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朱曉秋(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廣東廣州,510022)
廣東光復的見證地
——廣東咨議局舊址
朱曉秋(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廣東廣州,510022)

廣東咨議局舊址位于廣州市中山三路烈士陵園內,為一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該建筑群坐北向南,自南至北有中式大門(已毀)、石砌荷池拱橋、主樓、后座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已毀)。其主體建筑為前圓后方的兩層磚木結構樓房,是西方古羅馬式議會建筑。大廳屋頂為半球形,8柱環列,空間開闊,兩層內外有回廊。主樓的東西兩側還有磚木結構的附屬建筑,但現已被毀。廣東咨議局舊址整個建筑群體配置頗具氣勢,是東西方建筑風格的完美融合:既有羅馬式圓形建筑風格,又不乏中國園林建筑的小橋流水。大門入口在1948年改建為現在所看到的羅馬式的4根大圓柱,氣宇軒昂。
廣東咨議局舊址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重要的遺址,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重大事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后,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11月9日,廣東各界代表在咨議局開會,宣布廣東脫離清政府獨立,成立都督府。廣東咨議局舊址是廣東光復的見證地。
隨著清末新政的推行和地方自治的興起,各省開始設立諮議局。1909年初,廣東諮議局建筑選址問題還沒有解決,而“諮議局定限九月初一日成立,為時極迫,所有建筑等事亟應趕緊經營”。諮議局的選址問題因為城內人口密集難覓“空闊適宜地址”[1],幾次開會討論都未解決。后來,測繪學堂提調羅照滄“覓得東較場之北魚塘、菜地一段尚屬相宜”[2],但因議紳之間意見不同致使選址問題“久而未決”[3]。后經查,“東較場之北馬車廠之后有魚塘、菜地一段,地勢開敞且當孔道,以之建筑咨議局甚屬相宜”[4],宣統元年(1909年)閏二月二十二日,兩廣總督張人駿會同議紳共同前往勘察,遂指定該地為建造廣東諮議局地址。因為時間緊迫,廣東當局要求:“凡界限以內官地,應即一律搬遷,民地應即給價收用,”[5]以便政府多雇工匠即刻開工,免誤九月開會之期。同時,要求番禺縣地方官員十日內查明指定界內地方官地、民地各多少,官地上有人居住者,酌情給予搬遷費予以遷移,如是民地則要求呈繳地契照實給價,并且明確指出,“諮議局為全省人民與聞政權之地,與全省人民利害關系至大且重,界內業戶務速呈契領價,共圖公益。”[6]
大東門外的這塊土地屬于番禺縣金溥崇、金溥芬兄弟,早年購買之時認為此地塊一定會升值,遂重金購買,準備集資建祖祠和家族學堂。后金氏兄弟赴日本留學,金溥芬在留學期間因病耗費甚多,向陳姓同鄉借債后才清理欠款,為表信用,將此地的契據交給了陳姓同鄉。在籌建諮議局之前一年多,有慈善人士和英國人曾以每井十兩的價格欲購買此地,金氏兄弟認為地價絕不止此,拒絕出讓。得知廣東籌建諮議局,金氏兄弟非常贊同,對征用其地塊,金氏兄弟“懇求照方便醫院所議之價,每地一井計價銀壹十兩,需地若干即照算價若干,其所得之價銀即作全行報効。將來刊立諮議局碑石敘明此地由學生送出,至為榮幸。”[7]因此諮議局的建設用地是金氏兄弟于宣統元年(1909年)三月十二日捐獻出來的。
“咨議局為中外觀瞻所系,規劃固應周詳”,為了讓咨議局適應觀瞻的需要,在征地的同時,當局向兩江總督、曾經出洋考察憲政的端方和湖北方面請求:把他們派人赴日本考察咨議局建筑式樣所得的資料抄寄一份,以資借鑒。
土地問題解決之后,為了保證建設的速度和質量,廣東當局在建筑圖紙還在繪制的時候就先把魚塘填平,為建設正式開工平整土地;同時選用了“熟悉工程、辦事敏捷”[8]的人,如許寅森負責辦理購地,鄧焯森負責工程的經理、勘估、監工等工作,來保證工程的管理質量和進度。同時,廣東當局還制定了《承建咨議局工程條告十四則》,對咨議局的工程建設作了嚴格的規定。如第一條規定,承建咨議局工程“必須工堅料實,出具切結,保固五年內無倒坍等事”[9],一旦發現偷工減料后有改換店名或逃匿行為的,不但拘拿其本人還要拘拿其子到案,令其賠修,并保證賠修的質量,可見當局對這一工程質量的重視。以前的政府工程常有承包后轉包的現象,而這一次則不可以。第二條明確規定,“此次咨議局工程必須聲明,原承匠店自行建造,不得轉批別店。”[10]
1911年初,廣東咨議局大樓竣工。11月8日,滿漢、八旗以及紳商各界人民代表在此召開大會,討論廣東獨立問題。9日,廣東各界代表聚集咨議局,宣布廣東脫離清政府獨立,成立都督府,廣東和平光復。
