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皞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門脈高壓常見的并發癥,在臨床上屬于急危重癥,是引起肝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主要表現為黑便和嘔血。對于上消化道出血,臨床上的治療手段有保護胃黏膜、降低門脈高壓、治療內毒素血癥和改善凝血機制等,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2]。我院在常規內科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采取配合中醫藥進行積極的治療,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68例肝硬化門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男48例,女20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4.8±3.5)歲。所有患者均伴有嘔血和黑便,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無其他嚴重病史。所有平均分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包括護肝、止血、輸血、補充凝血因子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藥(主要是止血散和清腸湯)配合治療,止血散沖服10h一次,成分主要是三七粉5g,白芨5g,大黃炒炭粉5g,混勻后可經胃管內注入或涼米湯中服;清腸湯一天2次,每次100mL,主要成分是赤芍30g,蒲公英30g,烏梅30g,黃連15g,生大黃5g,生牡蠣20g,生槐米15g。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1.3 療效判定 止血效果的判斷:顯效:1d內黑便和嘔血的次數減少且5d內不發生再出血;有效:3d內黑便和嘔血地次數減少且5d內不發生再出血;無效:5d內黑便和嘔血仍沒得到改善,需要其他方法治療;3d出血加重,需要迅速改變方案避免病情惡化[3]。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2%,無死亡病例,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2.9%,2例死亡,兩組療效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臨床急危重癥,主要臨床表現有便血、嘔吐和周圍循環不同程度的衰竭[4],其出血部位是肝硬化門脈高壓引起患者的食道靜脈破裂,肝病患者的凝血差、血小板含量低等原因導致止血困難,許多患者因此而搶救無效。預防與治療相結合是治療該病的最佳手段,預防措施有:(1)肝病患者要定期復查,及時了解病情,防止病情惡化;(2)患者應禁食對身體有害的食物、禁煙酒,保證良好心態,多做運動;(3)發生消化道出血情況后及時去醫院進行診療手術,防止再出血的發生。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本研究對觀察組的34例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無死亡病例發生,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聯合中藥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療效好于常規治療。止血散中的三七、白芨和大黃具有顯著的止血作用;清腸湯中的黃連、蒲公英和赤芍具清熱解毒、涼血,可防治肝病內毒素血癥;生牡蠣和生槐米可通過增加血漿蛋白水平而促進腎臟放入血液循環功能,防止因出血過度、腎血流量降低而形成的氮質血癥;烏梅對腸道環境具改善功能以防治肝性腦病;生服大黃后用后可改善其通便功能,促進腸肝循環。相關文獻顯示出止血散和清腸湯中的中藥成分的作用顯著[5],可以使血管收縮并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從而改善微環境達到止血效果,配合使用使藥物效果得到較好的應用。
綜上,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光明.中醫中藥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臨床運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1):60-61.
[2]徐玉林.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藥治療[J].醫學信息,2010,2(11):3421-3422.
[3]秦磊.中藥湯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2009,22(7):1308-1309.
[4]劉艷.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干預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16):111-112.
[5]柳蘭英.中藥配合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40例臨床觀察[J].中醫中藥,2008,5(3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