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南京市檔案館,江蘇南京,210008)
南京的渡江戰役勝利紀念地
王 偉(南京市檔案館,江蘇南京,210008)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百年,輝映未來。1949年古老的中國大地正在經歷鳳凰涅槃,浴火重生。1949年4月,古城南京在經過了一個異常寒冷的冬天后透出生機,人們憧憬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隨著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三大戰役硝煙剛剛散去,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厲兵秣馬,目標直指江南,解放全中國已經是指日可待。
4月20日,李宗仁為代總統的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和談宣告破裂的消息擊碎了許多人的“和平”夢想。消息傳到長江前線的同時,解放軍部隊也收到了毛澤東和朱德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渡江戰役開始了,4月23日南京解放。渡江戰役是繼三大戰役后,我軍又一次大規模的戰役行動。此役共殲國民黨軍43萬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和蘇、浙、贛、皖、閩、鄂廣大地區。這一勝利,為進軍華南、西南創造了有利條件,加速了全國的解放。
南京的解放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意味著一個改天換地的時刻真正來臨,100多年的中國近代史在此劃上了一個句號。在南京至今留存著許多渡江戰役勝利的紀念地,江浦革命烈士紀念碑、渡江勝利紀念碑、渡江勝利紀念館、南京下關勝利廣場,這些紀念地永遠銘記著60多年前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時刻。
(一)
江浦革命烈士紀念碑,現坐落于南京市浦口區珠江鎮求雨山的山頂,是南京地區唯一在江北的渡江戰役紀念地。為了紀念1949年在解放江浦縣城戰斗中犧牲的250多名革命烈士,1957年江浦縣人民委員會報請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準,于12月在珠江鎮鳳凰山頂建立了江浦革命烈士紀念碑。
1949年4月20 —22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第三十五軍一○三師、一○四師、一○五師發起的解放江浦、浦鎮、浦口的戰斗,是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前奏和重要組成部分,史稱“三浦戰役”。史料記載,江浦、浦鎮和浦口是渡江戰役打響之前長江北岸唯一尚在國民黨軍手中,由重兵把守的據點。人民解放軍為了更有效地牽制南京國民黨軍,決定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先拔除它。35軍涉過滁河,跨越老山,跑步向浦鎮、十里橋、江浦縣城等作戰地區接近。
戰斗打響后,江浦城守敵原曾奉命要死守江浦堅持巷戰,但解放軍攻克鳳凰山入城后,城內的國民黨軍逃上求雨山,負隅頑抗,最終因大勢已去,被全部俘虜,江浦城宣告解放。經過20多個小時的激戰,拔掉了長江防線上唯一由國民黨軍重兵把守、突出在長江北岸的據點,鳳凰山和求雨山成為江浦戰役中解放軍犧牲人數最多的地方,250多名戰士在南京解放前夕倒在了江浦的土地上。
1999年,中共江浦縣委、江浦縣政府經過反復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見,決定在風景秀麗的求雨山最高峰易地重建江浦革命烈士紀念碑。同年4月21日即江浦解放50周年紀念日,舉行了奠基儀式。2000年4月3日,清明節前該紀念碑落成。
(二)
在江南的渡江戰役紀念地主要有渡江勝利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碑、下關勝利廣場。
為了紀念渡江勝利60周年暨南京解放60周年,2009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長江之濱、秦淮河口,建設了新的渡江勝利紀念館。現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由主館區、挹江門城樓館區(老館)組成。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位于三汊河河灘上,場館總用地面積2萬平方米,總建設面積6931平方米,包括紀念館、勝利廣場、“千帆競渡”雕塑等。這里北臨長江主航道,江面開闊,氣勢雄渾。尤其是“千帆競渡”群雕,截面為五角星造型,涂上鮮艷的“金陵紅”,以柱桿的排列組合構成風帆與桅桿,又似紅旗招展,沿江而立的風帆形群雕的最高處建成49.423米,六組大型風帆造型的紅色群雕沿江岸綿延120米,讓參觀的人們回憶起渡江戰役中千帆競渡過長江的宏偉場景。
當年下關電廠的工人師傅聽說解放軍過江急需船只時,他們立即登上國民黨軍“封江”時巧妙保住的“京電號”小火輪,開爐升火,駛向北岸迎接子弟兵。與此同時,下關機務段輪渡所的工人得知這一情況后,也馬上啟動在反搬遷斗爭中保存下來的“浦口號”火車渡輪和“凌平號”、“港平號”拖輪,積極投入渡運。接著,許多地下黨員和工人積極分子,又設法找到被國民黨軍趕入內河的民船,以及民生、福記兩輪船公司和招商局、鐵路輪渡所等處的大小輪船。所有的船只都融入到運送解放大軍的萬舸爭流中。
渡江戰役打響后不到三天的時間,守備南京的國民黨軍隊一觸即潰,我軍為奪取南京準備的強大攻擊陣容尚未使用,守備南京的國民黨軍便倉皇出逃,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不戰而下。如此迅速、順利地占領敵方的首都,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戰爭史上并不多見,甚至也超出了共產黨人的想象.
