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化本
在中國,茅以升的名字是與橋梁聯系在一起的。1896年1月9日,茅以升出生于江蘇鎮江。他九歲那年,秦淮河上的文德橋因看賽龍舟的人太多而垮塌,造成了橋毀人亡的慘劇。這件事在茅以升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巨大的震撼。他立志長大了要造橋,造好橋。
1911年,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礦學堂,選修橋梁專業。1916年,他遠渡重洋赴美國求學,成為卡內基-梅隆工業大學首位工學博士。現在,卡內基-梅隆工業大學在其校園內建造了由中國總理溫家寶親筆題名的茅以升塑像,以表彰他對科學的貢獻。
在舊中國,江河上的鋼鐵大橋都是由外國人建造的。學成歸國的茅以升對此深感痛心,決心為祖國造橋,為國人爭氣。1933年8月,他以優秀的設計方案戰勝了美國橋梁專家,承接了建造錢塘江大橋的任務。錢塘江江面遼闊,江潮洶涌,江底沉積著厚達41米的厚黑硬流沙。一些外國工程師說:“他們沒有建這種大橋的經驗和本領,一定要失敗的。”這些壓力絲毫沒有動搖茅以升為祖國造橋的決心。他寢饋于施工現場,調查研究,創造性地采用了“射水法”,克服了在厚硬的流沙上難于打樁的困難;采用“沉箱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難于施工的困難;采用“浮運法”,利用江潮的漲落巧妙地在橋墩上架設鋼梁。1937年9月,錢塘江大橋在抗日烽火中誕生,為支援淞滬抗戰和疏導百姓撤退發揮了重要作用。后杭州不守,為阻敵軍,茅以升滿懷悲憤心情毅然炸斷了親手建造的大橋。至抗戰勝利,他又主持修復了大橋。
茅以升對中國橋梁工程事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曾任武漢長江大橋顧問委員會委員,解決了大橋建設中的十四個難題。他曾擔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審查組組長,為大跨度鋼結構的安全承擔了技術保障。他主持修撰了《中國古橋技術史》,對我國古橋建造從技術上作了總結。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文革”受沖擊的艱難歲月里,編撰了融中國古代橋梁知識、典故、史料、詩詞于一體的《橋話》,開創了中國橋梁文化研究之先河。
茅以升認為,橋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為此,他畢生致力于在科學與公眾之間架設知識之橋。
茅以升曾擔任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南京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北洋工學院(現天津大學)、北方交大(現北京交通大學)等五所院校的校長、院長、教授,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土木工程技術人才。許多主持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等橋梁建設的工程師,都曾師從于他的門下。茅以升主張教育改革,反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并創立了以注重啟發、以學生為主體的“茅以升教學法”。他非常強調工科教學的實踐性,主張工程教育要“習而后學、邊習邊學”。他曾把錢塘江大橋工地當作一所橋梁工程學校,讓一些大中專學校安排學生來參加造橋實踐,并結合實際給他們講課。
茅以升認為,“科學屬于人民”,“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橋梁”。為此,他不遺余力地從事科普工作,寫下了大量的科普著作。他寫的《橋話》曾受到毛主席的稱贊;《中國石拱橋》被收入中學課本,影響了一代青少年。
(節選自《民主與科學》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