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祥松
在水域救援中,消防船艇的地位與作用越發突顯,但隨著船艇服役年限的增加,自身功能的弱化,存在的安全隱患也隨之增多。為此,加強老舊船艇的安全管理不僅是維護安全穩定的需要,更是提高水域戰斗力的需要。
目前,上海消防總隊有4艘消防船艇,其中接近或超過15年服役年限的有2艘,在安全管理上還只是按照一般船艇管理。由于作為公務船艇,未有專門的一套規定適用,也給老舊消防船艇的管理帶來一定的挑戰。交通運輸部于2009年公布了新修訂的《老舊運輸船舶管理規定》,對從事水路運輸的海船和河船等老舊船舶的安全運營進行了規范;國家海事局于2011年起施行了《河船法定營運檢驗技術規程(2011)》、《內河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則(2011)》,其中對老舊船舶檢驗作了明確規定。在管理上應該參照執行。筆者結合船艇實際對老舊消防船艇安全管理的現狀及對策談幾點個人觀點。
船舶的新舊一般指船齡,所謂船齡就是指船舶自建造完工之日起至現今的年限,交通部以前把老舊船舶劃分為老齡船和超齡船兩個類別,考慮到老舊船舶在航運中存在眾多安全隱患,2009年的《老舊運輸船舶管理規定》未再作分類,而對船舶的船齡分類及標準進行了重新界定,規定對老舊河船的分類如下(總隊的船艇航區為內河A級航區適用河船標準):
(一)船齡在10年以上的高速客船,為一類老舊河船;
(二)船齡在10年以上的客滾船、客貨船、客渡船、客貨渡船(包括旅客列車輪渡)、旅游船、客船,為二類老舊河船;
(三)船齡在16年以上的油船(包括瀝青船)、散裝化學品船、液化氣船,為三類老舊河船;
(四)船齡在18年以上的散貨船、礦砂船,為四類老舊河船;
(五)船齡在20年以上的貨滾船、散裝水泥船、冷藏船、雜貨船、多用途船、集裝箱船、木材船、拖輪、推輪、駁船(包括油駁)等,為五類老舊河船。
規定的“附錄二”對河船船齡標準規定如下(四類、五類略):
(一)一類船舶:特別定期檢驗船齡18年以上,強制報廢船齡25年以上;
(二)二類船舶:特別定期檢驗船齡24年以上,強制報廢船齡30年以上;
(三)三類船舶:特別定期檢驗船齡26年以上,強制報廢船齡31年以上。
總隊的這2艘消防船艇都為高速機(1 000 m/r轉以上為高速機),其中1艘排水量620 t的“滬消1”,1998年服役, 1艘排水量95 t的“滬消3”(原指揮艇)1991年服役,如參照規定分類的第一、二款規定,這2艘船艇已進入老舊船舶的行列。
當前,在船艇管理中雖然借鑒了邊防海警一些管理經驗,但還未突出老舊船艇特性。盡管隨著國家相關規定的完善,但在制度建設方面,還是沿用原有的,一些制度還是各中隊成立之初制訂的,如“機艙與駕駛聯系制度”、“機艙守則”等,完善梳理不及時,針對性不強。筆者主要談以下幾個方面:
(一)技術資料管理方面。在技術管理上由于消防船艇涉及到船舶操縱設備、機械設備、消防設備,都需要進行統一的分類管理。如船舶技術資料是記載船舶各項設備參數的關鍵技術文書,是船舶開展維修及船舶檢驗的重要依據,但從目前管理來看,技術資料往往由中隊自行管理,對船舶證書、檢驗證書能較好保管,而對一些在船舶修造期間記錄的數據,如檢查報告,試驗結論、維修日志未能統一存放而造成了資料流失。對設計院提供的設計圖紙在保管上未設立專門的存儲場所,忽略了圖紙的存放要求,因存放地點的溫度、濕度不符合要求,導致一些圖紙發黃或印刷字體模糊而不易辨認,這些都給管理使用帶來一定的阻礙。
(二)設備維護方面。設備維護應針對船艇的特性,把維護與航行相結合,很多隱患只有在設備運轉中才能發現。目前老舊消防船艇的使用頻率不高,每日碼頭檢查只是常規檢查(檢查油、汽、水、電),平均每周開展1~2次常規訓練,加之出警量少,使得很多隱患隱藏更深。同時,在技術力量的培養上力度不夠,加之兵員復退,解決技術難題的骨干隊伍不健全,很難保證在船艇航行中對出現的緊急情況能進行科學有效處置。
(三)執行檢驗方面。檢驗規程對船舶檢驗的間隔期進行了明確規定,作為消防船艇應認真執行。但從目前執行情況來看,由于經費及戰備等方面原因,導致檢驗執行不夠規范,時間間隔有時過長,相關技術證書辦理不夠及時,也給船舶安全管理帶來一定難度。
老舊船舶難管理“難”在要保證在執行任務中發揮最大效能,“難”在要保證在航行中各項設備運轉良好,“難”在要保證在日常維護中戰斗力不減,但很多現實問題卻客觀存在。

內河營運船舶檢驗間隔(摘選)
(一)船艇機械設備功能的退化。
