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莉莉,王暢
(1.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 130017;2.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 130022)
大學英語網考改革對聽力教學的預期反撥作用研究
程莉莉1,王暢2
(1.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 130017;2.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 130022)
本文是一項有關大學英語網考改革對聽力教學的預期反撥作用的實證研究。首先,在對國內外預期反撥作用進行綜述的基礎上提出一個符合中國大學英語網考改革實際的預期反撥作用模型,然后從教學管理者視角研究大學英語網考改革對聽力教學的預期反撥作用。
大學英語網考;聽力教學;預期反撥作用
大學英語考試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項全國性的教學考試,其目的是對大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進行客觀、準確的測量,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服務。大學英語四、六級筆試考試分別起始于1987年9月與1989年1月,隨后四、六級口語考試也于1999年11月開始,大學英語考試的影響和規模日益擴大。為了更好地發揮正面反撥作用,減少負面反撥作用,大學英語考試在改革中與時俱進:2005年6月起,改革分數報道方式,由傳統的100分制改為710分制,同時取消及格線,不頒發合格證書,只發放四、六級考試成績報告單;2006年6月起,改革考試內容,明顯變化是聽力理解比重加大,由20%提高到35%;2008年12月起,進行考試形式的改革試點,由傳統的紙筆考試改為網考(Internet-Based Testing)。
考試形式的變化勢必造成考試內容的變化:網考更加凸顯聽力理解能力的重要地位,70%的考試內容是在聽力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考查的。毫無疑問,這將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產生前所未有的反撥作用,使大學英語的教學方式和學習形式發生根本性轉變。然而,雖然網考改革已經開始三年多,卻還處于試點階段,還沒有對全國的考生進行推廣,教學一線的教師和學生對網考的了解非常有限,對網考的研究也相對滯后。
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washback/backwash),指的是語言測試對語言教學產生的影響[1],也稱為反撥效應或考試后效。20世紀80年代起,反撥作用的研究得到迅速發展,國內外對語言測試反撥作用的關注與日俱增。
預期反撥作用的概念最早在國內出現是在2004年[2],指考試對教學的預期的影響,并把預期反撥作用的主體限定為考試設計者。之后的相關研究又對預期反撥作用進行了分類:期望反撥作用與實際反撥作用[3],及預期反撥作用和意外反撥作用[4]。盡管國內語言測試專家對預期反撥作用的具體理解不盡相同,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把預期反撥作用的主體限定到測試范疇,將預期反撥作用與實際產生的反撥作用進行對比研究。然而測試的反撥作用主要是由教師和學生的課堂教學帶來的,而不是測試專家設計出來的。在反撥作用方面,測試設計者能夠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學和測試專家應更多地去了解教學,了解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和測試的認識。
國際上對預期反撥作用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英語研究者們用“intended washback”表示語言測試對教師和學生的由上而下的預期反撥作用(top-down intended washback)[5]。眾所周知,反撥作用指語言測試對語言教學的影響,那么預期反撥作用應該指語言測試對語言教學的預期影響。而我們對“預期”的理解不應該只局限在測試范疇中測試設計者的預期,還應該包括反撥作用PPP模式中其他參與者的預期,尤其是教學范疇中的教學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預期。因為考試后效雖然源自考試,卻不完全受控于考試的設計者和決策者,而是由考試的所有參與者以及考試的諸多環節共同促成的[3]。在反撥作用由預期變成現實的過程中,測試設計者對測試反撥作用的預期固然起到主導性作用,但其他參與者特別是教學一線的教學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對測試反撥作用的由下到上的預期(bottom-up expected washback)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內研究中的預期反撥作用不僅要包括測試范疇中測試設計者和管理者的預期(intended washback),更應該包括測試的直接參與者教學范疇中的教學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預期(expected washback)。
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委會主任金艷教授曾指出,語言測試工作者特別是大規模語言測試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必須重視和研究考試對社會和教學可能產生的后效,分析這些后效是如何產生的,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能夠使考試產生良好的后效[6]。特別是當前大學英語網考改革已經試點三年但還未向全部考生推廣,對語言測試預期反撥作用的研究可以未雨綢繆,通過對教學一線的教學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調查研究來探討直接參與者對大學英語網考反撥作用的預期,以便在大規模推廣大學英語網考時能夠產生更好的正面反撥作用。
基于Bailey的PPP反撥作用模型[7]和筆者對預期反撥作用的理解,我們嘗試建立了符合中國大學英語網考改革實際的預期反撥作用模型(圖1)。

圖1 大學英語網考預期反撥作用模型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教學一線的教學管理者的調查探討直接參與者對大學英語網考反撥作用的預期。
本文的研究對象來自吉林省十所高校(包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吉林省省屬重點高校、吉林省省屬普通高校及獨立學院)的20位大學英語教學管理者。
本研究所采用的工具包括課堂觀察記錄單和教學管理者訪談記錄單。
首先,項目組設計了一份課堂觀察記錄單并深入20堂大學二年級英語課堂進行觀察記錄。課堂觀察記錄單分三方面內容:學生在課堂上的聽力輸入、教師的聽力教學指導和學生的聽力課堂學習策略。通過深入大學英語課堂,了解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現狀,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管理者訪談記錄單。
訪談通過與一定數量的研究對象進行面對面交流,對研究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探討,并在此過程中發現訪談設計者不曾預料到的問題,較真實全面地反映被訪談者對傳統測試體系下的聽力教學的意見及對網考測試系統反撥作用的預期。

