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炯炯周 梁 馬兆鑫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耳鼻喉科,上海 200120
面部神經損傷或斷裂將會導致面部肌肉功能的缺失,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修復神經十分必要。電生理指標是反映神經再生情況的常用指標[1-2],口輪匝肌是面肌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一塊肌肉,也是臨床上評價術后效果的重要檢查部位。因此,本實驗切斷豚鼠的面神經頰支,制作出豚鼠口輪匝肌失神經支配的模型,然后分為給予即時修復、延遲7 d修復、延遲14 d修復、延遲30 d修復和延遲60 d修復5 種處理,選擇閾刺激強度和單次最大收縮幅度為觀測指標,客觀評價不同時間神經吻合術對面神經的修復作用,從而為確定面神經最佳吻合術手術時機提供線索。現報道如下:
選擇健康成年的豚鼠48只,雌雄不限,體重(300 ±50)g,隨機分為6組,依次為正常組、即時縫合組、延遲7 d縫合組、延遲14 d縫合組、延遲30 d縫合組和延遲60 d縫合組,每組各8只。
1.2.1 豚鼠雙側口輪匝肌失神經支配模型的制備 每只豚鼠均用3%異戊巴比妥鈉進行耳緣靜脈麻醉,面部手術區用碘酒消毒。在顯微鏡下操作,暴露游離右側面神經總干,在莖乳孔外2 mm處將其切斷。即時吻合組及正常組先不做處理,對延遲吻合組的豚鼠,將切斷的兩根神經斷端分別反折后固定于斜方肌上。
1.2.2 即時吻合術組和延遲吻合術組處理方法 即時吻合術組:對“1.2.1”中處理好的動物模型行即時吻合術處理,即對面神經總干立即進行神經外膜吻合;延遲吻合術組:對“1.2.1”中處理好的動物模型分別在不同組對應的時間點進行吻合術。具體操作時要注意斷裂的神經末端可能已經生長瘢痕,要去除瘢痕后重新連接。
1.2.3 電生理指標檢測分別檢測正常組及縫合組進行神經吻合術后3個月的電生理指標,主要觀測閾刺激強度和單次最大收縮幅度。將刺激電極和張力轉換器掛鉤固定在豚鼠頰支神經干的近端和口輪匝肌,將張力線調整到基線水平,觀測電刺激強度和反應曲線的關系。參數設定:初始強度為0.10 V,初始張力為0.2 g,當刺激強度每增加0.10 V時,增加刺激時間0.2 s,刺激次數設定為100次。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延遲60 d縫合組的閾刺激強度最大,達到(0.95 ±0.33)V,而正常組最小,為(0.46 ±0.16)V,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常組單次最大收縮幅度最大為(12.53 ±1.12)g,而即時縫合組和延遲7 d縫合組單次最大收縮幅度最小,分別為(0.83 ±0.27)、(1.14 ±0.43)g,與正常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各組閾刺激強度與單次最大收縮幅度情況比較(±s)

表1 各組閾刺激強度與單次最大收縮幅度情況比較(±s)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與即時縫合組比較,#P<0.05;與延遲7 d縫合組比較,&P<0.05
組別 閾刺激強度(V) 單次最大收縮幅度(g)正常組即時縫合組延遲7 d縫合組延遲14 d縫合組延遲30 d縫合組延遲60 d縫合組0.46 ±0.16 0.54 ±0.22 0.54 ±0.27 0.72 ±0.33*#&0.84 ±0.27*#&0.95 ±0.33*#&12.53 ±1.12 0.83 ±0.27*1.14 ±0.43*1.22 ±0.56*1.27 ±0.45*2.78 ±0.91*
面部神經損傷是面部肌肉某一分支或全部斷裂,可引起患者面部畸形進而造成其心理負擔。雖然已有研究表明,修復時間是影響神經修復效果的最主要因素[3-4],但在臨床實踐中,面神經損傷后由于種種原因并不能即時重建而必須采取延遲吻合手術,而目前關于延遲吻合術的最佳時機并無定論。有研究認為,傷后90 d修復與即時修復沒有區別[5]。也有研究表明,6~10個月甚至2年內都可以進行面部神經損傷修復[6]。
本研究通過觀察電生理指標探討不同時間點修復效果的好壞,得出即時吻合術和延遲7 d吻合術的修復效果基本一致,這也與Guntinas-Lichius等[7]的研究結果相符合。本研究結果提示,延遲修復時間越長,修復效果越差。可能的原因是相關神經纖維數量減少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組織萎縮,而產生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神經損傷后長時間沒有修復而使神經和肌肉組織都發生了不可逆的變化所致。
總之,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面神經吻合術的最佳吻合時機應該為損害剛發生或發生一周之內,而且應盡量保證在60 d之內完成面神經修復。
[1] 胡炯炯.面神經吻合術手術時機探討[D].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2002.
[2] 孫景彥,秦四遙,孫鵬.神經電刺激對面神經端側吻合后神經再生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8):6057,6067.
[3] 顧曉明,雷德林,周樹夏,等.面部運動神經損傷后的手術治療時機與療效分析[J].中醫學雜志,2001,36(2):96-98.
[4] 陳友法,曹敏霞,袁紅科.急性粘連性小腸梗阻的手術時機[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0,16(4):85-86.
[5] Guntianl-Lichius O,Streppel M,Stennerte.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valudifferent reanimation techniques for facial nerve repair [J].Am J Surg,2006,191(1):61-67.
[6] 曹敏霞,陳琪,林勇強.急性粘連性小腸梗阻手術時機的臨床探討[J].中國醫師雜志,2011,(z1):1771-1772.
[7] Guntinas-Lichius O,Streppl M,Angelov DN,et al.Effect of delayed nfacial-facial nerve suture on facial nerve regeneration.A horseradish peroxidase tracing study in the rat[J].Acta Otolaryngol,1997;117(5):67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