼利誘”,讓她們成了我的理發“試驗品”,沒想到剪出來的效果非常成功。慢慢地,我的理發水平在朋友圈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越來越多的人來找我剪頭發,有人甚至拿著時尚雜志的圖片找我照著剪。
當然,在英國上學時,我最大的生活樂趣還是背包游歐洲。由于在英國讀書假期很多,因此熱愛旅行的我便經常出游。留學期間,我曾前往不少國家旅游,如土耳其、梵蒂岡、法國、德國、意大利、埃及……雖然因為方向感不好,我走過很多冤枉路,但是能親自踱步測量城市,近距離地感受當地人的生活和文化,我還是備感幸福與欣喜。去意大利,我總會一家家地走訪那里的學院藝術館、博物館,看看像米開朗基羅這樣的大師的杰作,享受美帶給我的震撼。在倫敦,我則偏愛去看音樂劇,我時常拿著學生證買張優惠票,身臨其境地享受音樂劇帶來的愉悅,其中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貓》和《歌劇魅影》是我的最愛。事實上,做學生的時候出游,不必玩得那么精致,可以和同學一起選擇住在青年旅社。在那里,你時常能碰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同齡人,可以與他們分享旅行的見聞,向其中經驗豐富的人取經,甚至還可以在旅社結伴一同出游。
悟在利茲
在英國留學,除了收獲學業知識和生活閱歷外,讓我最受心靈沖擊的是西方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和他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與國內很多人不同,他們在選擇自己的職業與生活方式時全憑自己的喜好。
比如,我就有個醫生朋友,因為喜歡聞油漆味,選擇做了粉刷匠。當問及他選擇當粉刷匠的原因時,他兩眼放光,特開心地說:“I just feel like doing it.”我還有個英國朋友,剛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問他畢業后何去何從,他竟然告訴我說準備白天當學生宿舍管理員,晚上去酒吧調酒。對于我們中國的學生來講,考一所好學校、學一個好專業是為了未來擁有一份很有成就感的體面工作。這位物理學博士的回答幾乎顛覆了我之前對職業選擇的看法。后來我發現,在英國,普通的行業中時常潛伏著很多“牛人”,他們看似不起眼,但說不定學歷比你還高呢。比如,英國許多開巴士的老司機都是碩士畢業。再比如,我的房東有著雙碩士的學歷背景,但工作沒多久就選擇“退休”,當起了“職業”房東。
老外似乎并不那么看重名利,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內心意愿,他們更愿意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我有一位老師,她的丈夫是個園丁,年近六十歲時,他忽然有一天說想回學校讀書,結果真踏踏實實回到大學校園里當學生去了。有次我在國外的海濱度假,只見一位帥哥身穿沙灘褲,頭上架著一副超拉風的墨鏡,在陽光中迎面而來。我看著此人十分面熟,正揣測著是哪位明星,忽然腦中“靈光”一閃,想起來他就是我們房子附近拾廢品的哥哥。多么奇妙的生活!
老外這種自在的生活態度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我們可以學學英國人在雨中的閑庭信步;學學意大利人的慢拍生活;學學法國人的隨性浪漫。懷著這樣一種心態去生活,我們也許可以活得更加灑脫。
謹以此文紀念我在利茲那令人難忘的日與夜,寒與暑。利茲一年,恍若瞬息,身旁漸逝的風景,匆匆擦肩的旅人——這一切像是我生命中倏忽而過的一道光。但那古老的城市、美麗的校園、隨風搖曳的樹影、街角的咖啡香味、灑落窗簾的陽光、圖書館的燈光、同學們的笑臉……都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