船同人一樣,隨著年限的增長,設備零件的使命壽命逐漸縮短,導致船體、機械設備功能開始慢慢退化。如機械設備的每次進廠拆裝維修都會使設備的密封性能下降,雖然短時間較為正常,但時間稍微一長仍然會出現“跑、冒、滴、漏”現象,如操作裝置經過長時間使用,靈敏度開始下降,會在使用中出現短暫失靈,增大發生事故的概率。
(二)不可預見性的隱患頻增。
一是隱蔽工程的隱患,如船艇水線以下部分由于被水域覆蓋,船底鋼板、螺旋槳、舵葉等工況無法覺察,以“滬消3號”艇為例,2001年、2004年、2010年3次進廠大修,船檢部門對船底鋼板測厚表明船底板越來越薄,對“K”型板進行陸續更換,船底艉部鋼板由于位于螺旋槳處常出現銹坑,同時舵葉也出現過銹穿孔現象;二是由于船艇環境高溫、高濕現象嚴重,導致船舶線路老化,接觸不良,絕緣電阻降低往往會導致一些事故的發生。
(三)船艇維修改造難度增大。
一是一些設備從當時的角度看較為全面,但隨著形勢發展需要,要對設備進行更新,由于受到船舶自身條件的限制,往往會出現設備的配備與空間布局的突出矛盾,出現新設備與船艇原有設備不夠匹配的現象;二是船舶配件的生產廠家經過十幾年市場競爭,有的廠家已經不生產,或者配件已經進行了更新換代,導致一些設備無配件可換,陷入“老配件沒有,新配件用不上”的兩難境地,導致隱患的存在。
老舊船艇管理涉及的面很廣,技術層面、制度層面、資金層面都有,海軍廣州艦艇學院出版《艇船管理》一書中對艇船裝備、技術管理的原則歸納為“預防為主、正確使用、精心保養、合理維修”。筆者認為這十六字原則非常適用老舊消防船艇的管理,也就是做到“防、用、養、修”。“防”要求遵循老船艇各項技術裝備的管理規律,制訂措施預防突發事件;“用”要求科學合理運用,發揮出最大效能;“養”要求加強船艇的日常維護及檢測;“修”要求根據規定及結合設備現狀進行合理維修,不失修,不待修。
(一)加強技術管理,在“防”中規范運作。
1.建立相關規章制度,為老舊船艇管理提供依據。一是依據或參照國家相關規范,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安全檢查規則(1997)》、《高速客運船安全管理規則》等規定,盡快對現有老舊消防船艇安全管理制度進行制訂完善,加強細節管理,明確職責分工;二是規范船舶技術文書管理,設立資料室,對所有本船舶的資料、修造記錄,檢修記錄進行歸類,由專人負責管理,建立規范的管理程序,所有資料保存時間應與船舶報廢年限相一致;三是建立關鍵設備維修檔案,如船舶主、副機,操縱裝置等,保存維修記錄,留存提供設備的供應商及參加維修時廠方技術人員的聯系電話,并就關鍵設備使用情況,特別是磨損及損耗情況定期溝通,確保產品更新換代前能備好配足配件(或能保證有設備可替代),使管理實現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為下一次船艇進廠維修時縮短工期、提高效率打好基礎。
2.加強專業隊伍培養,為船舶管理提供技術支撐。一是在船艇技術類人員隊伍(船艇駕駛、輪機管理)培養上,加強技術儲備,如組織船艇骨干參與地方海事局舉辦的內河船舶適任證書(駕駛、輪機)培訓考核,組織到建造船廠開展實地學習,多渠道培養并留住船艇技術骨干,鞏固船艇安全管理基石;二是劃分等級評定,對船艇各個專業按照等級標準進行重新劃定技術標準,可結合船廠實踐及船艇維修拓展訓練項目,開展“船艇執勤崗位練兵”活動,促進技術力量的生成;三是提高設備及裝備的運用能力,加強對現有設備及裝備的學習,掌握原理、使用方法及常見故障排除,提高對設備故障的分析判斷及搶修能力。
3.制訂應急預案,為安全航行提高保障。為保證船舶在發生海損事故或遭遇自然災害需要進行救生、救火、堵漏或棄船等緊急情況下,能最大限度地減小損失,交通部對此作出專門要求,對內河船舶的應急部署和應急計劃根據崗位職責分別規定了7類應急部署方案,主要有“一般部署、救火應變部署、進水搶險部署、人落水營救部署、舵機失靈應變部署、救生應變部署、棄船應變部署”。對老舊船舶而言,應完善相關預案,結合自身實際,開展針對性演練,提高船員在緊急情況下的處置能力。
(二)強化使用管理,在“用”中排除安全隱患。
1.航行前檢查。一般消防船艇出動,從接警時間開始到船舶最后一根纜繩解掉轉入正常航行狀態需要10 min左右,船齡較長的船舶可能時間還要稍長一些,通常從主機啟動這一刻起的幾分鐘時間是檢查維護、發現故障的關鍵時間。為此,船艇各崗位必須對本崗位的設備性能做到了如指掌,對一些設備常出現的故障要心中有數,對這些設備應進行特別檢查,爭取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設備搶修的器材必須完好可用,也就是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出警準備,二是搶修準備。
