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王曉萍
(本文編輯:潘雪飛; 英文編輯:王建東)
放射性口腔干燥癥通常是指接受放療的頭頸部腫瘤患者因其唾液腺(主要是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受到照射后發生損傷,使唾液分泌的數量、性質和成分改變,并引起一系列相關癥狀,如口干、黏膜炎,甚至出現吞咽和交談困難、影響睡眠、味覺喪失、齲齒發生及口腔真菌感染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臨床上多采用局部消炎、殺菌、漱口及多飲水來治療和緩解已經發生的口干癥狀[2]。中醫在預防和治療放射性口腔干燥癥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我們對近年來發表的治療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的論文進行了分析,初步探討中醫藥治療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的用藥規律,以供臨床用藥之參考。
1.1 資料來源 運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及萬方數據庫,以“放射性口腔干燥癥、放射性口腔損傷”為關鍵詞,檢索1998年至2010年間治療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的論文共145篇。
1.2 論文篩選 入選標準包括以下3項,即口腔損傷系放射治療所致;有完整方劑且用湯藥治療;有明確治療效果。剔除標準包括以下情況,即只有單味藥物;只有藥物治療但無明確方劑;中成藥治療;中藥注射液治療等。篩選出符合標準的文獻103篇,其中涉及中藥114味。
1.3 數據處理 摘錄收集文獻中的方劑共103首,以《中藥學》[3]為規范,將藥物分類資料數據錄入Excel 2003進行統計處理。中藥使用率=使用頻數/方劑總數
2.1 藥物味數和使用頻率分析 103首方劑中共涉及中藥114味,103首方劑中用藥最少2味,最多17味。平均每張方劑用藥為10.21味,中位用藥數10味;使用率10%以上的中藥使用情況見表1。

表1 使用率10%以上治療藥物的使用頻數和使用率
2.2 不同類別中藥使用情況 常用中藥有9類,涉及到補虛藥、清熱藥、活血化瘀藥、利水滲濕藥、化痰止咳平喘藥、收澀藥、解表藥、理氣藥及化濕藥;其中以補虛藥和清熱藥為主;補虛藥有36味,使用頻數414次,使用率40.59%;補虛藥為治療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的主要用藥,此類藥包括補氣、補血、補陰,其中最為常用的是補陰藥。其次較為常用的是清熱藥,有30味,使用頻數267次,使用率26.18%。此外活血化瘀藥、利水滲濕藥、化痰止咳平喘藥、收澀藥、解表藥、理氣藥、化濕藥在方中亦有運用,但比重較低。9類藥物使用率居前5位的中藥見表2。

表2 9類藥物中使用率居前5位的中藥
放射性口腔干燥癥古代無明確記錄,據臨床表現可歸為中醫學“燥癥”范疇[4]。放射線屬火熱毒邪已成共識[5],是引起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的主要病因,但本病病機各異。賴振南等[6]把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病機歸結為陰虛火旺。由于頭頸部放療往往耗陰傷津,放射性口干多為陰虛火旺,久之可出現氣陰兩虛,肝氣郁結,治療以滋陰生津為主[7]。譚萍[8]強調本病病機以陰血虛和肺脾氣虛為主。并把放射性口腔干燥癥分為6種證型,認為放療初期主要以為津液虧損、陰虛火旺型為主,治以養陰生津清火;病中后期表現為濕熱中阻、肺脾氣虛、肝瘀絡阻、陰虛熱毒等不同證型,治以清利濕熱兼補脾益肺、平肝化瘀通絡。鄭玉玲等[9]和唐之雅等[10]認為放射治療本身是一種具有“火熱毒”特點的射線作用于人體,熱毒作用于照射部位,引起上焦熱毒熾盛,并灼傷陰液,而肺臟首當其沖,為熱毒所傷,肺陰損耗,臨床常見癥狀包括口干口苦,咽喉燥痛,口腔糜爛,鼻血鼻塞,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治宜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放射線熱毒間接的影響了脾胃的運化,導致脾陽不振、胃陰不足,臨床表現多為口干少津,食不知味,納差食少,治以養胃陰補脾陽;放療后期出現以肝郁血瘀,腎精虧虛為病理特點的癥候,臨床常表現為口干而不欲飲,腰膝酸軟等癥。治以疏肝化瘀,滋陰填精。尹禮烘等[11]指出,津液不足是發生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的病因病機。中醫認為唾液屬“津液”范疇,其生成通過脾胃、大小腸運化吸收、肺臟宣發肅降、肝臟疏泄調暢、腎臟氣化蒸騰、以三焦為通道升降出入而完成,其中任何一個臟腑失職均會影響其代謝。口干是由于缺少津液,或津液不能輸布,失于濡養所致。集諸位醫家所論,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病因是火熱毒邪致病,病理因素為本虛標實,病機為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濕熱中阻、肺脾氣虛、肝瘀絡阻、陰虛毒熱。陰虛為本,痰濁、毒熱、瘀血為標。“咽喉屬肺系”,“口腔為胃之門戶”。本病病位在肺、胃,與心、脾、腎密切相關。
養陰生津、清熱解毒是臨床治療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的常用治法,從上述藥物應用統計結果可看出,用藥居第一位的是補虛藥,使用頻數414次,使用率達40.59%。補虛藥中又以養陰藥居多,常用藥物有:麥冬、玉竹、石斛、沙參、枸杞、天冬等,而使用頻數最多的是麥冬,達66次,占用藥比例64.1%。清熱藥居第二位,常用藥物有:玄參、生地、丹皮、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等,使用頻數267次,占用藥比例26.18%。可見本病治療著重于養陰生津,清熱解毒。這與放射性口腔干燥癥陰虛火旺、熱毒熾盛的病機相符合。活血化瘀藥、利濕藥、化痰止咳平喘藥、解表藥、理氣藥這幾類藥物在治療放射性口腔干燥癥中也常有運用,從藥物統計分析看出這5類藥所占比重不大,但在治療中能起到有效作用。
綜上所述,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病因為火熱毒致病,但病機頗為復雜,臨床需分期分型辨證論治。治療上不要一味拘泥于滋陰或清熱,需在養陰潤燥,清熱生津基礎上靈活使用活血化瘀、利濕、化痰止咳平喘、解表、理氣之品,在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的防治方面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1]傅辰春,王曉萍.放射性口腔干燥癥的防治及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8,15(5):475-477.
[2]范志剛,林煥新,柳仲秋,等.阿米福汀對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和涎腺損傷的保護作用[J].東南國防醫藥,2011,13(2):146-147.
[3]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4]鄭蒼尚.中醫藥治療放射性口干癥的臨床觀察[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0,20(5):346.
[5]陳振東,孫 燕,王肇炎.實用腫瘤并發癥診斷治療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64.
[6]賴振南,陳梓宏,肖亞景,等.人工唾液和中藥防治放射性口干的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05,32(17):974-975.
[7]曹恒軍.生筋活血中藥在頭頸部放療中對涎腺功能影響的研究[J].口腔醫學,2009,29(6):315-317.
[8]譚 萍.鼻咽癌放療與中醫藥的結合[J].福建中醫藥,1998,29(4):27-28.
[9]鄭玉玲,韓新巍.中西醫腫瘤診療大全[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299-303.
[10]唐之雅,涂青松.加味生脈散對鼻咽癌急性放射反應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05,8(4):398-400.
[11]尹禮烘,黃小陸,周榮偉.白英湯防治頭頸腫瘤放射損傷的臨床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9,10(11):2827-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