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350007)
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各國都在思考如何能夠使本國經濟實現持續的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和低碳經濟作為我國所提出的科學發展理念的有效實現路徑進入了人們的研究視野。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撐。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生態文明的發展目標。
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勢必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發展結構的調整必然要求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其重要著力點。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 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在生態文明視野下研究低碳經濟的發展對踐行科學發展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創建低碳城市兩個方面。
2006年興業銀行基于品牌和市場價值與IFC合作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CHUEE)合作協議》(即《損失分擔協議》),成為國內首家推出“能效貸款”產品的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則分別推出了“掛鉤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期貨價格”的理財產品。
2008年,國家發改委與聯合國自然基金會開始“低碳城市發展”的全面推廣,上海和保定成為首批試點城市,由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科技部、環保總局、商務部等專家組成的項目技術顧問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續能源生產的“電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貢獻。廣東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請專家研究低碳經濟,欲申報國家低碳經濟區。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建設目標使我國對重化工產品形成巨大的需求,進而轉化為對能源需求的增加。以煤炭等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導致我國能源發展一直處于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狀態,也引發了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目前全國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煙塵都是由燃煤排放的。中國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但同時也是世界上煤產量最高和最大的煤炭消費國。高碳化的能源結構使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關注。
低碳經濟明顯的利他性和高要求的技術創新與操作管理,要求在具體操作中需要強有力的制度支撐。當前我國雖然開始逐漸重視低碳經濟的制度建設,但由于起步較晚,針對低碳經濟的制度很少,存在總體規劃籠統模糊,實施細則未能具體細化等問題。制度建設的不健全,未能激勵和保護率先推行低碳技術的地區和企業,同時導致地方政府和企業對推行低碳經濟觀望傾向的增加。由于低碳經濟具有較強的跨越性,對技術、設備和人才要求很高,同時由于不完善的制度導致政策風險較大,使得低碳經濟的推行成本較高,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低碳技術的推廣,也減緩了低碳經濟的發展速度。

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能耗的產業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發展滯后,比重偏低,這是導致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非低碳經濟形式的主要原因。然而因為這些企業在短期內還是能給地方經濟的發展帶來效益,所以很多地區還是對其實行保護政策,致使部分地區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問題。這對實行低碳經濟發展所要求的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不利的。當前制造業的高速擴張,多數是對常規技術的簡單復制,并且一些基礎設施、機器設備、大件耐用消費品等資金技術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在此期間不易廢棄,具有很強的“鎖定效應”。因此,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需要我們國家認真規劃投資種類,鼓勵和促進技術革新。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處于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是統一的。在首要的意義上,它強調人和自然界的統一性以及二者的和諧共生關系。人和自然界之所以是統一的,其原因在于人對自然的依賴性。恩格斯曾就此明確指出,自然界“……是我們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賴以生長的基礎”。生態文明作為物質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必須與當今的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正如歐陽志遠先生所言:中國生態文明的建構,就是把工作重點置于物質生產領域,實現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結合,實現向經濟發展一種辯證復歸。生態文明建設有三項本質的要求:一是要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實現生態良好;二是要在全社會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三是在全社會要樹立牢固的生態文明理念。這就對發展低碳經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馬克思認識論強調意識對于物質的發展具有理論指導作用。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發展低碳經濟首先就要從意識上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從政府到企業及公民都應該認識到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實行低碳經濟發展。政府在樹立低碳經濟發展意識的教育中負有主體責任,要把低碳教育納入國家和地方教育體系中,發揮其示范引導作用,建立政府、媒體、企業與公眾相結合的宣傳機制,倡導有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充分運用各類宣傳媒體,宣傳新型的消費模式,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引導公眾向低碳生活方式轉變,實現低碳消費。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
加強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開發新能源、發展低碳產業應視為振興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在推行綠色政策的同時發展綠色工業。在政策和資金層面向低碳產業保持傾斜,同時可考慮對使用清潔能源的家庭進行補償。并積極探索綠色能源,使一些產業擺脫對傳統能源的高度依賴,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發展綠色經濟對于各國的經濟復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制度的發展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是部分行業生產和消費管理效率低下,產業結構不平衡,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的原因。推行低碳經濟的首要任務是制定完善的低碳經濟制度。通過制定標準化規范合理引導生產者和消費者行為,起到促進經濟轉型、加快產業升級、改善貿易結構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推廣,因此,加大對低碳經濟的資金投入,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銀行、證券公司等各種金融機構積極進入該領域,將社會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的長期可持續運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對需要支持的綠色企業和環保項目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
發展低碳經濟我們不應忽視自然環境作為最為經濟的“碳吸收”手段。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不僅可以減少對我國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能夠為我國工業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發展低碳經濟應將生態建設融入其中,發展綠色低碳,強調知識、生態和循環等要素的綜合發展,追求安全、環保、清潔的發展。使經濟的發展更符合人類與氣候相適應的要求,更適應人類發展的需要。最終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1]秦海英,顧華詳.論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0,(3).
[2]劉俊.現階段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問題研究[J].科技信息,2010,(8).
[3]柏建暉,馮娟娟.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0,(11).
[4]滕雅瓊,顧雅君.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歐陽志遠.生態文明的歷史唯物主義解讀[J].教學與研究,2008,(9).
[7]張宇.探析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