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藝萍(靖江市史志檔案辦公室,江蘇靖江,214500)
帶著遺囑的《嘉獎令》
夏藝萍(靖江市史志檔案辦公室,江蘇靖江,214500)
2011年夏天,靖江市檔案局正為建設靖江檔案史料陳列館進行廣泛的資料征集。網上一則關于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獲贈文物的信息吸引了工作人員的注意。該信息顯示,新四軍老戰士朱傳春之子朱榕斌,將一份1946年12月由張云逸頒發給朱傳春的《嘉獎令》,捐獻給了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
信息提到的新四軍戰士朱傳春可能就是工作人員熟知的靖江籍老革命朱傳春。這是一份什么樣的《嘉獎令》?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可不可以將其復制陳列于靖江檔案史料陳列館?這些引起了工作人員濃厚的興趣。幾經探尋,終于通過朱傳春在靖江的親戚,聯系上了朱傳春的兒子朱榕斌,確認了信息中提及的朱傳春確系靖江人朱傳春。應工作人員之邀,熱心的朱榕斌很快將他父親的個人資料、照片和《嘉獎令》的電子文檔發了過來。于是,靖江檔案人征集到了一個靖江籍新四軍老戰士在《嘉獎令》上書寫遺囑的感人故事,并通過電子郵件目睹了這份特殊的《嘉獎令》。
《嘉獎令》是兩頁早已發黃變脆、邊角已部分殘缺的紙張,由1946年華東軍政大學校長張云逸(建國后為十大將之一)、副校長余立金(建國后曾任空軍政委)簽發,內容是表彰朱傳春在軍事訓練中獲得了神槍手稱號,并號召在軍政大學內開展向朱傳春學習的運動。
令人震驚的是,在這份《嘉獎令》的空白處,朱傳春用蒼勁的字體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以決死之心,獻身于神圣的自衛戰爭,以求得徹底的主義事業的勝利,愿于為革命流盡最后一滴血之日,請首長將斯一紙嘉獎令郵寄余家中給朱氏子孫,知其先人在為人類謀解放的時代里,曾有光輝的一頁,而有此效法求奮勉云。傳春遺書于魯南會戰之前夜一九四七、三”。


查閱朱傳春的個人資料,得知朱傳春于抗戰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是在敵占區以教書身份作掩護從事極度危險的地下工作,后來又轉入新四軍。朱傳春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嗜書如命,字也寫得非常漂亮。戰場上,他又能沖鋒陷陣,浴血奮戰,屢立戰功。建國后,他曾是福州軍區黨委成員中唯一的團職黨委委員。在朱傳春病危期間,領導曾多次詢問其有什么困難需要組織解決,他總是回答沒有。家人也曾多次詢問有什么事情要做交待,他也是避而不談。就這樣,別說是遺囑,就是簡單的遺言他也沒留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成了家人心中揮之不去的一個結。
2000年國慶期間,朱傳春之子朱榕斌全家從江西回了一趟靖江老家。回家前,老家的堂姐就在電話中說要送給他們一個珍藏多年的禮物。回到老家的當天,堂姐就將這份《嘉獎令》小心翼翼地展現在他們面前。
據朱榕斌堂姐介紹,這份《嘉獎令》建國后曾一直裝裱在鏡框內,懸掛于朱傳春的老屋中,但1968年初“楊(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發生后,親屬出于某種擔心,便將這份署有余立金名字的《嘉獎令》從墻上摘了下來,藏于家中隱蔽處。在朱傳春去世25年后,其子女終于看到了父親留給他們的遺囑,盡管這份遺囑是在他們出生前寫成的。他們認為,這是父親留下的能令世代受用的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此后,他們一直以父親的這份遺囑為精神支柱,積極堅定地演繹各自精彩的人生。
2010年,江西省新四軍研究會為改擴建后的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征集相關歷史文物,朱傳春之子朱榕斌在征得90歲高齡的母親同意后,捐出了這份帶著遺囑的《嘉獎令》。于是更多的人看到了這份特殊的《嘉獎令》,感受到了朱傳春為革命血灑疆場的決心,體會到了新四軍戰士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從而進一步了解那個時代,了解革命先輩們為之奮斗終身的事業和追求。
特殊的《嘉獎令》更是感動、鼓舞了朱傳春家鄉的檔案人,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份絕好的愛國愛鄉教材,靖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應有它的一席之地。靖江市檔案局的領導立即決定,征得朱傳春家人的同意和支持,制作一份《嘉獎令》的復制品,展示于靖江檔案史料陳列館,讓家鄉的人們能了解到老一代革命者對理想信念的追求、為謀求人類解放而不惜獻身的精神,從而不負革命者的厚望,將他們的精神在前赴后繼的傳承中得以發揚光大,把我們共同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如今,靖江檔案史料陳列館內,這份特殊的《嘉獎令》復制品一如它的原件,沒有華麗的裝飾,沒有炫目的色彩,以其質樸無華的面貌向參觀者默默訴說著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里的人們。只要你駐足,只要你凝望,你就會被感染、被觸動……
這是靖江檔案人的殷殷之心,也是家鄉人們對一位新四軍老戰士的深刻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