“廣東光復是在同盟會南方支部領導下實現的”[11]。1905年同盟會成立后,在省港澳各地建立了許多支部、分會組織,并對廣東各界居民進行了比較廣泛的動員。因此,廣東居民對共和制度擁護的普遍程度超過其他省份。武昌起義以后,同盟會在廣州城外發動農民和其他鄉村下層民眾,組織了十幾萬的“民軍”,形成強大的軍事壓力。他們與在城內請愿示威要求實現共和的各階層居民形成合力,迫使清朝高官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黯然放棄權力,而讓位于革命黨人。因此,武昌起義后一個月,廣東便實現“和平光復”。與其他省份的光復所不同的是:首先,廣州光復主要不是依靠新軍的起義(其時廣東新軍主力遠離廣州外出);第二,沒有立憲派掌握的咨議局的功勞(只有個別咨議局議員參與);第三,沒有清朝高官的轉向(清朝高官對局勢完全失控,交權出于無奈,交權后即逃走)。可以說,廣東和平光復是由于共和已是人心所向,不可阻擋的事情。
1911年11月9 日,廣東各界代表在咨議局集議推舉胡漢民為廣東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11月10日,廣東軍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軍政府草創之初,其內部組織“分設有民政、財政、外交、司法、海軍、實業、交通、教育、衛生各司(中央政府成立前稱部)及警察廳。黎國廉為民政司長、李煜堂為財政司長、陳少白為外交司長、胡毅生為海軍司長、王寵佑為實業司長、李紀堂為交通司長、鐘榮光為教育司長、李樹芬為衛生司長、陳景華為警察廳長。設參事數人,主任秘書一個。古應芬、李文范、張樹棠、汪祖澤、馬育航、金曾澄(金是后來參加)為參事,金章為主任秘書。后來海軍、交通、衛生各司先后裁撤,添設陸軍司、水上警察廳、軍法處和稽核處”[12]。從軍政府各機構的人員組成可以看出,同盟會員幾乎占據了軍政府各部首腦的位置。這與胡漢民“非同黨不用”[13]的原則密不可分的。這也反映了廣東企圖走政黨政治的道路。“同盟會員掌握了廣東軍政府的實權,這在當時是最突出的,尤其是在走和平獨立道路的省份中,更是絕無僅有的”[14]。
廣東軍政府執政期間(1911年11月——1913年8月),貫徹了孫中山的思想主張和南京臨時政府的政策法令,實施了一系列具有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措施,還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了一些發展社會經濟的政令,大致如下:
第一、解決軍政府成立初期面臨的財政和民軍兩大難題。
對于軍政府成立之初的財政困境,軍政府第一任財政部長李煜堂曾說:“回思反正之初,吏役逃亡,席卷飽矣;管鑰虛設,庫空洗矣;殷富流離,商務凋敝;農工失業,盜賊繁滋;杼柚已空,稅厘無著。加以民軍抵省,累萬盈千,餉需逼迫,急于星火,既點金之乏術,豈畫餅之止饑?”[15]為解決財政問題,革命黨人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在廣東人民特別是商人的支持下,通過群眾捐款、借款、發行公債、流通前清舊紙幣和發行新紙幣等辦法來恢復廣東財政,成功度過了財政危機,鞏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權。
民軍是與財政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廣東獨立是在數以萬計的民軍對廣州武裝包圍的態勢下實現的。政權轉入革命黨手中后,民軍紛紛開入廣州。民軍進城對壯大革命聲勢和鎮懾反動勢力無疑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民軍多出身于綠林,基本沒有什么文化,根本不知道民主共和是怎么回事,他們是為了開拓地盤,廣辟財源才投身革命的,因此十幾萬的民軍進入廣州后,引發了大量的社會治安問題。更要命的是民軍“月支餉銀三百余萬”[16],約占軍政府支出總數的一半。為了維持財政和社會治安,1912年春軍政府決定遣散大部分民軍,在一周多時間里先后遣散了36路民軍,共計42支隊伍。此舉得到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大力支持。民軍問題解決后,使“廣東政府,月省數百萬,居民亦少得安枕”[17],得到廣東商民的一致稱贊。至1912年4月,廣東共裁減民軍九萬多人,至年底,廣東只剩下民軍39,600人[18]。

第二、軍政府實踐了孫中山“平均地權”的思想。
廖仲愷接任軍政府財政部長后,面對嚴峻的財政赤字,決心開辟財源。1912年6月12日,省臨時議會通過了廖仲愷主持制定的《廣東換契簡章》13條,規定“廣東人民所有之不動產,經前清政府印給之舊契,一律由中華民國廣東政府換給新契”,換契金以元計(銀7.2錢或錢1000文折為一元),斷賣契和典按契分別照原契價抽千分之十、千分之六的換契金[19]。并發布通告規定換契期為6個月,逾期3個月抽契金三分之一,再逾期3個月原契作廢。