2.航行中檢查。航行中各個崗位要各負其責,加強機艙值班及航行瞭望,遵守航行規定及設備使用規律,切勿盲目操作,特別是一些老舊設備,要經歷一個由慢速到適中速度的過程。在檢查中一是加強對設備運轉情況的檢查,如對機艙而言,必要時可增派值更人員,對性能不穩定的設備應由技術過硬的人員進行跟蹤檢查;二是航行中對待用設備及物資的管理,按照崗位職責指定專人負責,如錨機供電情況及船用通訊狀態。
3.航行結束后檢查。船舶返航停靠碼頭后,人的思想往往較為松懈,容易出現開關及閥門忘關現象。為此,每次航行結束后除補充油料之外,要再次進行全面檢查。一是對所有的開關、閥門進行檢查;二是對船體內部的管路情況進行檢查;三是檢查各類隨船物資特別是搶修器材有無破損。
(三)加強日常維護,在“養”中發揮船艇最大效能。
1.堅持日檢試。每日結合戰備檢查,按照駕駛、機電、消防等崗位進行,除常規檢查外,對各項設備進行運轉檢查,按照技術參數進行一次比對,對各類閥門、電器開關必須處于規定位置,對設備上的污垢要及時清潔,對線路的絕緣檢查可進行抽檢。每日對檢查情況進行一次匯總,以便能及時發現一些小的故障,時間一般為30 min。
2.堅持周檢修。在碼頭進行動車檢查,進行碼頭試車,檢查機械設備的啟動及負載情況,對主、副機、甲板錨機、絞盤、消防裝置等一些設備進行維護測試,對承載負荷的設備可進行載荷檢測,同時對船艇外殼特別是水線位置進行檢查,對舾裝件進行檢修,做好油漆修補工作,對檢查維護情況進行匯總,時間一般為半天(記錄存檔)。
3.堅持月檢修。每月底結合航行訓練進行月檢修,選擇氣象條件較好及水域通航情況良好的水域進行航行檢測,主要檢測船舶的操縱性能,如方向性檢查(包括旋回性、追隨性及航向穩定性),如啟、制動性能檢查(包括停車沖程、沖時及倒車沖程、沖時等),同時檢查甲板設備的工況,如進行電動錨機拋、起錨測試等,做好綜合檢查的數據記錄,與規定數據或大修出廠時數據進行比對,時間一般為2個半天,1個半天1次,2次記錄有助于提高數據的準確性(記錄存檔)。
(四)科學實施檢修,在“修”中延續船艇戰斗力。
1.定期進行技術狀況分析,制訂船舶進廠維修計劃。一是結合“日、周、月”的檢修,定期對船艇技術狀況進行分析,對復雜問題及可能影響船舶適航性的問題,可邀請船檢機構的驗船師登船查看,提供科學建議,并納入維修項目;二是落實保養計劃,一般船艇執行一年2次的保養計劃,進行停航檢修,包括更換油料、設備解體、更新、油漆涂刷等,對關鍵設備而言,應根據使用頻率和狀態單獨列出保養計劃,半年保養計劃也可分成季度保養計劃,可邀請設備供應商或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跟蹤,確保設備維護到位,對重大問題應及時制訂進廠維修計劃,保證船艇不處于待修、失修狀態;三是加強修船時技術管理,除定項維修外,針對特殊事項維修應提前與廠方溝通,并安排專人負責監修,在修船期間,做好資料整理,同時要求廠方提供必備的配件,對船艇出廠前由船廠進行的傾斜試驗、系泊試驗、航行試驗,做好數據記錄,把好質量關口。
2.嚴格執行船艇檢驗,為船艇提供技術保障監督。《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第六章第一款規定:船舶必須經過海事管理機構認可的船舶檢驗并持有合格的船檢證書,方可航行。船舶檢驗是對船舶技術狀態進行鑒定和監督的過程,船舶只有經過檢驗,才能取得相應的船舶技術證書,意義在于保證船艇安全航行,為辦理船舶登記,保持航區,降低保險費、索賠、處理海事等提供便利。對年度檢驗、中間檢驗、換證檢驗、塢內檢驗、臨時檢驗等標準,應按照相關檢驗標準在法定檢驗間隔期內開展,在修船期間同時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檢驗(可要求船廠方提出),是對船舶檢驗規則的貫徹,也是對船廠維修標準的一種技術監督。為此,把修理計劃同檢驗相結合,及時向檢驗機構提供其所需的資料文書,對船舶重點部位和重要設備可要求檢驗機構的驗船師擴大檢驗范圍,通過檢驗以維護船艇良好的技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