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詩煒 何東娟 陳淳婷
耳穴埋豆對慢性腎功能衰竭失眠患者的療效觀察
程詩煒 何東娟 陳淳婷
目的探討耳穴埋豆對改善慢性腎功能衰竭伴失眠癥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我區就診的慢性腎功能衰竭失眠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以常規治療、護理為主,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耳穴埋豆,應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來評價治療前后患者的睡眠質量程度。結果2個療程后,患者的睡眠質量指數量明顯提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耳穴埋豆可明顯改善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失眠。
慢性腎功能衰竭;失眠;耳穴埋豆
耳穴埋豆前后睡眠情況見表1。
耳穴埋豆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最古老的醫書《黃帝內經》的《靈樞》中即有關于望耳查病及耳穴治病的記載。歷代醫學文獻記載說明我國耳穴診治疾病的歷史悠久,并一直在民間為勞動人民所應用。人體的耳廓可以看作是全身各部位的縮影,其穴位的分布規律相當于一個倒立的胎兒,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按此規律分布于耳廓相應固定的位置上。人體發生疾病時,常會在耳郭的相應部位出現陽性反應點,如壓痛、變形、變色、水皰、結節、丘疹、凹陷、脫屑、電阻降低等,不同的反應代表著不同的病理變化。耳穴療法沒有給人體增加任何化學,生物物質。而是通過全息效應,調節人體臟腑。器官的功能失調,來達到各部位功能的協調運行。因此,被稱為綠色療法。
耳穴埋豆對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伴失眠療效明顯,研究表明,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定位,或在脾,或在腎,或在脾腎,而以脾腎同病者較多。對慢性腎衰患者的定性,從正虛方面來看,不外氣虛和陽虛,血虛和陰虛,陰陽氣血俱虛五大類,其中又以陰陽氣血俱虛較為多見。從邪實方面來看,可歸為風、熱、濕、燥、寒、癖六大類,又以夾濕、夾癖、夾熱、夾風較為多見。均是在脾腎、氣血、陰陽虛損的基礎上,虛而生邪,正虛為本,邪實為標[4-6]。耳朵和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系。有六條陽經的經脈分別循行于耳中與耳的周圍。耳不但通過經絡與臟腑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耳又與臟腑的生理、病理直接有關。耳穴埋豆正是運用了純中醫的理論和技術達到了治療的目的。
由于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多具備病程長、體弱、情緒不穩定等因素,這就要求護士在血透護理過程中必須了解中醫理論,熟練掌握穴位的分布,并且要求護理人員具有多元化護理,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研究社會、自然、心理和文化教育等多因素對患者的影響,增加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
[2]鄭筱萸.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3-168.
[3]鄭筱萸.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4]許家松.方藥中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理論認識和診治經驗.中醫雜志,1991,32(10):11-14.
[5]許家松.方藥中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理論認識和診治經驗.中醫雜志,1991,32(11):12-14.
[6]許家松.方藥中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理論認識和診治經驗.中醫雜志,1991,32(12):11-12.
失眠在《內經》中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并認為失眠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其他病證影響,如咳嗽、嘔吐、腹滿等,使人不得安臥;二是氣血陰陽失和,使人不能入寐。失眠發生的原因雖多,但總與心、肝、脾、腎及陰血虧損有關。而慢性腎功能衰竭又常見有失眠癥狀。耳穴埋豆是一項中醫護理操作技術,采用中藥白芥子、王不留或菜籽等,按耳穴位置埋在壓痛點處,加以固定,可通過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應點,通過經絡傳導,可以調整臟腑功能和人體內分泌系統,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操作方法。經觀察顯示耳穴埋豆可明顯改善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失眠,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350108福建省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
1.1 診斷標準失眠診斷辨證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所定的失眠診斷標準[1]。慢性腎功能衰竭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所定的慢性腎衰竭診斷標準[2]
1.2 一般資料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我院門診進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腎功能衰竭并伴有失眠的患者60例,每周透析次數2~3次,隨機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各30例,其中試驗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58.12±7.23)歲,失眠平均病程(5.12±2.03)年;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6.75±8.29)歲,失眠平均病程(6.07±2.24)年。兩組年齡、病程經t檢驗、性別經χ2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排除合并危急重癥患者、皮膚病、糖尿病及精神障礙癥狀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患者每周3次透析,每次4 h,給予心理護理。
1.3.2 試驗組定位取穴選擇耳穴神門、皮質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腎、膽、胃(配穴)。取坐位,每次雙耳共用,治療時選取貼壓。
1.3.3 埋豆方法同一名具備埋豆經驗的護士對患者進行特定穴位埋豆。先用75%乙醇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貼在0.6 cm見方的膠布中間,對準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壓,5次/d,每次3 min,貼敷1次持續5 d,30 d為1個療程,共進行1個療程。
表1 耳穴埋豆前后睡眠情況±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2)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1
組別例數入睡預備時間(min)夜間實際睡眠時間(h)睡眠效率(%) 3050.34±9.803.98±0.6339.12±3.89護理后3049.35±10.874.08±0.8938.58±4.20試驗組護理前3051.78±8.673.45±0.5140.44±4.08護理后3032.67±6.351)2)5.46±0.641)2)59.12±4.891)2)對照組護理前
1.4 療效評價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記錄,在治療前后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中的三項因子作為評定睡眠質量工具[3]:①入睡預備期=入睡時間-就寢時間。②夜間實際睡眠時間=入睡后-間斷醒來時間的累積睡眠時間。③睡眠效率=睡眠總時間/床上時間×100%。患者親屬及患者進行培訓后協助進行記錄。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