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和用種大國,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為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增強農作物種業競爭力,滿足建設現代農業的需要,2011年4月10日,國務院發布了《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這份《意見》的指導下,中央各大相關部委展開了推進種業發展的部署。在《意見》發布一周年之際,相關部委負責人就各自所屬部門推進種業發展的成效和進展進行了梳理。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指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立國之本,種業是農業的先導產業。去年國務院出臺的8號文件是一個歷史性文件,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工作會議是一個歷史性會議,在種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一年來,有關部委認真落實國務院部署,細化、實化配套政策措施,地方黨委政府以及業界積極響應,23個省(區、市)出臺了具體落實意見,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推進現代種業發展成效顯著。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機制創新取得進展,企業信心顯著增強,市場環境逐步優化,社會各界對推進種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總體看,推進種業發展的“大氣候”初步形成,種業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但還要看到,發展現代種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解決不少難點問題。要進一步深化對種業科研體制改革的認識,相關政策要配套到位;創新資源要繼續向企業轉移,切實扶持種子企業做大做強;種子基地要加快建設,確保供種數量和質量安全;種子市場監管要進一步加強,要維護好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余欣榮強調,要堅定不移地按照國務院的總體部署,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科學務實高效推進我國現代種業發展。
一要繼續推動相關政策措施出臺和落實。一些地方的實施意見還有待細化實化。加大對科研單位的基礎研究、企業商業化育種、種子基地建設、種子管理體系的投入,推動制種保險、種子儲備等政策落實。
二要扎實推進種業科研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堅定推進科研單位與商業化育種、與所辦種子企業“兩分離”,以此推動科研單位加強基礎性研究、企業加強商業化研發“兩加強”。搭建合作平臺,促進科研單位與企業、基礎性研究與商業化研發“兩合作”,鼓勵商業化科研資源和人才向企業流動,強化產學研結合。
三要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實施種業發展基金、生物育種、行業科技等項目,推進企業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盡快開辟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加快企業領軍人才的引進和優秀企業家的培養。
四要加快推動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建設。要抓緊研究制定甘肅雜交玉米制種、四川雜交水稻制種、海南南繁育制種三大種子基地建設規劃,實施基地建設項目。加快提升種子生產設施化水平,逐步實現種子生產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
五要進一步加大種子市場監管力度。統籌品種審定與新品種保護,加大品種退出力度。繼續組織開展種子執法年活動專項行動,加強種子信息調度和市場監測,搞好供種余缺調劑,保證生產供種安全。
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郭志偉指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要著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今年2月,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國家林業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省??谑信e辦了一個以種業為主題的第二屆農業科技創新論壇,主題就是“創新引領發展、做強做大種業”。會上,相關部門交流了我國種業及種業科技發展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對未來種業的推進和發展作出了宏觀、系統的部署,主要從建設新型種業體系、探索育種機制與模式、構建種業交易和支持平臺、推進種業國際化等方面,系統推進我國種業科技工作。
為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和今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科技部將啟動實施“種業科技創新行動”。
一是依托國家相關科技計劃,組織實施“十二五”種業科技發展重點專項,大幅度增加種業科技投入,加快推進種業科技創新與發展。具體來講,主要是面向三大對象,一個是農作物;第二個對象是農業動物;第三個是林果花草。圍繞四個環節,一是解決種質資源的創新,第二是解決新品種的選育,第三個環節是新品種擴繁技術,第四個環節是加工流通。我們對三大對象、四大環節要進行系統的部署,圍繞農作物、農業動物、林果花草等動植物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高效繁育技術、加工流通技術,加大研究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動植物新品種,研究和開發一批對種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核心技術,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人才,顯著提升我國現代種業發展水平。“十二五”前兩年,科技部在863計劃和支撐計劃里已安排了若干個項目,初步進行了部署,預期將取得一批有影響的創新性成果。
二是將大力強化種業領域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加快種業科技成果轉化。三是結合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建立國家級海南現代化育種和良種繁育基地。啟動“科技特派員種業專項行動”,引導科技特派員深入種業產業鏈的各環節開展科技服務,加快種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新品種推廣應用。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農經司副司長方言指出,2012年,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將繼續貫徹落實《意見》,努力為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和環境,切實提升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水平。
首先,將進一步改善種子生產條件。方言指出,加強良種繁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種子生產條件,是促進我國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國家發改委將結合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種子工程、棉油糖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等,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與育種院校合作,加快推進區域布局調整,支持建設國家級重點種業基地、區域化規模化糧食良種繁育基地、經濟作物良種繁育基地等,努力改善農作物種子繁育推廣條件,提高生產水平,為促進現代種業發展、保障良種供應發揮更大作用。
其次,繼續加大良種研發扶持力度。加強農作物良種選育,提高種業創新能力,是促進我國現代種業發展的根本途徑。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結合實施生物育種能力建設與產業化專項,統籌建設或利用高水平規?;镉N研發平臺,共享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成果,創制突破性育種新材料,選育高產、優質、多抗的水稻、小麥、玉米以及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新品種,擇優培育一批成長性好、創新能力強、育繁推一體化、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種業企業,積極推動企業整合現有種業資源,提升我國生物育種產業的持續發展能力。
第三,要努力加強國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保護好農作物種質資源和種業科研成果,規范交流合作行為,是促進我國現代種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及時跟蹤種業交流合作動態,深入研究國內種業安全狀況,督促各地貫徹落實好修訂后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做好外資并購境內種子企業安全審查工作,規范種業外商投資行為。
第四,積極創造種業發展良好環境。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引導帶動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是促進我國現代種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種業發展政策研究,結合企業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工作,支持符合條件的種業企業公開募集資金,同時建議制訂相關規則,避免在科研單位改制、企業兼并重組時種質資源和科研成果流失,防范社會資本過度包裝運作和投資炒作種業,為種業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財政部農業司副司長盧貴敏指出,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和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工作會議精神,中央財政圍繞《意見》提出的種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點任務,優先安排、重點保障,不斷強化支持措施,逐步形成扶持農作物種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
一是加強管理創新,不斷加大對種業投入力度。加大對種子科研的支持力度,提高種子科研水平。增加基礎性、公益性種子科研投入,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科技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專項資金引導作用,鼓勵科技資源合理流動,逐步建立運行高效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
為加快提升企業“育繁推一體化”能力,支持種子企業做大做強。財政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落實給予種子企業所得稅優惠和兼并重組稅收優惠等政策。改善種子基地生產條件,提高生產供應保障水平。據了解,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3億元,比上年增長25%,用于支持開展良種繁育項目建設,加大對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的扶持力度。安排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8億元用于種養業良種項目。
二是創新投入方式,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財政部會同農業部、中化集團(中種集團母公司)、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部門和單位,認真研究探索新途徑新模式,積極倡導發起設立了“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簡稱“種業基金”)。種業基金按照“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原則,主要用于支持農作物種子企業提高專業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努力培育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