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春 (哈爾濱產權交易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委托評估、拍賣工作的若干規定》(法釋[2011]21號,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已于2010年8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92次會議通過,2012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度舾梢幎ā访鞔_規定了“涉國有資產的司法委托拍賣由省級以上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實施,拍賣機構負責拍賣環節相關工作”。從各地實際看,相當一部分省市法院已將涉訴資產的評估、拍賣工作委托當地產權交易機構組織實施,收效明顯。某地中級人民法院開拓創新,大膽改革,不僅將涉訴司法鑒定、評估和拍賣工作全口徑委托產權交易機構實施,而且將搖號工作也一并委托產權交易機構組織。實踐證明,這些做法值得推廣,產權市場是涉訴資產處置的最好平臺。
在以前司法委托拍賣中,由于工作機制和管理體制存在問題,出現了審判執行部門及執行法官操縱拍賣、拍賣機構串標圍標以及與當事人串通交易等行為,國內也出現了一些比較典型的腐敗案件,如:深圳、武漢、重慶等法院的法官皆在司法委托拍賣環節中因腐敗而落馬。據法院統計數字顯示,法院腐敗案件中80%~90%出在執行領域,而執行領域的腐敗80%~90%又出在拍賣環節。此次《若干規定》是對我國此前司法委托拍賣制度弊端的補救,旨在堵塞司法委托拍賣環節產生腐敗的漏洞?!度舾梢幎ā吩谒痉ㄎ信馁u制度上的進一步完善:一是確定了統一交易場所或網絡平臺制度,改革了此前司法拍賣信息發布由拍賣公司自行負責,拍賣信息發布受個別人控制,信息發布不及時、不廣泛和不規范等問題;二是廢除了《委托評估、拍賣機構名冊》,取而代之的是評估、拍賣機構自愿報名參加人民法院委托的評估、拍賣活動,此舉解放了評估、拍賣機構參與司法委托的制度束縛,為評估、拍賣機構公平參與司法委托業務提供了空間,降低了法院個別工作人員與中介機構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三是設計了高級人民法院或者中級人民法院可以統一實施對外委托的架構,在很大程度了杜絕了法官個人辦理人情案、關系案的可能性,彌補了部分基層法院因執行環節監管不完善所可能帶來的窩案與弊案。四是明確了人民法院在司法委托業務中的法定職責是監督。過去法院在司法委托拍賣業務方面既有監督權又有決策權和執行權,《若干規定》強化了司法監督權,弱化了決策權和執行權,能由市場承辦的業務交由市場辦,避免出現可能的權力尋租的情形。
近幾年,重慶、武漢、廣州等地法院積極探索司法委托拍賣改革,統一委托當地產權市場組織司法拍賣及評估工作,借助產權市場現代化的網絡平臺和先進的網絡競價系統,使拍賣標的信息公開程度更高,交易價格最大化,得到了社會各界及賀國強、周永康、何勇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但隨之而來的是,各地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具體法律適用問題,現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釋又沒有明確。為了符合社會管理創新的要求,進一步規范人民法院委托評估、拍賣工作,及時指導各地法院正確處理委托評估、拍賣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與新問題,推進司法委托拍賣改革,切實依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這部司法解釋。
2003年以來,在產權市場人士的不懈努力下,產權市場取得了顯著成績,市場規則不斷完善、平臺功能不斷提升、交易品種不斷豐富、交易規模不斷壯大,并且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吸引了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若干規定》要求涉國有資產的司法委托拍賣由省級以上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實施,也正是最高人民法院考慮到產權市場是適合涉訴資產處置的平臺。
產權市場作為國資體制改革的“橋頭堡”,是中紀委第七次全會提出的要重點建設的四要素市場之一,也是落實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關于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工作的重要平臺之一,具有發現市場主體、發現價格、增信增值、融資投資、集成產權、信息平臺、咨詢策劃以及創意設計等多項功能。各地產權交易機構都是由當地政府批準設立的,是獨立于交易主體之外的市場中介組織,各國資監管機構采取“設定條件、選擇市場、加強監管、協調支持”的方式選擇產權交易機構。這種獨立性保證了交易不受任何干擾,保證了平臺“公開、公平和公正”的性質,大大地提高了配置效率。國有資產通過產權市場進行“三公”交易,杜絕了“暗箱操作、轉移藏匿、低評賤賣、自買自賣”等行為,有效地預防和治理了腐敗,防止了國有資產流失,實現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在制度建設層面,隨著《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企業國有資產法》、《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以及國務院國資委多項規范國有產權轉讓配套文件的出臺,產權市場在信息披露、交易程序、交易規則等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規范體系,形成了“統一信息發布、統一操作規則、統一審核鑒證、統一收費標準、統一統計口徑”的五統一。