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彬花
“農藥廢渣鹽”哪里去了?
□ 趙彬花

近日,江蘇一公司非法制售“農藥廢渣鹽”案件在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案情是這樣的:被告人(江蘇鎮江海天鹽化公司)非法制售“農藥廢渣鹽”14000t,流入全國12個省、市鹽業市場,部分“農藥廢渣鹽”冒充食鹽流向餐桌。1月31日,新華社發布的這條消息被網絡瘋傳。中國百姓還未從蒙牛“問題奶”陰影中走出,又陷“恐鹽癥”:自家買的食鹽還能吃嗎?
和蒙牛“問題奶”現形有點雷同:江蘇“農藥廢渣鹽”也是由“外省人”查獲的。2011年,安徽阜陽鹽業和公安部門在公路上截獲18 t私鹽,并順藤摸瓜,發現了一起性質惡劣的“農藥廢渣鹽”流入食用市場案件。
經查,江蘇鎮江海天鹽化公司非法制售“農藥廢渣鹽”,該公司并無鹽品生產經營資質,其生產原料來自鎮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生產農藥后產生的廢渣。鎮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除草劑“草甘膦”,會產生一種污染性很強的工業廢渣難以處理。2009年,商人徐敬東等人在鎮江成立了“海天鹽化”公司,從該公司以10元/t的價格收購農藥殘渣。據調查,安徽阜陽截獲的“農藥廢渣鹽”,主要賣給當地小商販用于制作燒餅、馓子等食品。
經中國農業大學分析與環境毒理實驗室檢驗,被查出的這種“比食鹽還漂亮,還白”的“農藥廢渣鹽”中的農藥“草甘膦”含量高達55 mg/kg,類似于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明顯高于美國、歐盟、日本農產品貿易 20mg/kg的安全標準。
近年來,工業鹽流向餐桌在國內屢屢發生,但在流入食品領域的私鹽中檢出農藥成分卻是第一次,且“14000t”這一數字驚人。據統計,鎮江市年食鹽消費量為15000t。也就是說,假設這批非法制售的廢渣鹽全部流向餐桌,足夠300萬人吃1年。
案件審理情況公布后,筆者想,江蘇省鹽業部門多少應有點被動與尷尬:“農藥廢渣鹽”的生產、銷售在自己家門口已有時日,為什么沒有及早發現呢?
“農藥廢渣鹽”案一經公布,江蘇鹽業部門第一時間就站出來表態了:案件發生后,有關部門即對鎮江海天鹽化公司有關情況進行了徹查。截至目前,經與其他省份聯系,對鎮江海天鹽化公司銷往其他省市的工業用鹽去向進行排查,尚未發現流入食用鹽市場。
最初看到“尚未發現‘農藥廢渣鹽’流入食用鹽市場”,筆者似乎吃了“定心丸”,不再惶恐,可轉念又一想,不對呀,這個“尚未發現”話里其實還有話:“尚未發現”是還沒有發現,并不代表發現不了!這幾個模棱兩可的字眼讓公眾的心稍稍安定后再生疑竇和不安:
一問:這14000t害人鹽到底流向哪些省市?
二問:部分“農藥廢渣鹽”冒充食鹽流向餐桌,這個“部分”到底是多少?哪家店的餐桌上有“農藥廢渣鹽”?
三問:到底哪些人吃了“農藥廢渣鹽”?如何善后?
上述問題會有答案嗎?
對于食品安全,現在從上到下都異常重視,但就是在重視者的眼皮子底下卻一次一次驚現侵害民眾生命安全的食品大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蒙牛“問題奶”到江蘇“農藥廢渣鹽”,兩地眾多的執法部門都沒有在“自留地”里發現端倪,倒是異地同僚揪出了“毒瘤”。地方“保護傘”難逃其咎:“農藥廢渣鹽”在企業沒有資質的情況下如何就能生產出來?非法經營者那么大個“攤子”真的就沒有相關執法單位的執法者光顧過嗎!?在陽光底下,怎么就發現不了非法經營者的蛛絲馬跡?
時下,我們的國家時時處處都在提倡“和諧”,可一不留神就要有不和諧的曲子奏響。中國商界有句再通俗不過的至理真言:企業只有誠信經營才能做大做強!可中國還有句古話:“無商不奸”,要把這句話變過味來,讓商家“不奸”而誠信經營,沒有法治那是空談。
可如何“法治”?地方保護主義就是一個最大的“路障”。事發前,為了局部、甚至某些人的利益,礙于“情面”,有些部門或一些人總愿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一到事發,有關部門絞盡腦汁想著用幾個馬虎字眼蒙混過關,嘴上像貼上了膏藥,生怕將跟本地有關的核心詳情公布后,影響當地名聲,影響官員政績。
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食品安全法等規定,與食品安全監管有關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食品生產標準、食品安全執法等方面的信息,都應當予以主動公開。而2011年1月,衛生部和公安部也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將查處的違法案件向社會公布,達到懲處違法行為、震懾犯罪分子和教育廣大群眾的目的。”令人稱奇不解的是,“農藥廢渣鹽”案距離案件發生時已經接近1年公眾才知情,這么長的時間,或許真的有“倒霉蛋”買到“毒鹽”也早把它送到胃里消化掉了!
四川蒙牛“問題奶”是由福建相關部門查出的,江蘇“農藥廢渣鹽”是在銷售路上被安徽有關部門截獲的。筆者突然有一個想法:異地執法,執法人員不用畏首畏尾,有利于杜絕人情關。各地食品安全工作是不是要天天進行異地執法,這樣的話,食品是不是就能真的安全一些?情急之中,筆者有了不符合實際的想法,讓看官見笑了……
“水至清則無魚”,這是中國歷久實用的“中庸主義”,如何對地方保護主義開刀?筆者不妄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