廖仲愷當時提出該案,是希望通過改革地稅來增加財政收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確實是一個從改征地稅入手的“一種救濟金之性質”[20]救急籌款案。7月10日,胡漢民頒布實施換契簡章令后,財政司先后擬出《催換新契傳單》和《鄉村換契簡便辦法》6條,呈都督核準施行。然而各業主對稅契之事多持觀望態度,稅契案實施半年多時間,“所收稅契金不過百余萬”元[21]。1913年“宋教仁被刺案”后,廣東稅契收入銳減。廣東的“二次革命”失敗后,稅契案被迫半途而廢。廣東軍政府大力推行的地價稅契法案,從增加省庫收入方面來看,成績不是很大,但它卻有著明顯的深遠意義——即驗證了孫中山“平均地權”社會革命綱領的可行性。為此孫中山曾稱贊說,此單稅法為平均地權的一個辦法[22]。廣東成為當時唯一嘗試過實行“平均地權”的省份,這也表達了革命黨人希望把廣東建設為模范省的美好愿望。
第三、改革司法制度。

清朝統治下,行政和司法權力不分,行政長官兼掌司法大權。軍政府成立后,設立司法部,即后來的司法司。在司法部部長王寵惠調任南京臨時政府后,接任的羅文對原有司法體制進行了改革:第一、司法與行政分離,實行司法獨立。“劃分司法與行政的職權,通飭各縣不得再兼民刑事訴訟事件”[23]。第二、簡化了司法審判程序,以三級三審制取代原來的四級三審制。同時,還“規定民刑事案件的判決確定期限,以免除人民為訟纏繞的痛苦”[24]。這些改革后來為民國的司法制度所采納。第三、廢除清朝刑具,禁止刑訊鞫獄,“采取人證、物證相互對勘的原則。犯人的供述,只能供參考的依據,不能作為判罪的唯一確證”[25]。第四、改革獄政,聘請教誨師勸喻犯人棄惡從善、悔過自新,并組織囚犯從事手工工藝生產,以便他們出獄后有一技謀生。
第四、選舉產生臨時省議會,這是軍政府成立后,最具民主色彩的一項舉措。
由于當時決定廣東獨立的各個團體大多受到士紳巨賈的操縱,不能真正代表和反映民意。因此,胡漢民、陳炯明、朱執信等人經過商議,決定組建臨時省議會,制定和頒布了《臨時省議會選舉法》,規定:凡是年滿21歲,有廣東籍或中國人在廣東居住滿5年以上,秉性良好,不擔任軍警公職的人,都有選舉和被選舉權。這比之清末咨議局議員選舉法所規定的有功名、有官銜、有財產者才能當選議員要進步得多了。
廣東臨時省議會的議員是通過比例選舉制產生的,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在120名議員中,同盟會代表20名,軍團協會代表21名,華僑代表12名,師生代表9名,“自治團”代表1名,各地區代表57名。同時規定了女議員應占10名。這一規定開創了中國政治史上婦女參政的先河,不僅在各省中最為突出,“乃為亞洲所創見”[26]。
第五、整頓廣州治安,革除陋習。
廣州光復之初,盜匪橫生,煙賭館林立,劫殺案件頻發,社會秩序混亂。胡漢民“受任之際,全城官吏盡空,等于無政府”[27]。面對這種局面,他任命陳景華為警察廳長。此人為軍政府中的鐵腕人物,他上任后首先建立一支素質較好的警察隊伍,嚴厲打擊橫行市井、無惡不作的“百二友”、“救世軍”等搶劫集團和反革命組織。接著,他又著手建立戶籍管理制度,健全各級警察機構。此外,他還利用政權的力量禁煙禁賭,破除迷信,改革社會風氣,革除一些陳習陋俗,如剪除發辮、廢止跪拜、禁止納妾、鄙棄纏足等。同時還收養不堪虐待的婢女、侍妾、童養媳、尼姑、幼妓以及孤兒和被拐賣的兒童。在一年多時間里,廣州社會秩序迅速好轉,民心穩定,社會出現了新的氣象。
廣東把南京臨時政府未及實施的試行民主政治、發展民族工業、改革社會陋習、實行資產階級文化教育的政策,一一在廣東得到初步的貫徹。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等人為實現孫中山的治國理想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廣東軍政府得到時人“遠勝于前清,更優先于各省”的美譽。這個政權雖然只存在了21個月,卻是廣東歷史上閃爍著民主光芒的重要一頁。
《長江口綜合整治開發規劃》北支整治的思路僅僅是縮窄北支中下段的河寬,中段新河港北延伸段建造水閘的條件已基本成熟。新河港北閘的建設,對打通北排河道、提高崇明島北部地區防汛排水和水資源調度能力十分必要,因此,需要市級層面統一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簡化審批流程,讓項目建設早日發揮功效。
廣東光復后,咨議局舊址便成為省議會的辦公地。1913年,臨時省議會改組成正式議會。
1917年8月25 日,隨孫中山南下的議員以國會非常會議名義在廣東咨議局舊址開會,制定軍政府組織大綱,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統率海陸軍并行使行政權,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1918年10月,非常國會在廣東咨議局舊址召開會議,以第一任大元帥任期屆滿為由,改組軍政府,廢大元帥制,設總裁制。孫中山被迫辭大元帥職,離粵赴滬。非常國會選出岑春煊、陸榮廷、唐繼堯、孫中山、林葆懌、伍廷芳、唐紹儀七人為總裁。
