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華
全州縣兒童手足口病病原感染狀況及病原特征分析
劉利華
目的探討全州縣兒童手足口病病原感染狀況及病原特征。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縣手足口病重癥患兒120例的臨床資料。結果120份標本共分理出腸道EV71、C0XA1病毒92份,所致病例占確診病例的76.7%同時EV71和C0XA16交叉陽性所致出現發熱、手足皮疹、口腔黏膜疹病例數略高于其他型別。經過綜合治療后,120例兒童死亡4例,其余都痊愈出院,治愈率為96.7%。結論全州縣兒童手足口病多為EV71、C0XA1病毒感染,導致病情危重,綜合治療能夠提高治愈率。
全州縣;手足口病;兒童;病原感染
手足口病是小兒的一種常見傳染病,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對小兒的影響極大,也容易造成死亡。同時部分病例可有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導致殘疾或死亡[1]。自2008年以來,全州縣手足口病疫情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其病原體主要是EV71和柯薩奇A組16型(CoxA16),且EV71似乎更易導致重癥和死亡[2]。本研究擬采用標本采集和PCR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對全州縣手足口病臨床診斷病例標本進行EV71、CoxA16檢測,從而了解全州縣重癥兒童手足口病病原感染狀況及病原特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縣手足口病重癥患兒120例為研究對象,同期手足口發病10927例,重癥發病率為1.1%;均符合衛生部印發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臨床診斷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確診。①腸道病毒(CoxAl6、EV71等)特異性核酸檢測陽性。②分離出腸道病毒,并鑒定為EV71、CoxA16。③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EV71、CoxA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中和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④為重癥手足口病,由我們縣采樣送到桂林市疾控中心進行PCR檢測。其中男性患兒85例,女性患兒35例;年齡6個月至8歲,以1~3歲為多,平均年齡(2.94±0.25)歲。
1.2 標本采集 采集本組兒童的樣本,包括咽拭子、皰疹液、糞便和血清標本。采集到的標本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要避免反復凍融,長期保存要放到-70℃。
1.3 PCR檢測 采集的標本使用RT-PCR方法進行檢測,EV71-A(上游):5'-GCAGCCCAAAAGAACTCAC-3';EV71-A (下游):5'-ATTTCAGCAGcTTGGAGT GC-3';CoxA16(上游): 5'-ATTGGTGcT ccCACTACA-3';CoxA16(下游):5'-TCA GTGTTG GcA GcTGTAGG-3'。
1.4 治療方法 本文所有患者都積極采用綜合治療方法,密切監護生命體征,多飲水,注意口腔衛生等對癥支持治療。
2.1 病毒分離與鑒定 在120份兒童中,我們檢測了120份標本,其中咽拭子標本36份、皰疹液標本6份、糞便標本74份和血清標本14份。共分理出腸道EV71、C0XA1病毒92份,所致病例占確診病例的76.7%。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對5歲以下兒童危害嚴重,至今尚無疫苗預防,也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一旦在兒童間發生爆發或流行極易引起社會關注,造成極大的社會影響[3]。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最早發現是CoxA16,通常情況下Cox A16感染不引起無菌性腦膜炎、腦干腦炎和脊髓灰質炎樣麻痹,但近年來Cox A16與心肌炎、心包炎及其他嚴重疾病的相關性逐漸受到關注[4]。自EV71是1974年首次報道從美國加利福尼亞表現為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糞便標本中分離到并定型的,其后這一病毒向全世界擴散,在不同地區引發不同疾病的流行。近年來,EV71的流行,特別是在亞洲地區的流行呈上升趨勢,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5]。有研究證實,在歷次手足口病流行中,EV71與CA16交替或共同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6]。本文結果顯示,120份標本共分理出腸道EV71、C0XA1病毒92份,所致病例占確診病例的76.7%同時EV71和C0XA16交叉陽性所致出現發熱、手足皮疹、口腔黏膜疹病例數略高于其他型別。
在治療中,目前臨床上對小兒手足口病仍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支持治療和抗病毒治療。實踐證明,早期的干預是可逆性的,早期救治,對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7]。本文結果顯示,經過綜合治療后,120例兒童死亡4例,其余都痊愈出院,治愈率為96.7%。
總之,全州縣兒童手足口病多為EV71、C0XA1病毒感染,導致病情危重,綜合治療能夠提高治愈率。
[1]李東力,易彬樘.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與防控對策.沈陽部隊醫藥,2008,21(6):425-426.
[2]劉晶星.現代醫學微生物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1227-1242.
[3]楊增芳,田惠琴,葛玲霞,等.手足口病并發中樞神經系統損害32例分析.陜西醫學雜志,2010,39(1):60-61.
[4]農光民,劉艷明.兒童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及診斷.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24(22):1706-1708.
[5]趙建文,孫寶霞.熱毒寧注射液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中國醫藥導刊,2009,11(6):1002-1003.
[6]李蘭娟.手足口病.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61.
[7]Kao SJ,Yang FL,Hsu YH,et al.Mechanism of fulminant pulmonary edema caused by enterovirs 71.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9,38(6):1784-1788.
541500 廣西全州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2 臨床特征分析 在120例實驗室確診病例中,EV71和C0XA16交叉陽性所致出現發熱、手足皮疹、口腔黏膜疹病例數略高于其他型別。具體見表1。
表1 手足口病實驗室確診病例臨床特征分析(n)
種類 例數 發熱 手部皮疹 足部皮疹 口腔黏膜疹EV71和C0XA16交叉陽性120 81 98 94 84 32 25 30 29 28 EV71 35 18 28 27 21 C0XA16 25 14 18 17 15 EV71和C0XA16都為陰性 28 24 22 21 20合計
2.3 治療結果 經過治療后,120例兒童死亡4例,其余都痊愈出院,治愈率為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