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舟子

生活在東非地下的裸鼴鼠早在1842年就已被科學界發現并命名了,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是一種奇特的真社會性哺乳動物之后,它才成了動物界中的明星。人們后來發現,在非洲鼴形鼠中還有達馬拉蘭鼴鼠也是真社會性的,奪去了裸鼴鼠的部分光彩。不過,裸鼴鼠的另一項特征仍然足以讓它去角逐最奇異的哺乳動物的頭銜:它是變溫的冷血動物。
裸鼴鼠和冷血動物一樣,主要通過與環境的熱交換來調節體溫:要升溫,就跑到上層的洞穴,緊貼被太陽曬熱的墻壁;要降溫,就躲到寒冷的底層洞穴。它們有時也通過大家扎堆擠在一起來取暖。它們的皮膚為此變得裸露無毛,因為皮毛不僅不能起到調節體溫的作用,反而會妨礙熱交換。
裸鼴鼠為什么變成變溫動物了呢?裸鼴鼠生活在地下,和天氣多變的地面相比,地下冬暖夏涼,溫度變化不大,保持恒定體溫就不那么重要了。在所有非洲鼴形鼠中,裸鼴鼠是體型最小的。由于體積小的物體表面積相對比較大,使得小動物的身體比大動物更容易喪失熱量,要保持恒定的體溫也就更加困難。裸鼴鼠的身體體積大約是達馬拉蘭鼴鼠的20%,但是身體表面積卻大約是達馬拉蘭鼴鼠的40%。這樣,其散熱速度就是達馬拉蘭鼴鼠的2倍。裸鼴鼠如果要像達馬拉蘭鼴鼠那樣維持恒定的體溫,就必須以2倍的速度加速產生體熱的代謝過程,以增加體熱的生產來彌補體熱的散失。裸鼴鼠的食物主要是低能量的塊莖,而地下氧氣又非常稀薄,為此需要付出的代價太高昂了,所以還不如干脆就不再試圖去維持恒定體溫,盡量降低基礎代謝率節省能量。
那么,裸鼴鼠為什么要有這么小的身體呢?在非洲鼴形鼠中,裸鼴鼠所生活的地區年降雨量平均只有200毫米~400毫米,并且就集中在幾天內。鼴形鼠的主要食物——塊莖儲存著大量的水分和養分,同樣由于體積和表面積的比例關系,干旱地區的植物傾向于制造少量但是大型的塊莖,而不是眾多的小塊莖。越是干旱的地區,塊莖會越大,但是數量也越稀少。有的塊莖的重量甚至是裸鼴鼠體重的上千倍,碰巧挖到一個的話,一窩裸鼴鼠一年的口糧就全有了。
但是在地下亂挖地道,剛好碰上塊莖的幾率極低,而且只有在下雨的那幾天,土壤比較潮濕時才適宜挖地道。即便如此,挖地道也要耗去大量能量,是靜止時的3倍~5倍,很可能挖了幾天地道,精疲力竭了也還一無所獲。在如此嚴酷的條件下,獨居的鼴形鼠存活的機會極為渺茫,想要提高生存機會,必須組織起來,分頭去找食物,有誰碰巧找到了就一起分享。
一群裸鼴鼠分頭去找稀少的食物,當然是成員數量越多,找到食物的機會越大。但是成員數量多了,也意味著吃飯的嘴多了,找到的食物又會不夠分。既要增加個體數量,又不增加對食物的總需求量,那就需要把每一個成員的飯量減小,也就是說,讓它們的身體變小。
所以,進化的結果就是,社會成員的數量增加了,但是體型變小了。一窩裸鼴鼠平均有七八十只,能多達300只,但是每只工鼠的體重只有大約30克。達馬拉蘭鼴鼠的體重是裸鼴鼠的5倍,達馬拉蘭鼴鼠的社會習性也不如裸鼴鼠復雜、精致,尋找食物的效率可能也不如裸鼴鼠。畢竟將100只小老鼠分散開去,找到食物的幾率要比10只大老鼠大得多了。在進化史上,達馬拉蘭鼴鼠出現的時間比裸鼴鼠晚。也許達馬拉蘭鼴鼠正往裸鼴鼠走過的路上走去,成員數量會變得更多,但是體型也會變小,最終小到無法維持恒定體溫,并脫掉了皮毛,成為另一種裸鼴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