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佐
(朔州日報社,山西 朔州 038500)
黨的新聞媒體的性質,決定了新聞媒介必須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原則,通過大量正面典型報道實事求是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主流,讓人民群眾用創造新生活的業績教育、激勵自己,形成鼓舞人們不斷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真正地發揮好黨、政府和人民“喉舌”的作用。然而,在貫徹和執行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中 ,由于缺乏對這一方針全面正確的把握 ,正面報道也會出現若干負面效應 ,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正視的問題。特別在當今的新媒體和全媒體時代,顯得尤為必要。正面報道的負面效應,在新聞傳播中的具體表現可謂是林林總總,千差萬別。不管是南轅北轍、顧此失彼也好,還是橫生枝節、殃及池魚也罷,這些早已引起業界關注。在此,筆者要探討的是一個不被業界關注的現象,即新聞報道中的“合成謬誤”現象。

“合成謬誤”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薩繆爾森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它是一種謬誤,對局部說來是對的東西,僅僅由于它對局部而言是對的,便說它對總體而言也必然是對的。在經濟學領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觀上而言是對的東西,在宏觀上并不總是對的;反之,在宏觀上是對的東西,在微觀上可能是十分錯誤的。意思是說,在局部上看,一件事這么做是對的,但是放大在一個大系統當中就不對了;或者說每一個地方都認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但綜合起來對國家卻是不利的。現實生活中“合成謬誤”的例子俯拾皆是。如,雖然某一個人用踮高腳尖的方式來看演出,可以讓他看得更清楚一些。但是,如果所有人都這樣做,并不能讓大家如愿。在新聞報道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種現象,把一件對局部或某個個體而言是對的東西或行為加以宣傳報道,而形成對總體或群體而言是錯誤的結果。從而影響輿論宣傳和引導的社會效果,筆者把這種現象稱作新聞報道中的“合成謬誤”現象。比如前一階段對“南京彭宇案”的報道,彭宇做好事不僅沒得到好報,而且還被判拿出40000元去為自己的好心做出“賠償”。此新聞一出,不少人表示不愿再做好事。一家頗有影響的網站在首頁的頭條發出這樣的標題——“—調查顯示:八成博友選擇不再做好事”,如果博友就是大眾的一個縮影,那就是說,大約有八成人再不愿做好事了。以致后來出現了“深圳老人小區內跌倒,20分鐘無人扶不幸慘死”……等現象,這種結果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新聞媒體往往對經濟領域和社會生活中的“合成謬誤”現象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有時候我們起著比較重要的“引導”和“導向”作用。比如,過去一度時期出現的“炒股熱”、“買基金熱”、“養蝎子熱”、“養土鱉熱”以及現在出現的收藏熱。某些新聞媒體就起著不同程度的“引導”和“導向”作用。在過去的經濟報道中,媒體往往簡單地把微觀經驗推廣到宏觀,把微觀上得出的結論推廣到宏觀,但卻犯了一個叫做“合成謬誤”的錯誤。這種現象早已有之,可以說從有新聞媒體就已經存在,并不是新媒體帶來的。但筆者提出新媒體時代如何避免新聞報道中的“合成謬誤”現象,是根據新媒體的性質和特點來說的。
不可否認,現在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它消解了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刊、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了國家之間、產業之間、社群之間的邊界,消解了信息發送者和接收之間的邊界。它的大眾性、快捷性、互動性、多元性、開放性帶來了傳媒領域的技術和理念方面的革命。現在,任何一家媒體,不管是國家主流媒體,還是個人微博;不管是正面宣傳,還是負面影響,其影響力都跨出了國門,超越了人種,幾乎地球村中的人想了解的都能了解。因此,任何一家媒體的一個小小失誤,都可能給黨和國家造成巨大影響和損失。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以個人為中心的新媒體正走出邊緣,其中以博客最為典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主流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流媒體不僅肩負著原有的使命,而且還承擔著引領非主流媒體的責任。這就要求在體現宣傳教育、服務指導、信息傳播、輿論監督、文化娛樂等功能時不出差錯或少出差錯。
在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如何避免新聞報道中的“合成謬誤”現象呢?筆者認為,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科學分析,把握全局。西方經濟學崇尚“比較靜態分析”,經常把“假設其他條件不變”掛在嘴上,一帶而過。而新聞媒體的采編人員特別是老總在策劃采寫新聞時,則不能沿用這種思維。老祖宗教導我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分析某一新聞素材的時候要多一點全局思維、整體思維,形成一套更深遠、更睿智的戰略邏輯。不能只思考眼前利益和自身的利益,要一開始思考的時候就考慮長遠利益和其他相關人員和團體的利益,千萬要當心陷入“合成謬誤”的陷阱。
準確把握好度,不過度炒作。在宣傳新聞事實的時候,傳播的量要適度。也就是說,在新聞傳播中,不能為了追求轟動效應,一味地進行媒體炒作或信息轟炸,做到傳播有節制、有節奏。當出現“某某熱”的苗頭時,不失時機地“剎車”,或者是澆點“涼水”。避免使之“合成謬誤”。
把握好事實的真實和新聞的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一切新聞獲得良好宣傳效果的前提。而新聞報道中的“合成謬誤”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就某一個個體或局部的報道,是符合新聞的真實原則的,而其最終宣傳結果是事與愿違,1+1不等于2(或大于或小于2),出現了“新聞的不真實”,這也正是個人的理性行為有時往往無法產生集體或社會的理性結果。因此,媒體在做新聞報道的時候,特別是在經濟報道的時候不能簡單地把微觀經驗推廣到宏觀,要當心“合成謬誤”。
學點辯證法,把握好矛盾的轉化。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順境與逆境、成就與困難、利益與風險,市場的供求關系不僅并存,而且還相互轉化。新聞報道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講究辯證法,用辯證的觀點來正確分析和表現事物的矛盾。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也不能此時與彼時不分。因此,在宣傳中,如果只考慮到一點,就會顧此失彼,陷入片面性的泥潭之中;就有可能對受眾產生誤導,使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的性質、狀況與發展趨勢。
歷史告訴我們:一種媒體的興起必定會造就一個新的時代,從語言到文字,從文字到印刷,從印刷到廣播電視,從廣播電視到網絡,每一次新的媒體出現,都開啟了一個新的生活時代。與之相適應,人類傳播發展歷程,經歷了信息傳播、口頭傳播、大眾傳播、電視傳播、網絡傳播時代。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數字化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入一個嶄新的新媒體時代已經開啟,而主流媒體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