在平臺運作層面,產權市場定位于最客觀公正的第四方,即,在轉讓方、受讓方、中介方之外,通過實行會員代理制,提供信息、場所平臺,提供資金結算、進行鑒證交割等服務,為各類產權及市場主體提供“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在信息發布方面,產權市場通過區域聯合、信息合作、異地同步掛牌等多種方式拓展信息披露渠道,最大范圍地擴大信息覆蓋面,最大限度地挖掘投資人資源。目前,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正在著手建立“信息再發布系統”,未來勢必形成全國產權交易統一的信息發布平臺。在交易方式選擇方面,產權市場不斷創新,從傳統的拍賣、招投標到場內局域網競價及現如今的互聯網競價,更是打破了產權交易空間上的限制,既免去了意向受讓方到交易所投標競價的麻煩,又便于意向受讓方的最高決策人直接參與競價,也徹底斬斷了圍標串標的機會,大大提升了競價的效率。
在企業國有產權交易動態監測方面,通過接入國務院國資委監測系統,實現了國家和地方“兩級國資委”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的實時監測;在內部風險防控方面,產權市場從交易審批、中介委托、交易方式選擇等重點環節的規范性入手,按照受理、審核、監督“三權分立”的原則,形成了制度化、程序化、信息化、規范化的內部監管體系,構成了監管機構、交易機構、會員三層次的監管機制。在行業自律方面,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已正式運行,大大推進了產權市場行業自律的開展。在地方監管方面,產權市場是當地紀檢監察部門重點監察的窗口之一,一些地方紀檢監察部門通過采取現代化的電子監察系統,實現了產權交易過程中關鍵環節的電子在線監察。
《若干規定》的出臺,對產權市場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考慮到司法拍賣工作的復雜性,加之可借鑒的經驗又很少,產權市場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確保工作有序推進。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涉訴資產統一進入產權市場公開拍賣,產權市場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誠實信用的原則,嚴格執行有關涉訴資產拍賣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實現涉訴資產拍賣的透明化和規范化。一定要杜絕“違規操作、惡意串通、自賣自買”等現象的發生,經受起依法合規的考驗。涉訴資產統一進入產權市場公開拍賣,首先應該做到及時性、廣泛性和規范性地發布拍賣信息,讓最多的人參與購買;其次要發揮市場職能,公開展示和推介拍賣標的,深度挖掘拍賣標的的市場價值;再次是注意競買人登記手續的規范性和競買人資料的保密性,防止多家買方串通;最后是最大范圍地公開競價過程,讓社會各界了解交易過程。做好這些的目的是經受起社會輿論監督的考驗。
涉訴資產統一進入產權市場公開拍賣,產權市場應當接受人民法院司法輔助部門的委托和管理,接受人民法院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同時,更離不開人民法院司法輔助部門和審判執行部門的協調,因此,產權市場要處理好與人民法院的關系,在人民法院的監督管理和大力支持下,才能做好涉訴資產拍賣工作。很多拍賣業人士認為,涉訴資產統一進入產權市場公開拍賣,是產權市場在與拍賣機構分享收益,屬于“與民爭利”的行為,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拍賣機構僅僅看到了自己的“私利”,而未重視到當事人及國家的“公利”。產權市場應當設法改變部分拍賣機構的錯誤想法,處理好與拍賣機構的關系,在拍賣機構通力配合下,共同“為民謀利”。
一是制定好涉訴資產拍賣工作所需的各項規章制度及相關文檔材料,確保相關工作有章可循。二是進一步完善市場軟硬件條件,如信息平臺、競價系統、場地設施等,以滿足涉訴資產拍賣工作的需要。三是通過交流、培訓、學習等方式,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素質,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以優良的服務取信于全社會。四是通過多種渠道發布拍賣信息,最大范圍地擴大信息覆蓋面,認真做好推介工作,實現資產價值最大化。五是建立嚴密的內部風險防控機制,通過采取項目經理負責制等手段,明確任務與責任,防止市場內出問題。六是規范運作,陽光處置,打造開放式涉訴資產拍賣平臺,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全社會的監督。
產權市場是一個規范的市場,也是一個全新的市場,涉訴資產進入產權市場公開拍賣,是對產權市場過去和現在的肯定,更是對產權市場未來的考驗,我們相信,在產權人的共同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下,產權市場一定會做好涉訴資產拍賣工作,對得起政府和社會大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