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平
(清遠日報社,廣東 清遠 511515)
有一位新聞界前輩說過:“記者是采購員,出門就是跌一把跤,也要捧起一坯土。”作為一名地市級黨報青年新聞工作者,在2011年全國新聞系統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筆者和新聞界同行一樣,積極響應號召,在做好日常時政新聞的同時,盡可能更深入地走下去,更深入地了解基層群眾的現況,更好地了解基層的所求,以使黨報記者采寫的新聞作品能更切實地發出基層的聲音,讓黨報的新聞作品脈搏永遠和人民群眾一起跳動。

要了解基層,發現基層,就要沉下去,只有接“地氣”新聞作品才有“靈氣”。只有在基層,聽取群眾最普遍、最客觀、最實際的東西,作品才有靈感,才有根。當然,在采訪中,一定要從基層群眾的自然流露中,找尋到我們作為新聞記者最有價值的素材,提煉出新聞點,挖出最為寶貴的亮點,寫出有新意、有創意的作品。
在2011年7月的下基層活動中,恰逢干旱季節,農民到處抗旱忙,而筆者在英德市石灰鋪鎮田間地頭與忙于勞作的菜農嘮家常,在聊天般的采訪中,幾位農民談起當地菜農普遍情況:2010年遇到雨水多遇浸沒有收成,2011年則遇到干旱收成又成問題,可如果風調雨順則菜農豐收了不一定豐產,又怕價格低。而其實這是農民抗自然風險差的緣故,但這又與當地農村水利失修有較大關系。當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重點突出加強農村水利設施的這個大問題。記者敏銳地發現這是個新聞點,從一個小地方可反映大地方的全局問題。因此,筆者以“英德菜農‘三憂’:干旱、水浸、價低”為題,結合當地農民的現場采訪,讓農民說話,讓數據說話,既反映了菜農的真實狀況,又揭示了農村水利設施“欠帳”的這個社會問題。
英德市是“中國麻竹筍之鄉”,記者在2011年的走基層活動中,到當地最偏僻的波羅鎮去采訪了幾個筍農,又發現了一個現象:農產品豐收了是件好事,但豐收不一定意味著增收。而其中為何會出現豐產不豐收的問題,與當地銷售渠道不通暢、信息閉塞有很大的關系,因此,記者采寫了《波羅筍農“兩盼”:盼“好賣”與“賣好”》一文,真實地反映了筍農的期望,文章刊發后當地政府采取種種措施,幫助筍農打開銷路,助農民增收實現“兩盼”。
在基層中,筆者發現人人都有故事、事事皆可成新聞。每一個“小人物”身上都有閃光點,折射時代的變遷,普通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時代的大洪流,展現了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等時代洪流對農村生活的變革。
英德當地有條風光旖旎的水邊河,2007年9月筆者采寫了這條河上第N代擺渡人劉阿堂的故事:當年他有個精神不太正常的妻子和兒子,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為當地人擺渡,靠當地人湊點米及錢過日子,幾年如一日。在2011年9月,相隔四年后,記者再度回訪時,卻發現“天塹變通途”——當地已修好了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擺渡人已經失業。于是,記者回訪他,發現他已告別當年的低矮房子,住上了60平方米的小平房,又吃上了政府低保,生活還過得去。因此,記者以“劉阿堂:大橋建好后,我便失業了”為題,配以他在原渡口邊觀望橋上車來人往的相片,采寫了他失業的故事,反襯當地政府為民修橋助農民增收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該文獲2011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攝影獎二等獎。
自2011年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啟動扶貧“雙到”工程,在全省尤其是欠發達粵西北地區,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解決全省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2011年6月,碧桂園控股公司響應廣東省委省政府號召,捐資2億元用于扶貧,英德西牛鎮樹山村綠色產業扶貧作為一個試點。計劃實施整村推進,爭取用3年、投入3600萬元,全方位幫扶,努力把該項目打造成全國扶貧濟困的典范,力爭把樹山村建設成為中國最美的山村。從2011年9月14日到2012年6月18日,短短九個月時間,樹山村首期羅屋、熊屋兩村123戶喜遷幢幢別墅新居。記者在走基層中,剛好遇到兩村抽簽分新房,記者把現場的所見所聞,寫成一篇《九個月圓了我一輩子新房夢——碧桂園英德樹山扶貧新村分房記》通訊發表,擷取現場村民分房的鏡頭,還有村民發自內心的喜悅之情,通過“小人物“的分房故事,折射了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扶貧“雙到”政策及廣東碧桂園公司的善舉對當地貧困戶的深刻影響。
對基層生活的贊美和幸福的期盼,源自對平凡的勞動或工作的堅守。一個個基層人物的長期堅守,一個個基層人物多年的平凡中對生活的樂觀向上,足以讓人感動,一幕幕平凡人物所體現的不平凡的情景,構成了和諧社會跳動的脈搏。
在2011年的走基層中,記者了解到廣東省電臺技術部原副主任巫志牛,與長期在省電臺從事記者的妻子一起,退休后回家鄉英德,組建“英西電影隊”,為農村放公益電影,活躍農村先進文化。同時,他夫妻倆教子有方,兒子在華中農業大學畢業后直接公費去美國碩博連讀的故事。記者了解后,跟隨他們晚上一道去農村放電影,感受他們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故事,寫成《退休工程師回鄉放電影》新聞通訊,展示了退休新聞工作者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傳播農村先進文化的感人故事。
而另一個平凡人的故事,更讓人動容。英德81歲“盲詩翁”、離休干部溫增祥,原在《南方日報》任記者,1981年雙目失明后,在作為退休教師的妻子幫助下,身殘志堅,失明三十年寫出6000多首詩歌。筆者多次深入采訪,寫成新聞通訊《八旬“盲詩翁”三十載創作6000首詩》,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深入基層“接地氣”,扎實采訪“聽民聲”。身為一名離基層最近的地市級黨報記者,筆者認為,世間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最鮮活、最感人、最真實的新聞永遠在基層,只要我們新聞工作者“沉下去”,去挖掘,去發現,去傳播,我們的新聞作品就能永遠沾有泥土的芬芳,我們的人生價值就能在新聞事業中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