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薩蘇
在日本大阪最繁華的阪急輕軌鐵路梅田車站,去往神戶方向的站臺上人滿為患,正是上班高峰時段,卻不見列車到來。站內的廣播在一遍一遍地通知:“因為發生了人身事故,列車晚點,請大家原諒。”
所謂“人身事故”,在日本的鐵路系統中最常見的情況是指有人跳入軌道自殺,其次是在無人值守道口橫穿線路的行人出事,或者有人因為擁擠掉下站臺,從而導致線路中斷。
2006年4月9日,作為乘客中的一員,我也在站臺上,注意到周圍的乘客們并無抱怨,都在安靜地排隊等待。在這個壓力極大的國度,這種事幾乎隔幾天就會發生一次,處理“人身事故”因此成為日本鐵路工作人員的常規工作之一。乘客們不慌不忙是因為知道發生這種事情,如果不是事故原因不能判明或者設備損壞,鐵路公司會全力爭取盡快重新開通線路。通常若是順利,鐵路工作人員只要10分鐘就會宣布線路恢復正常,如果問題較大也不要緊,通常過上十幾分鐘就會有廣播,通知乘客到另一個站臺乘坐備用線路的列車出發。
那么,日本鐵路工作人員在遇到這類事故時,是怎樣快速恢復鐵路通車的呢?
一名某鐵路公司司機在接受電視臺采訪的時候,曾經提到這種事故的處理程序。
事故發生后,司機會立即停車,并通過被稱作“防護無線”的警報系統通知管理部門,并確定列車剎車工作正常。之后,司機和車長下到線路上進行檢查。其工作程序如下:
一、司機報告車長和調度管理部門 (第一報告)。
二、調度管理部門通知警察或消防部門。
三、司機向調度詳細報告事故狀況(第二報告),調度派遣最近的車站的工作人員趕到現場。發現負傷死亡人員,要將其放置在線路側面的凹處,乘務員則就地等待最近的車站派員前來檢查。這通常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
四、司機向趕來的工作人員報告事故經過。
五、若派來的檢查人員斷定列車可以正常行駛,則迅速恢復通車(若線路損壞或車輛損壞,則按照應急預案調配其他車輛疏散旅客)。假如附近車站距離過遠或夜間出事,無法派人來檢查,通常是乘務員自己對車輛情況進行確認,然后車長就地留下,司機繼續前行。乘務員在下一車站向接替自己的司機和車長交接車輛。
六、離現場最近的車站派出工作人員,與消防、警察、鐵路管理部門的事故處理專家共同到現場,與該車司機、醫生等共同進行現場調查。
我經歷的事故很快處理完畢,10分鐘后車輛重新開動。在沿線各個車站,都可以看到已經擺起了一個特殊的柜臺,向乘客發放晚點證明,乘客可以據此向公司解釋遲到的原因。按照日本企業的傳統,這種遲到是不受懲戒的。我向車站工作人員了解到,引發這次停車的是一起自殺事故。“聽說在日本臥軌的會獲得較多賠償,是否是這樣?”工作人員很客氣地回答:“不,至少在日本國鐵JR公司不是這樣,會給自殺者家屬一萬日元的慰問金,僅此而已。假如列車或線路因此損壞,還要按照實際修理費用向其家屬索取賠償。”
自殺引發的事故在日本大體的處理情況如此,那鐵路的責任事故呢?
