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修 劉鋒 張明強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尤其在老年婦女中發病率更高。2000年1月~2012年1月河南省長垣縣人民醫院共收治年齡超過80歲的股骨頸骨折患者75例,并采用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術后隨訪2~10年,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75例患者(男21例,女54例),年齡80~94歲,平均83.6歲。新鮮骨折60例,陳舊骨折9例,內固定術后骨不連6例;致傷原因:平地滑倒57例,交通傷18例;骨折類型:頭下型51例,經頸型18例,基底型6例;按Garden分類均屬于Ⅲ~Ⅳ型。
1.2 治療方法 新鮮骨折的患者盡量早期手術,一般在入院1~3d內手術。對有合并內科疾病者首先治療內科疾病,待病情穩定后再進行手術。所有病例采用雙極股骨頭置換的治療策略。手術采用后外側入路,切開皮膚、皮下及筋膜,鈍性分離臀大肌,保護好坐骨神經,切斷股方肌,顯露關節囊并一字切開,取出股骨頭并測量,選相應大小的人工股骨頭假體備用,清理髖臼內殘留的軟組織,然后于小轉子上約1.2cm處鋸斷殘頸并使截面少呈前傾。緊貼大轉子進行開口,逐漸擴髓并確保假體的前傾角約15°。擴髓完成后,根據術前X線片和術中擴髓時骨質情況決定選擇生物型或骨水泥型股骨柄假體。安裝拭模選擇合適型號的小球頭,然后裝配好假體還納復位,活動關節確定無阻擋無脫位,大量無菌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置入引流管,縫合關節囊及股方肌逐層關閉切口,手術完畢。
1.3 術后處理 接負壓引流,穿丁字鞋,常規應用低分子肝素預防血栓,1周左右下床運動,2周拆線,1個月恢復日?;顒?。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治療前后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數學意義。
2.1 75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沒有出現假體脫位、折斷等不良并發癥。患者術前、后Harris髖關節功能(HH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前后的HHS評分比較(±s)

表1 患者手術前后的HHS評分比較(±s)
例數 HHS分數術前 75 45.5±7.4573術后 75 87.9±5.3009 P<0.05
2.2 隨訪觀察 術后隨訪時間為2~10年,從疼痛的程度、行走步態和關節的活動度等3個方面進行評定。隨訪期間內7例患者因其他原因死亡。生前進行隨訪時,2例患者行走不痛、不跛行、不用拐、全蹲,屬于療效優等;5例患者偶有輕度的疼痛,能在戶外行走、半蹲,屬于療效良好。其余患者結果:32例進行2~5年內的隨訪,優25例,良6例,尚可1例;11例進行5~10年內隨訪,優5例,良4例,尚可2例。優良共為47例,優良率為94%。
2.3 術后X線片隨診 36例患者中,髖臼完好28例,髖臼外緣骨質增者5例,無假體脫位者,假體下沉>2mm者2例,假體透光區域>2mm者1例。假體下沉>2mm的1例患者屬于骨水泥固定;假體透光區域>2mm的2例患者中1例屬于骨水泥固定,1例屬于非骨水泥固定。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1例進行了全髖翻修。
3.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壽命也得到了延長,人口老齡化使股骨頸骨折疾病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高之勢。由于股骨頸具有解剖的特殊之處,骨折后股骨頭內的血流灌注受到損害,而出血又會使關節囊內的壓力升高,關節囊內的血液供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而導致的骨折不連接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股骨頸骨折治療中所要面對的重大難題[1]。老年患者的骨質疏松,尤其是女性,發病率更高,輕微創傷即能引起骨折,這些患者往往還患有多種疾病,又容易引起感染、褥瘡、血栓等多種并發癥,常危及患者生命。年輕人的股骨頸骨折通常很少見,但是由于其骨質堅硬,具有的損傷暴力很大,股骨頸易粉碎,軟組織損傷相對較嚴重,復位比較困難,骨折的不連接率及股骨頭的缺血率均比老年人高[2]。
3.2 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不僅可以高效地解決股骨頸骨折之后骨不連及股骨頭壞死等疑難問題,而且對患者傷害小,手術操作簡單易行,術后患者可以早日活動,避免了因骨折內固定長期臥床而引起的一系列并發癥;(2)與單極人工股骨頭相比,雙極股骨頭具有雙向運動特征,關節處的活動由外關節和內關節來共同承擔,可明顯減少骨性髖臼的磨損,在減輕患者疼痛以及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方面,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方法明顯優于單極股骨頭置換方法,在步行的速度以及關節的活動范圍方面,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方法也極大優于單極股骨頭置換術方法;(3)與全髖置換方法相比,雙極股骨頭置換方法能極大縮短手術操作所需要的時間,減輕患者痛苦,有利于保障高齡患者手術的安全和術后功能快速恢復。雖然目前對于采用全髖置換還是人工股骨頭置換的方法仍然存在爭議,但筆者認為對高齡患者,應該首選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創傷小、出血少、相對比較安全的術式,沒有必要進行全髖置換[3]。本研究結果顯示,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方法的臨床治療同樣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3.3 注意事項 (1)股骨柄假體的選擇一定要根據骨質情況來定,對于髓腔小骨質好的患者首選生物型,而對于明顯骨質疏松者則選用骨水泥型,主要是達到即時固定能夠早期下床活動;(2)股骨頭假體的選擇要掌握好寧小勿大的原則,主要是避免術后運動障礙和疼痛;(3)術中一定要保護好臀中肌,切不可損傷之,因為臀中肌在術后關節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損傷將嚴重影響功能。術后要避免盤腿、蹲便等動作,要盡量坐高凳預防脫位,延長關節壽命,術后功能鍛煉應該循序漸進,術后1周內的活動范圍應控制在50°之內,激勵患者的功能鍛煉逐漸由被動轉為主動。術后關節腔內的負壓引流可以減少關節腔內的積血,從而預防粘連,減輕患者關節腫脹的疼痛,為早日進行功能鍛煉提供了有利的幫助[4]。
綜上所述,表明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促使老年人早期活動,提高生活質量[5]。
[1]危杰,吳曉亮,王滿宜.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內固定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9,11(4):319-321.
[2]張亞紅,王雪利,韋灝,等.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空心加壓螺釘內固定治療青壯年股骨頸骨折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1,32(12):2484-2485.
[3]Mohit Bhandari,王簕,楊云峰.股骨近端骨折單極與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的比較[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1,13(3):270-276.
[4]謝小鳴,何春紅,陳錢.6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護理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60-62.
[5]幸炳泉.全髖關節和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用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治療的對比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1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