1921年4月7 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東咨議局舊址開會,出席議員222人。會上由議員丁象謙動議,廢除總裁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授予北伐全權,并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東咨議局舊址宣誓就任非常大總統。
1925年10 月至1927年1月間,廣東咨議局舊址是國民黨中央黨部所在地。毛澤東在這里代理中央宣傳部部長和主辦《政治周報》,國共兩黨的許多知名人士如周恩來、劉少奇、何香凝、譚延闿等曾在此工作或活動過。1926年初,由李富春主持的國民黨政治講習班在廣東咨議局舊址的附屬建筑物內開辦。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東咨議局舊址召開,大會通過了《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對國民黨的右派分子進行了制裁,并選舉了36名中央執行委員和24名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其中有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林伯渠等17人。1926年5月,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東咨議局舊址召開,這次大會選出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三屆執委35名、候補執委17名,選舉蘇兆征為全國總工會委員長、劉少奇為秘書長。1926年9月,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長何香凝在廣東咨議局舊址的附屬建筑物內開辦婦女運動講習所。1926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暨各省區代表聯席會議在此召開。
1927年,國民黨中央北遷后,廣東咨議局舊址成為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所在地。1927年12月11日,參加廣州起義的第四軍教導團攻占了廣東咨議局舊址。
建國初期,這里曾作為共青團廣東省委所在地。1958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準,廣東咨議局舊址作為籌建中的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館址,并由該館負責管理和維護工作。1959年10月1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在廣東咨議局大廳內設置《廣東人民革命史》的基本陳列,并向公眾開放。2006年5月,廣東咨議局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注釋
[4][5][6]《廣東咨議局籌辦處第二次報告書》(宣統元年6月第2次印行),第1頁。
[8]《廣東咨議局籌辦處第二次報告書》(宣統元年6月第2次印行),第2頁。
[9][10]《廣東咨議局籌辦處第二次報告書》(宣統元年6月第2次印行),第8頁。
[11][14][22]丁身尊主編:《廣東民國史》上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 83、97、103 頁。
[1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東辛亥革命史料》,1962年2月第一版,第372頁。
[13]《籌議廣東善后意見書》,原件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
[15]李煜堂:《廣東財政司自舊歷辛亥年九月十九日起至民國元年五月三十一日止收支報告冊》序,第1頁。
[16][17]林家有主編:《孫中山研究》第三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第286、287頁。
[18] 呂芳上:《朱執信與中國革命》,臺1978年版,第141頁。
[19]《省會議決換契章程》,廣州《民生日報》,1912年6月24日。
[20]《粵中換契問題》,廣州《民生日報》,1912年6月20日、23日。
[21]《三月四日省議會案》,廣州《民生日報》,1913年3月7日。
[23][24][25]汪祖澤、莫擎天:《辛亥革命前后的廣東司法》,《廣東文史資料》,第8輯,第167-168頁。
[26][27]《胡漢民自傳》,《近代史資料》1981年第2期,第48、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