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寧 朱 軼(南京市檔案局,江蘇南京,210008)
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通車
張建寧 朱 軼(南京市檔案局,江蘇南京,210008)
50多年前,在奔流不息的長江上沒有一座橋梁,人們只能靠渡船往來于南北兩岸。而在更為遙遠的楚漢相爭時期,垓下之役后,楚王項羽被漢高祖劉邦的軍隊苦苦追趕,慌忙中來到長江北邊的卸甲甸(位于今南京浦口),因無法過江不得已向西而逃。最后走投無路,在烏江邊(長江的支流,位于今安徽全椒境內)面對滔滔江水,拔劍自刎,上演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

今天,當我們翻開一本本泛黃的檔案卷宗,可以去追尋那些被橫亙眼前的長江天塹擋住的多少飛虹之夢,還可以去感受那讓夢想變成現實的波瀾壯闊。
1908年,滬寧鐵路修到南京,1911年津浦鐵路建成通車,因受長江之阻,這兩條南北鐵路干線未能貫通。
1933年浦口火車輪渡開通,但輪渡“夜間不渡、大霧不渡、漲潮不渡、臺風不渡”,這幾個“不渡”,使得當時的鐵路客貨運輸受到很大限制。早在民國政府建立之前,孫中山曾在他的《建國方略》中規劃過南京至浦口的過江隧道,因諸多不便,未能如愿實現。1937年,國民黨政府重金聘請美國橋梁專家華特爾,對南京至浦口江面進行實地勘察,得出的結論是“水深流急,不宜建橋”。
新中國成立后,南京市的經濟建設得到迅速發展,在長江上建橋、打破南北交通阻隔,已迫在眉睫。1957年,長江上有了第一座橋梁——武漢長江大橋。在它建成時,毛澤東寫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句。1956年,經國務院批準,鐵道部著手進行南京橋址選擇和地質勘探、測量等工作。經過近5年的緊張籌備,1960年,南京長江大橋終于正式開工興建。
1968年12月31 日,南京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該橋是一座雙線雙層的鐵路、公路兩用橋。鐵路橋全長6700多米,公路橋全長4500米。整個橋體氣勢雄偉、巍然壯觀,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之后第三座跨越長江的大橋,也是當時國內最大的一座現代化橋梁。南京長江大橋的全面建成通車,使津浦和滬寧兩條鐵路連成一線,大江南北的公路直接相通。這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和戰略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座在三年困難時期開工、于“文化大革命”期間完成的大橋,成了當時中國的標志性建筑,更打破了美國人華特爾“水深流急,不宜建橋”的結論。南京長江大橋在技術上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建筑藝術上也獨樹一幟,在世界橋梁建筑史上都是個奇跡。
而最吸引人們目光的,無疑是那巍峨矗立的南北橋頭堡。
在當時,橋頭堡的設計非常富有時代特點,這也成了南京長江大橋的一大特色。人們現在看到的“紅旗”造型的橋頭堡,正出自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建筑系教授鐘訓正之手。今年已經74歲的鐘教授,談起此事仍面帶自豪之色。他說,第一輪橋頭堡的設計由南京工學院教師宛新彰率四人負責,第二輪由孫鐘陽、徐敦源負責,后大橋局并不滿意設計結果,遂舉行全國范圍的橋頭堡設計競賽。這樣的一個競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各大高校、各省市的設計院紛紛參與角逐。
1960年4 月,在南京福昌飯店進行了設計稿評審。南京工學院建筑系共送了師生設計的38個方案,在最后呈送中央的3個方案中,有兩個是鐘教授的作品,分別是“紅旗”造型和“凱旋門”造型,另一個為北京建筑科學院設計的紅旗造型方案。最后鐘教授的“紅旗”造型獲得通過,在橋頭堡堡身周圍刻有“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等浮雕。
1968年,鐘教授還親自參與了橋頭堡的建設。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他至今仍感慨萬分。那時,大橋建設受“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影響,使得工程一度處于癱瘓狀態。由于鐵路橋面比較窄,路燈只能采用向外再伸回的弧型,像一個問號,因此被扣上“一路問號打倒紅旗”的帽子;橋頭堡上有棕黑色的扶手,也被叫成“一條黑線通紅旗”。類似的笑話還有許多,也給建設帶來了許多阻力,幸好有周恩來總理的關心和一再支持,大橋才得以勝利完工。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后,發揮了巨大作用,建成后的30多年時間里,共創造直接經濟效益60億元。
據大橋管理處辦公室毛主任介紹,這十幾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大橋車流量不斷增加,每天都有4萬到5萬車輛次通過大橋,大橋已經有些不堪重負。不過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10月,在大橋下游11公里處,南京長江二橋開工,并于2001年3月26日順利建成通車。2005年,南京長江第三大橋又建成通車。
長江上的飛虹不斷架起,關于大橋建設的故事已漸漸離我們遠去,然而這一切留給后人的將不僅僅是現實的財富,更多的是歷史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