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杰夫·懷斯 李耀和 編譯
2003年2月的一個早上,北加利福尼亞的道門酒莊迎來了一群外國游客,他們正在等待觀看熱氣球升空。將近8點,地面工作人員開始調整氣球,其中有一名游客—33歲的蘇格蘭人布賴恩·史蒂文森,也許是想幫忙,雙手抓住了籃艙。
氣球騰空而起,雖然眾人大聲催促,但史蒂文森并沒有松手。氣球很快上升,10英尺,20英尺,40英尺,100英尺……史蒂文森的腳離地面越來越遠,形勢危急。很快,他支持不住了,同伴們眼看著不幸降臨,史蒂文森由空中墜下身亡。
像這種意外事件,懸吊在籃艙下的人往往陷入致命的邏輯中:離地一兩英尺時他會想,嘿,這算不了什么,如果有必要跳下去就行了;升至6英尺時他就想,現在跳下去會把腳扭傷的,最好待著別動,等氣球降低點再說;很快,氣球就升到25英尺的空中,這時他明白,跳下去怎么也得受重傷了……
人們不能理智地評估風險和得益,為了并不確定的得益,我們傾向于盡可能避免風險,但為避免損失又會主動選擇擁抱風險。比如說,面對兩個選擇,一是絕對會損失1000美元,二是有一半可能損失2500美元,也有一半可能毫無損失,大多數人將選擇風險大的后者以避免那肯定會發生的損失。一個被懸吊在20英尺高的空中的人進行的是相似的賭局,絕對會摔斷雙腿或者有可能安全返回地面。他認為后者是個更好的選擇,但此時他對倘若失敗要付出的代價總是失之計較。
也正是由于許多人錯估風險系數,世界上各個賭場日進斗金。賭客進入賭場后就漸漸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本能地將賭注越押越大,因為他希望以更大的風險挽回先前的損失。對于精通心理學的人,這樣做的結局是可以預料的。誠如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亞特·馬克曼所說:“我總是這樣告誡學生,你與其去拉斯韋加斯,不如直接寫張支票給我!”
高海拔山峰對于登山者來說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在極端寒冷和氧氣稀薄的環境下,人體的承受力實在有限,而且天氣變化之突然常使人措手不及,逗留過久的話,等于一腳踏進鬼門關。因此登山者在出發前,必會設下須嚴格遵守的返回時間。1996年5月10日發生的事殘忍地證明了這一點。
那天,登珠峰的人數前所未有地多,其中有一些人為此次登山各自支付了6.5萬美元。這天他們正準備征服最后一段路。洛波·霍爾是此次登山的領隊,以他的專業眼光來看,為保證安全,下午2點就得折返營地。但直至4點,在最后一個人登上峰頂后,霍爾才帶領大家下山,但為時已晚。
暴風已起,風力超強,挾帶著茫茫白雪,如鞭子般抽打著山峰。8名登山者受困風雪中,無處藏身,依次死亡,霍爾是最后一個。因寒冷和缺氧,他癱倒在離峰頂幾百英尺處。生前他用無線電接通大本營,再經由衛星傳輸訊號與新西蘭家中的妻子通話:“親愛的,睡個好覺,不用太擔心。”直至今天,他的尸體仍然留在原處。
命喪珠峰的霍爾犯了個看似不起眼的錯誤,埋下的卻是非常危險的種子。我把這種錯誤稱為“越線”。做某些事情時,定下一條安全防線必不可少,但事實是,我們總有踩線的沖動,比如當潛水員在潛水表允許的深度之下發現了失事船只殘骸時,比如,當飛行員操控的飛機已下降到限制高度還是看不清跑道時。
就踩一點點線有什么大不了的呢?這樣的想法很容易滋生。但后果是,在誤入歧途時,就沒了提醒你要警惕的信號。先是越過1米,然后是2米、3米……最終遠遠地越線了,此時即使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安全防線不可輕越,登山人須謹記,雖然看似并非生死十字路口,一腳踏出卻可能要你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