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耀
(保山日報社,云南 保山 678000)
近一段時間以來,保山日報社以學習楊善洲精神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強化采編人員積極主動深入基層采訪的意識,編輯記者的足跡遍及田間地頭、企業廠礦、部隊營房,隨著視野的拓展、采訪的深入,一篇篇清新鮮活的新聞稿件、一幅幅富有感染力的新聞圖片見諸報端,記錄著社會變遷,謳歌了群眾創造,反映出時代風貌,回應了社會關切,深受讀者好評。
隨著楊善洲精神成為神州大地迎風招展的一面旗幟,作為楊善洲故鄉的保山,各種學習活動緊鑼密鼓,保山日報社應勢提出“學習楊善洲精神,常下基層接地氣,筆頭鏡頭有銳氣,為人為文添底氣”的學習實踐主題。隨后全國新聞戰線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更為報社走基層、寫一線增加了強勁動力。全體編輯記者在積極深入各種現場抓“活魚”的同時,還訪民情知民苦解民難,扎扎實實做群眾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近一年來,《保山日報》推出重點欄目“走基層寫一線”,相繼刊登了30多位編輯記者的100多篇新聞稿件。同期還為基層群眾協調產業發展資金近80000元,向困難群眾捐款捐物。

基層是新聞工作的源泉所在,廣大新聞工作者只有走進基層一線,深入人民群眾,明確新聞工作的坐標,才能發揮出新聞事業的最大價值。保山日報社把走基層作為推進新聞改革的強大動力,把版面留給群眾,把鏡頭筆頭對準基層,使新聞報道既體現黨委政府的意志,又反映人民的心聲,首先是精減對領導活動和會議的報道,騰出版面充分反映基層的生動實踐和群眾的豐富生活。據統計,僅2011年以來,《保山日報》有關領導活動和會議的報道同期相比減少了近一半。讀者反映,現在的《保山日報》,領導的影子少了,群眾的樣子多了。另外注意從群眾關心的角度凸顯新聞亮點。近期,《保山日報》推出了一批新聞含量高的新聞精品,均注意從群眾關心的視角,結合保山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去采寫,讓廣大讀者覺得很有看頭。
典型宣傳是近期保山日報社走基層的亮點。一年多來,該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對楊善洲先進事跡進行深入采訪,伴隨著楊善洲逐漸成為全國先進典型,該社從未間斷地強勢推出各類報道,《保山日報》及《保山手機報》、保山日報網共刊發楊善洲的報道1500多條(幅),成為楊善洲宣傳的最重要的“第二新聞源”,三分之一以上的稿件被全國各大網站轉載。其中《楊善洲人生閱讀筆記》、《牽掛》、《當“為民”成為一種情結》等作品分別獲云南省報紙副刊好作品一等獎、云南新聞獎二等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此外,在鄭坰靖事跡宣傳中,保山日報社也充分發揮地緣優勢開展深入采訪,在鄭坰靖病逝后的幾個月中,報社先后派出兩批人,先后歷時一個多月,采訪鄭坰靖生前的同事、親友及平達鄉群眾150多人,分兩次推出5000多字和23000多字的長篇通訊,為后來各大媒體集中宣傳鄭坰靖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今年,由該社記者采寫的《鄭坰靖的為民情懷》獲云南報業新聞獎一等獎。
深入基層才能把握最真實的情況,新聞記者經常到群眾中間走走,經常到基層一線采訪,雖然個人感受到的是小范圍情況,但這樣的信息多了,就能反映出一個區域乃至整個面上的真實情況。只有沉下身心、走進基層,在色彩斑斕的社會生活中把握時代脈搏、感悟生活真諦,才能不斷采寫出富有時代氣息的新聞佳作。保山日報社從2011年4月27日開始,分批到騰沖縣芒棒鄉紅豆樹村與廣大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認真開展入戶調查,全面了解掌握社情民意,進行“解剖麻雀”式的采訪報道。期間,與紅豆樹村黨總支先后召開了兩委擴大會、兩委班子及群眾代表座談會、楊善洲先進事跡宣講會、調查情況反饋會等5個會議;共走訪困難戶、上訪戶、老黨員和老干部、產業大戶、外出打工人員回鄉農戶、普通農戶102戶,并對走訪戶分類建立了詳細的信息臺賬;發放問卷調查表和民情聯系卡各1100份,幫助梳理村情和各項規章制度5項;參加勞動21天,撰寫民情日記20篇,撰寫調研文章12篇。以此為基礎,先后在報紙刊登相關的消息和深度報道20多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廣大讀者覺得這些報道鮮活、親近,而編輯記者覺得這樣的采寫方式來得貼切自然,這樣的采訪活動使廣大編輯記者提高了認識,走基層不是一般意義的下去了解情況,而是要具備新聞敏感,迅速抓住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及時加以報道;轉作風不是一般的聯系實際,而要認識到新聞現場才是新聞職業天然的工作場所;改文風不是簡單的不說套話空話,而是必須寫出人民真正關注的麻煩事、操心事、樂意事。
保山日報社的“走基層寫一線”行動,高揚起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是擔當著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的又一次出發,灌注著報社人永無休止的追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尹韻公認為,新聞傳播工作本質上也是群眾工作,是黨的整個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顯著特征,就在于它的實踐品格。正因此,活動中該社總是力所能及為基層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在深入騰沖縣芒棒鄉紅豆樹村采訪的過程中,積極扶助該村產業發展,幫助協調資金7.6萬元,目前已到賬2.6萬元;爭取到項目1個,預計年內可以實施;爭取到鄉村流動圖書室1個,預計近日就可以落戶紅豆樹村完小。同時,報社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為該村受災戶、貧困戶捐款捐物價值7900元。與村總黨支共同組織全村黨員到善洲林場參觀學習1次。此外,該社領導班子帶隊深入掛鉤扶貧點隆陽區瓦窯鎮上河灣村開展扶貧幫困活動,捐款5200元、捐書600多冊、捐贈閱覽桌2張;帶隊深入報社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進駐點昌寧縣柯街鎮大地村調研1次,開展“保山日報社愛心大篷車”活動1次。
我們黨歷來重視新聞工作,新聞媒體在黨的領導下成為密切聯系群眾、宣傳方針政策的橋梁紐帶?!白呋鶎印⑥D作風、改文風”是對我國新聞工作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尤其對年輕記者拉近與群眾距離、找回清新務實文風大有裨益。走出真情實感,轉出踏實求真,改出清新樸實。隨著“走、轉、改”活動持續深入進行,人們欣喜地發現,報紙上群眾的語言多了,身邊的人和事多了,基層真實的情況多了。該社在走基層寫一線活動中,注意用新的機制來統領宣傳工作,實現“內”新聞轉“外”、“硬”新聞變“軟”、“小”新聞放“大”和“難”新聞做“巧”的四大轉變,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重點在建立長效機制上想辦法、出舉措、見成效,使“走、轉、改”成為每一名新聞工作者貫穿終生的一課,讓基層意識、群眾觀點融入血液,成為始終堅守的價值理念。目前,該社各部室都建立了寫一線基層聯系點,要求每位編輯記者至少要做到參與一項基層重點工作、交一個基層朋友、幫助解決一個基層實際問題。一組組新聞報道帶著泥土的芬芳,浸染著生活的氣息,從四面八方傳遞出百姓心中的熱切期盼。把開展新聞報道與解決人民群眾實際困難、通達社情民意有機結合起來,在“走、轉、改”中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已經成為廣大新聞工作者引以為豪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