2005年4月25日,日本國鐵西日本JR公司一列通勤列車在福知山線尼崎市段出軌,沖進一座居民樓,七節車廂的前三節如同手風琴一樣折疊在一起,后面的車廂則翻出軌道。這是一起造成107人死亡、400余人受重傷的特大事故。當時我正在當地。發生事故的列車正是從我平時上車的伊丹車站開始出現異常,在進入尼崎車站時沖出了軌道的。
伊丹到大阪之間是福知山線的咽喉,中間經過伊丹、豬名寺、冢口、尼崎、冢本、大阪六站,每天有十幾萬人從這條線前往大阪上班,出事的列車其實并不到大阪,它從尼崎要開始轉彎,前往另一條線路。當天下午我回家的時候,看到空中不斷有直升機飛過,從大阪到伊丹的線路依然不通,只好轉其他車走,只要持JR公司月票的都可以免費乘其他鐵路公司的列車。到當晚為止,后面幾節車廂已經處理得差不多了,但是一號車廂完全撞進了居民樓的停車場,所以搶救困難,還有相當多的人困在車廂中,至少有4人還活著,營救人員在用長管向里面輸送飲用水和藥品,后將其救出。好好的列車怎么會翻?調查進展還是相當快的。出事當天,西日本JR公司總經理垣內剛已經連續召開了四次記者招待會,通報搶救進展情況。調查基本認定這是一起典型的責任事故。
這輛列車的司機是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開車剛剛11個月,已經有過危險記錄。此人在到達伊丹站的時候停過了站,超出站臺數十米。
既然停過了,只好倒回來,這也沒什么,但是這就造成這輛車從伊丹發車時晚點1.5分鐘。
日本鐵路公司對于準時的要求很嚴格,如果因為司機的緣故晚點司機是要受罰的。這個司機因為擔心受罰,所以后面把車開得“如同飛起來一樣”(幸存者的說法),試圖趕上時間。
看到加速有效果,司機可能更激動了,再啟動的時候很多乘客相顧失色,因為從來沒有見過車開得這樣快。
這樣很快就到達了出事地點,這里是一個右轉彎,限速70公里,這位司機的速度呢?120公里!
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一下子甩了出去。根據電視錄像的復原,一號車廂出軌后做了一個大回環動作,自己掉頭了,二號車廂跟著平行沖了出去,三號車廂也跟上,后面的車廂被扯下軌道,六號車廂的乘客被甩到五號車廂里,五號車廂的乘客被從窗戶拋了出去。
從電視報道上看,對于善后,日本處理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很快出動了大批的救援人員和志愿救援人員,搶救比較得力,而且迅速建立熱線、對應辦公室等機構。車輛、飛機雖然來自不同單位,調動卻有條不紊,這可能和日本平時災害比較多,訓練充分有關。
對于這樣一起責任事故,最終是怎樣處理的呢?2006年2月1日,日本國鐵西日本JR公司兩個最高領導人董事長南谷昌二郎和總經理垣內剛宣布辭職,副總經理山崎正夫升任總經理,但因為他任內負責該公司的安全工作,隨即受到檢方以“業務責任致死人命罪”的起訴。此后,日本檢方認定,盡管事故第一責任者—該車司機已經在事故中死亡,但該段鐵路設計上就存在轉彎過急、缺乏緊急情況下自動停車功能等問題,因此,對日本國鐵西日本JR公司此前的三任總經理、日本政府兩任運輸部長全部以業務責任提起訴訟。日本國鐵西日本JR公司內部宣布對29名干部進行處分。該公司對死亡負傷乘客發放了慰問金,賠償則在私下達成協議的方式下進行,據稱金額甚為巨大,但沒有公開。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在這一事故的處理過程中起到了雙刃劍的作用:一方面,他們有力地監督了事故的處理過程,甚至在2009年揭露了日本國鐵西日本JR公司試圖從事故調查委員會獲得調查報告的事件;另一方面,由于他們最初錯誤地渲染事故為有人在軌道上放置異物,導致一些追求刺激的人(日本稱為“愉快犯”)隨之在鐵軌上放置石塊乃至自行車等事件相繼發生,不免令人認為其有誘導犯罪的責任。同時,2007年,鐵路公司一度將事故現場作為線路修改施工的通道,遭到前來吊唁的遇難者親屬的抗議,最終公司決定將其保留。事故車輛則由警察看管,作為案件證據,至2011年2月完成取證后歸還日本國鐵西日本JR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