?
如此表所示,所有參與訪談的教學管理者都對問題(1)和(2)進行了正面回答,并且90%的人認為現行CET聽力考試的內容遵循教學大綱,95%的人對CET聽力考試的題型表示滿意??梢姡^大多數教學管理者對現行CET聽力考試本身持支持態度。相比之下,對聽力考試的施考、評分和分數報道的具體實施環節,受訪者的認同率卻明顯偏低。關于施考條件,很多教學管理者反映各學校放音設備條件差別很大,語音室、校園公放、錄音機等多種方式并存,甚至同一學校的考場采用不同的放音方式。對于用公放或錄音機放音的考場,考場的大小以及考生離放音設備遠近的不同都會造成考生聽音效果的差別。關于評分的客觀性和一致性,55%的受訪者表示否定或不確定。特別是相當一部分有四級閱卷經驗的老師反映評分標準很細,任務量大,很難保證閱卷沒有誤差。關于分數報道,35%的人表示滿意,20%的人表示不滿意,45%的人未作正面回答或表示無所謂。不滿意的原因包括成績單只提供聽力考試的總分而沒有對考生的各部分表現進行評估、成績單發放給考生本人而教師不知道學生的分數、不清楚成績換算過程等。

?
問題(6),13%的受訪者認為CET聽力考試對大學英語聽力教與學有影響,15%的受訪者認為沒有影響。認為沒有影響的教學管理者都來自大學英語教學與四級考試完全脫鉤的學校。認為有影響的教學管理者提到的原因主要包括:考試的指揮棒作用可以引導學生重視提高聽力,應試教學改變正常的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四級考試的正面和負面反撥作用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所體現。問題(7)和問題(8),各有60%的受訪者認為聽力考試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之一并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梢?,教學管理者基本認同CET聽力考試的正面反撥作用,而很多不認同或未給出正面回答的教學管理者認為CET聽力考試內容不夠真實,和實際生活中的聽力任務脫節。問題(9),60%的受訪者認為CET聽力考試對教學的負面反撥效應主要是對考試誤用造成的,這個結果與問題(1)至問題(5)的答案基本吻合。這說明大部分教學管理者對CET聽力考試本身持支持態度,但期望在考試實際實施過程中能避免誤用。

?
問題(10),80%的教學管理者認為CET聽力考試應該改革??梢?,盡管半數以上的教學管理者對CET聽力考試持支持態度,但大部分人還是希望它能夠在現在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革,比如期望考試能真正喚起學生的學習意識以改變目前部分學生以過級為目的的學習態度,期望題型、語言材料更實用,貼近生活。問題(11)關于CET網考聽力部分改革對各學校的聽力教學的影響,45%的受訪者認為有,比如語音教室的添置和聽力課時的增加;另有45%的受訪者認為沒有,一部分強調本校大學英語教學與CET完全脫鉤,其余大部分反映網考只是在進行小范圍試點尚不清楚本校學生何時需要參加網考。問題(12),50%的教學管理者認為CET網考改革代表了CET的改革方向,而25%的教學管理者持反對意見,其中有人提到“不樂觀,過渡太快,高考不考聽力,學生適應不了,對教師壓力也大”。
由教學管理者訪談可見,絕大多數教學管理者對現行CET聽力考試持支持態度,但同時他們也希望對其進行改革。這種矛盾心態證明了CET聽力考試的正面反撥作用,以及教學管理者對CET網考改革的期待心理。
部分教學管理者的否定態度引發了我們對CET網考改革的思考。在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施考條件,爭取對所有考生一律平等。因網考的實施依賴電腦和網絡設備,沒有設備或設備陳舊的學校處于劣勢,而要在全國所有高校中配備優良的設備需耗費大量資金和人力,在短期內很難實現。因此,筆者建議CET網考可以嘗試一年多次考試,這樣既可以解決設備不足的問題,又可緩解學生參加考試的緊張心理和被動狀態。
(2)分數報告單應注明考生各部分得分情況,并分發給教師,這樣有利于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學習中的問題,也有利于教師反思教學,更好地發揮大學英語考試的正面反撥作用。
(3)CET網考改革應注意英語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首先要注意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學英語教學的銜接。其次要使網考成為大學后兩年以及終身英語學習的動力,這就要求網考內容的設計盡可能地貼近生活。CET網考改革使視頻題目成為可能,這有助于增加語言材料的真實性。
(4)CET網考試點已進行三年多,但教學一線的教學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仍不知道何時會在全國范圍大規模推廣,多數學校采取觀望態度,并沒有在認識和行動上向網考靠攏。建議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能早日給出大概的時間表,并留出足夠長的過渡期讓教師和學生適應新的考試模式。
[1]Alderson&Wall.Does Washback Exist?[J].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115-129.
[2]亓魯霞.NMET的反撥作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357-363.
[3]亓魯霞.論考試后效[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8):29-32.
[4]陳曉扣.論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40-44.
[5]ChengLiying.HowDoes Washback Influence Teaching?Implications for HongKong[J].Language and Education,1997(11):38-54.
[6]金艷.提高考試效度,改進考試后效[J].外語界,2006(6):65-73.
[7]Bailey.Workingfor Washback:AReviewof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1996(13):257-279.
Expected Washback of the Internet-Based CET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HENGLi-li1,WANGChang2
(1.College ofHumanities and Sciences of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7,China; 2.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 of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This paper i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xpected washback of Internet-based CET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Firstly,based on a reviewof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washback, it proposes a research model for the study of expected washback that may suit the Internet-based CET in China.And then it explores the expected washback ofInternet-based CETon the teachingand learningof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the Internet-based CET;listeningteachingand learning;expected washback
book=90,ebook=90
H139
A
1008-178X(2012)07-0165-04
2012-04-1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9YJA740017)。
程莉莉(1983-),女,遼寧大連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碩士,從事二語習得與英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