人民解放軍35軍104師315團是在4月23日的凌晨時分進入南京的,在曙光來臨之前的夜幕下穿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設想中的激烈戰斗后來并未打響。他們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來到了總統府。當這群年輕的士兵推開虛掩的總統府的大門,將象征勝利的紅旗插上門樓的時候,100多年的中國近代史在此劃上了一個句號。
生動展示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位渡江戰役總前委成員的群雕,安裝在南京渡江勝利紀念廣場入口。下沉式廣場的綠草坪上,“京電號”小火輪已整修一新擺放在廣場中央。朱紅的方向舵、褐色的長條桌、黑色的鐵皮屋頂,斑駁的表面仿佛在訴說著沉甸甸的歷史。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當年就是從下關中山碼頭上岸,過中山橋,進挹江門,沿中山路,步行前往總統府的。
此外,主展廳內共展示各類文物和復制品400余件,珍貴歷史照片500余幅。展覽共分為6大部分。序廳被布置成一只大木船的形象,象征著人民解放軍憑借簡陋的木殼帆船為主要交通工具強渡長江天塹,摧毀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解放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宣告蔣家王朝覆滅的歷史過程;第一單元“風雨蒼黃”,主要介紹渡江戰役前國共雙方在戰略形勢上的各自態勢;第二單元“天翻地覆”,主要介紹渡江戰役的進程;第三單元“人間正道”,主要反映南京解放后新政權的建立以及管理;第四單元“勝利之都”,主要展示從辛亥革命到民國建立,中國近代歷史的滄桑和屈辱,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不屈和抗爭,南京不愧為“英雄之都”、“勝利之城”;展覽中還專門安排了一個紀念廳,以渡江勝利紀念章為主題形象,展示解放軍渡江戰役師以上指揮員名錄和烈士名錄。
而原渡江勝利紀念館坐落在挹江門城樓上。挹江門城樓地處揚子江畔、石頭城北,與風景秀麗的獅子山、八字山相連,該城樓建有一座仿明宮殿式樣的兩層宮殿式門樓,飛閣流丹,雕梁畫棟,古色雅致。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就是從這里浩浩蕩蕩入城的。1984年4月23日,為紀念南京解放35周年,經過重新整修后,在此城樓建立了渡江勝利紀念館。
館內珍藏著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選擇,記載了中國革命史的發展歷程,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尋求真理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挹江門城樓面積近1200平方米,展廳面積436平方米,擔負著渡江戰役的文物資料征集、保管、研究、陳列宣傳等工作。現展出渡江戰役歷史珍貴文物、資料及復制品等近千件。陳列分為四大部分:渡江戰役前的國內形勢;將革命進行到底;百萬雄師過大江;把紅旗插遍全中國。整個展覽生動地反映了解放戰爭史上,人民解放軍將士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人民,英勇頑強,浴血奮戰的光輝戰斗歷程,展示了革命戰爭史上的戰爭場面和史實。
(三)
渡江勝利紀念碑位于距挹江門不遠的熱河路廣場中心,建于1979年。整座紀念碑呈雙帆船形,碑座為紫絳色船體,白色雙帆正中懸掛一枚直徑2.5米、重約400公斤的銅質渡江紀念章。碑座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渡江勝利紀念碑”,背面鐫刻毛澤東手跡《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為了紀念這一偉大歷史功績,紀念在渡江戰役中捐軀的革命先烈,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在下關熱河路廣場建立渡江勝利紀念碑。1979年4月23日,渡江勝利紀念碑正式落成。
(四)
勝利廣場,又稱劉伯承廣場,位于大橋南路與建寧路交叉路口西北側。該廣場是南京市人民政府為紀念首任市長劉伯承在南京工作期間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于1999年渡江戰役勝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之際建造的。1949年4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劉伯承任主任,宋任窮任副主任。5

月1日,新的中共南京市委成立,劉伯承任市委書記。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劉伯承任市長,柯慶施、張霖之任副市長。9月19日,劉伯承調中共中央西南局任第二書記,離開南京。劉伯承在擔任南京市市長期間,為恢復和發展南京經濟,徹底摧毀國民黨反動派的殘余力量,建立安定的社會秩序,扶助和勸導失業半失業人員生產,肅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文化余毒,建設民族的和科學的大眾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劉伯承與古城南京人民有著深厚的情緣。1950年11月,他奉命再次回到南京,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并擔任院長(后兼任政治委員)。
勝利廣場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中央呈半圓形,寓意“初升的太陽”,廣場地磚呈放射形鋪設,寓意“光芒四射”。中間矗立著江澤民題字的南京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長劉伯承的全身塑像。塑像高5米、底座高4.23米,分別象征南京解放50周年和渡江戰役勝利的日期——4月23日。塑像正前方是由南京市市花——梅花圖案拼成的噴泉水池。廣場兩側是呈半圓形的供市民休閑活動的場所。廣場綠化布局以高羊茅草皮和常青樹為主,輔以季節性花卉,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景觀,充分烘托廣場典雅和莊重的氣氛。廣場背景是長10米、寬3米的花崗巖浮雕。浮雕以解放軍占領國民政府總統府和“京電號”小火輪原始照片為基礎設計,由解放軍突破長江天塹、沖進挹江門和占領總統府3個片段組成。浮雕上方鐫刻著毛澤東手書《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整個浮雕氣勢磅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