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慶
(遵義縣外宣中心,貴州 遵義 563199)
基層新聞工作者常常苦于缺乏新聞素材,因而覺得難以出成果出精品,實際上,只要沉下去,善于挖掘,就地取材、立足本土也可以大有作為。這是筆者長期根植于基層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得出的結論。
記得2007年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召開前幾天,我拍攝了一幅山區普通村民穿著五彩繽紛節日盛裝集中收看開幕式的珍貴相片。遵義縣國土面積4000多平方米,下轄29個鎮和2個少數民族鄉,總人口近120萬人,如何選擇遵義縣百萬各族人民具有代表性的點?按照縣委的部署,全縣上下各部門、單位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試想,這么莊嚴的政治活動,照片務必有特色,而且還要有沖擊力。曾記得開幕式當天凌晨,我從縣城驅車伴著綿綿細雨、趕到60多公里的平正仡佬族鄉的

共心村壩上村民組,約開幕前20分鐘左右,正好發現家里沒電視機的有10多位仡佬族村民和少量漢族村民聚集在院子里,等待觀看開幕式,于是我從不同角度拍攝了10多張圖片。開幕式還未結束,筆者便到鄉政府辦公室將新聞圖片發往多家報社;10月18日《貴州日報》四版頭幅《黔中大地喜慶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彩照,10月18日《遵義日報》頭版刊發了這張照片。
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坐車常往返于貴(貴陽市)遵(遵義市)高等級公路上,偶爾發現路的中央隔離帶一段既無花草又無樹苗,黑呼呼一片,百思不得其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出于多年來一種職業敏感,筆者作了進一步的了解,原來是有關部門在修建高等級公路時,僅遵義縣城南白鎮至龍坑鎮5公里路段,當時為解決路下橫穿過的原有公路或人行便道光線陰暗問題而設置的“采光洞”10個,由于洞口未設特別標識,乘客往往誤認為是暫缺的綠化帶,不自覺的乘客下車后在翻越洞口時,不慎掉入3至8米深的路上造成傷亡事故;記者向當地政府和交通部門了解到,這條公路通車兩年中,僅此段“采光洞”就先后造成6人死亡。筆者了解這一情況后,總覺得是個民生保障問題,于是筆者租車帶上相機,途中下車到此看個究竟,并攝下了一幅幅不同角度的有關“采光洞”的照片配文投向省、市有關新聞單位。《“采光洞”成“陷阱”》照片在1999年10月23日《貴州都市報》一版彩照刊發;《貴州日報》又于同年10月26日七版刊發《致命的“黑洞”》;見報僅3天,就引起省高等級公路管理處的高度重視。他們立即采取措施,用加工過的預制水泥板將10個洞口覆蓋,并在短期內全都種上了幼樹及花草,如今郁郁蔥蔥;后來據了解,此條路在其他路段也采取了同樣措施,已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傷亡的再次發生。
這幅新聞照片起到這么大的作用,是始料未及的。筆者認為,一幅新聞照片,它的魅力還在于要有新聞價值,作者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捕捉住不平凡的瞬間,展現畫面效果,讓人身臨其境,發人深思。
2011年5月,單位安排筆得去貴州報業集團業務學習一個月,實地采寫稿件《白云區在建保障性住房2110套》并配在建工地圖一幅,在2011年6月13日《貴州日報》八版發表。地處全國最大的鋁工業基地之一、位于貴州省地理中心的貴陽市白云區,總人口20萬人。采訪中,筆者對民生問題特別感興趣,重點想了解全省實施較早的白云區解決了多少困難戶,于是連續幾年都深入采訪。2008年,白云區獲得的第一個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廉租住房項目——白云區政府廉租房已于2010年4月竣工。該項目建筑面積為15000平方米,共300套。該區300戶孤、老、病、殘、勞模、軍烈屬等特殊困難家庭、低收入家庭已搬進新居。2010年、2011年,白云區又獲得7個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廉租住房項目,總投資1.3億元,共2110套,總建筑面積達10.31萬平方米,七冶、南方匯通、貴州沙子哨監獄等駐區大中型企業以及該區沙文鎮、麥架鎮、艷山紅鎮的2000多戶困難群眾2012年有望住上新房。稿件見報后,經向該區政府辦了解,省內曾有近10個縣(市、區)分管領導帶住建等部門前往取經。
筆者從業余愛好到專職攝影,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也不是新聞院校畢業生,主要得益于同行和媒體老師多年的指教,才有了一點提高。
面對新世紀新的挑戰,要求攝影記者要進一步提高素質。筆者認為要拍出好的照片,要從多方面下工夫:一是要著力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論水平、道德修養,顧全大局,善于聯想,拓展信息空間,增強新聞敏感性;二是要聯系實際,深入基層、現場進行調查研究,善于挖掘和發現新事物;三是時刻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關心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從群眾的角度去如實反映人們需要解決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四是努力提高攝影技巧,選好拍攝角度,細心觀察典型人物及事件的個性特點,準確反映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使拍攝的照片既要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又要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作為一名基層攝影記者,不能坐井觀天,時刻要把握時代的主流,關注社會,深入生活,真實地記錄和反映社會生活,才能從中捕捉到反映時代發展趨勢的新聞素材。準確把握好題材,找準獨特的切入點,合理運用圖片語言,反映新聞事件。在培養基本功方面,一是經常鉆研攝影技術;二是虛心地向其他省級媒體的老師請教,學習他們的長處。不斷提高目的的明確性、思想的全面性、事件把握的準確性、表現手法的新穎性、照片的耐看性等,進一步增強圖片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