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岳莉莉
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力求“姿勢標準”:衣著得體,舉止合宜,彬彬有禮,做事嚴謹,一絲不茍,力求完美,生怕行差踏錯。韓寒這樣總結當代青年的特點:“有理想,不敢想;想創業,怕失敗;盼真愛,卻已婚;恨特權,又敬畏;怨體制,但想做公務員……”大家在糾結中完成了人生選擇層面上的“姿勢標準”。本刊對話心理學家宮學萍,對這一現象進行解讀。
《讀者·原創版》:你是否認同韓寒總結的當代年輕人的特點?
宮學萍:韓寒眼中的當代青年,內心有愛恨情仇,有夢想和欲望,但缺少將這些夢想加以實現的能力或勇氣(或者社會現實的外在環境不允許)。
對此,我不敢說十分認同。當代年輕人這個群體太廣泛、太多元了。我身邊就有很多既有夢想同時每天又都在為了自己的夢想一點點努力打拼、一點點改變身邊世界的年輕人。不是每個年輕人的夢想都是空洞、遙遠和無法實現的。
當然,韓寒的這一總結的確會讓很多在夢想與現實的磕碰中受到挫敗的人們產生共鳴,但我并不認為當代的大多數青年的生活狀態都是如此。
《讀者·原創版》:是什么造就了這部分年輕人糾結的心態?
宮學萍:我們這個時代太快了,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可預計”,而那些超出想象的事物不斷發生,就會令人感到慌亂和無所適從。記得1999年上大學那會兒,同宿舍有個姑娘糾結于一個問題很長時間—為什么男孩子們喜歡那些“舉止輕浮”的漂亮女生?在她之前就讀的高中里,老師們經常表揚她的“兩周不換校服”,因為這意味著“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了”。
我們的頭腦中都會有很多類似的“必然”:“80后”的我們曾經都以為上了大學就一步登天,就好像我們的父母們曾經也以為進城當了工人就抱上了永遠的飯碗。可惜生活本身好像越來越任性,根本不在乎我們的這些預期和假設。結果,它一胡亂出牌,我們就跟著亂。
《讀者·原創版》:考證熱、考研熱、國考熱……本該朝氣蓬勃、敢想敢拼的年輕人為何會這樣不約而同地走同樣的路、做同樣“姿勢標準”的事情呢?
宮學萍:勇氣來源于安全感,而不安全感是會代際遺傳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試驗,把一只猴子關在有一只香蕉的鐵籠子里,只要猴子拿起香蕉,就會被電到;后來再放新的猴子進去,也去拿香蕉,第一只猴子就想阻止它,第二只不聽,結果就兩只猴子一起被電;再后來,老猴子合起來控制住再進來的猴子,不讓它靠近香蕉—結果,這只猴子雖然根本不知道原因,但是也會對香蕉敬而遠之,甚至阻止新來的猴子靠近香蕉。
心理學認為一場社會事件的影響至少需要三代人才能完全消化,何況我們所經歷的還不止一場。我們的血液中流淌著由來已久的不安全感。不過還好,至少我們還敢于糾結。
就算是把那些“比較勇敢”的年輕人放到一邊暫且不談,只討論那些在糾結著選擇“標準姿勢”的年輕人,他們至少還在繼續糾結著—在深感面對現實的無奈中保存一份內心的夢想。他們也正在努力整合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種種沖突,尋找各種可能的、有瑕疵的,而不是想象中的、完美的生活。
《讀者·原創版》:大多數人喜歡偶爾犯錯、說些傻話、鬧點笑話的有趣的、個性的人,自身行為卻總在向“姿勢標準”看齊。
宮學萍:我們喜歡那些偶爾犯錯的人,是因為他們讓我們感覺自己的那些錯誤不是太糟糕;同時我們也喜歡那些踏實優秀的人,因為他們讓我們感到自己的未來更有希望。只是有一些“看起來不錯”的所謂成功人士讓我們不舒服,是因為他們內心的緊張和不安經常會傳染到周圍人身上。
就生活模式而言,我們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感覺最合適的道路。其實所謂“標準”的生活,不就是千百年來人們的共同向往嗎?我們都希望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窩,有我們愛也愛我們的家人,有一份自己喜歡又可以借以負擔生活的工作……生活中大多數的人們一定是世俗的,這很有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