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榮棣(上海市四平路850弄5號2901室思量閣,上海,200086)
他為社會奉獻了全套“《申報》電子版”
龐榮棣(上海市四平路850弄5號2901室思量閣,上海,200086)

湖南青蘋果數據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唐五一,兼任中國新聞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協會中文信息委員會秘書長、長沙市服務外包協會會長,被譽為湖南省文化領軍人物。這位獲1980年醫學碩士學位的腫瘤醫療專家,懸壺濟世、治病救人16年,是國家教委霍英東青年教師獎首屆獲得者,王選新聞科技獎、特別貢獻獎三次獲得者。
他在醫學事業開始騰飛時,卻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抉擇——投身報紙期刊的數字化,轉行辦起了當今最先進的電子科技行業,于1992年注冊創建了青蘋果數據中心有限公司。作為我國報刊期刊數字化工程首創者,高瞻遠矚的眼界、格局,使他的服務、宣傳范圍跨省跨國。
“近十年來,國內報業競相參與數字化報業,投資歷史報刊數字化,客觀上對歷史報刊保存產生積極作用。”唐五一說,他在參與美國、韓國項目中,目睹了這些國家歷史報刊的保存狀況和管理制度。國內保存、管理的改善,根源是解決對歷史文獻關注程度問題,在于提升到文物保護的高度認識。
唐五一發現全球華文報不下4000種之多,而保存狀況令人擔憂,普遍存在蟲蛀、霉變、破損、字跡不能辨認的現象,更不堪者已處于“遺體保護狀態”。在國際圖書館東亞文獻合作暨華文報刊數字化研討會會場,他展示了自己收藏的申報館于1922年出版發行的百科全書式大型雜志《最近之五十年》,可謂千瘡百孔,大孔如蠶蟲,小洞似蠶籽,令人惋惜。不能讓這些珍貴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毀于自身老化,隨時空轉換化為灰燼。加強對華文歷史報刊保護和利用,已是十分急迫的任務。他在會上的主題報告《華文庫發展規劃及建議書》發出呼吁,要“用數字化來搶救、發掘、整合歷史文獻,創建新興的出版發行業態,讓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服務社會,為全球網民提供服務,包括公益性服務。”他們對華文報刊的數字化保護,無疑最令學界矚目。
當今的數字化出版業興起,已經成為對傳統紙質出版業的嚴峻挑戰。唐五一不無驕傲地說:“為《申報》建立數據資料庫是我們競爭得來的又一項意義非凡的文化工程”,“大上海的報紙被我們湖南人爭來再版,上海人雖然不服氣,但也不得不佩服我們的實力和技術。”他強調“歷史報紙文獻留存了中華民族百年記憶,是珍貴的文化遺產。”《申報》是舊中國華文報刊出版發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最權威的報紙,是研究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萬有寶庫。其包藏著深邃思想精神和無窮學術研究的蘊涵及近百年社會方方面面的詳實資料,是無數學者專家研究社會、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是人們了解、認識、解析舊中國的重要窗口。它留存版已屬于鳳毛麟角,且隨年代久遠而日益老化破損,不能服務社會。改革開放后,應研究社會、歷史、文化的需求,80年代“上海書店”歷經4年時間,陸續出版發行了400套影印本。2006年,應研究單位的需要,再增印了5套影印本。因市場供求難預測,不敢多印,只能“有限印刷”。在當下“中國熱”持續升溫的熱潮中,“中國學”方興未艾,《申報》就成了緊俏版本搶手貨。
青蘋果數據中心投資千余萬資金,花4年時間制作的《申報》電子版就在這時大功告成。《申報》是清末、民國的歷史紀錄,制作《申報》電子版是華文報刊數據庫的重中之重,并為之創建了其發布平臺和搜索平臺。這使國內外華人網民,各大學、地方圖書館、專業研究機構、專業媒體將成為主要受益群體,可以不出家門,不付費或低付費,從這些窗口便捷地得到所需資料。在“青蘋果”擁有1300個工作臺、氣勢浩大的工場里,展示最先進的生產流程和已經數字化的《申報》網絡版和編輯版及《申報學術討論文集》,讓參觀者在電腦屏幕前將鼠標輕輕一點,所想要的史料就會如兩岸青山排沓來。以前史海茫茫,大海撈針,事倍功半,個人之力難以窮盡。如今電子版真如大偵探般神奇,會迅速為需要者提供全面搜查到的“證據”,不致對歷史、人物、事件判斷失誤。唐五一在會上志在必得、滿面春風地宣告:“《申報》數字化工程(尚有廣告版將要做完)影響廣泛,目前,已成功地將其推廣到世界好幾家大圖書館……‘青蘋果公司’已是主流中文數字化產品的主要供應商,《申報》電子版這樣的產品,其國際市場十分廣闊。”《申報》電子版的橫空出世,可謂里程碑式的貢獻。研究者們奔波于圖書館、尋覓于藏書庫的辛勞隨之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