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欣
文氏現象是心臟傳導阻滯中一種基本的心電現象,出現束支傳導的文氏現象的事件并不少見。在常規心電圖檢查中,除需分析心電圖特征性改變外,還需結合臨床及相關實驗室檢查,24 hDCG觀察,以免誤診、漏診。本文通過對發生在束支或分支內的文氏現象的心電圖特點進行分析,總結早期診斷的依據,為臨床治療及預后的評估提供有力的支持。
收集我院收治的有束支阻滯患者的典型和不典型文氏現象的病例8例,均采用BRENWOOD12導電腦心電圖機采樣,由經驗豐富的心電圖醫師、分析、診斷,并對常規心電圖難以確診者,行美高儀12導24 hDCG觀察,用以確診。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表1 束支傳導文氏現象的心電圖改變及臨床情況
3.1 文氏現象可發生于心臟傳導系統的任何部位,但以房室交接區最為多見。常發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慢性心肌缺血,偶可見于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等。文氏現象的發生機制一般認為是由于傳導系統相對不應期異常延長所致,隨著每次心搏的發生,傳導速度逐漸減慢,激動逐漸落于相對不應期的更早期。最后,激動落于有效不應期而發生阻滯,這樣就結束了一個周期[1]。
3.2 文氏現象的預后和處理依賴于臨床情況和伴隨的器質性心臟病。它也可發生在正常人,系迷走張力增高所致,多為一過性,在病因控制后大多可以完全恢復[2]。典型文氏現象不難診斷,對于不典型者需認真分析,并加以鑒別診斷,并盡可能作出功能性或病理性的區分,以利臨床對疾病的準確診斷、治療及預后判定。束支內的文氏現象若發生于右束支,預后較佳。如累及左束支預后較差[3]。
3.3 束支內的文氏型阻滯,除極少數為健康人外,大多數伴有各種心臟器質性病變,預后較差,一旦出現,病情發展迅速,需積極采取防治與急救措施,因此對這類心電圖及時、準確的判斷,可以為臨床診治提供有利的依據。
[1]郭繼鴻,張萍.動態心電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58-959.
[2]郭繼鴻,許原主編.新概念心電圖圖解.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340-348.
[3]趙昜.文氏現象.心電學雜志,2002,21: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