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光琦
在業內,王德榮副會長有一個稱謂——“推動中國物流業發展第一人”,從最初讓國家高層開始重視物流業,到物流業的定義,再到行業政策的制定,這其中,王副會長都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作為中國交通與運輸協會的常務副會長,王德榮現在更關注的是發生在路上的那些事。
此次采訪,王德榮常務副會長跟記者聊到了行業內的一些熱點,包括從“小散亂”的行業格局到鐵路運力提升的影響,從營改增的稅收試點到減免高速費的群眾呼聲,他說如何正確看待是關鍵。
王會長告訴記者,交通運輸系統的五種運輸方式,各有各的技術經濟特點。鐵路運輸能力大,成本與能耗較低,但不能實現門到門運輸,公路可以實現門到門運輸,而公路運輸的弱點也很明顯,即成本高,能耗大。“現在這兩種陸上運輸方式,一種是交通部管的,一種是鐵道部管的,兩個部門的改革進程不一,相對于鐵道部至今政企不分、發展緩慢,公路的建設及運營在80年代就放開了,高速公路的建設和公路運輸都發展很快,這就造成了該鐵路運輸的貨物,由于鐵路運力不夠,也由公路運輸承擔了,全國近十億噸的煤都是從公路運來的,如從哈密到江蘇,從內蒙到山東,數千公里的長途奔襲,這在全世界都是沒有的。最近我給國家提了建議,應該把加快鐵路發展提上議事日程。”


“美國有40%的港口集裝箱都是通過鐵路集疏運輸的,歐洲有20%的港口集裝箱集疏運也是通過鐵路運輸的,而在中國,天津港只有不到2%的集裝箱是鐵路運的,上海港更少,只有0.2%是鐵路運輸的。煤炭的中長途運輸不僅浪費了國家大量的能源,污染了環境,也直接拉高了國家的物流費用。”王德榮表示,這幾年公路快運發展很快,這是順應公路運輸靈活性的,而煤炭類大宗物資的公路運輸是不合理的。
分析公路快運發展的原因,王德榮認為是受益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另外,由于產業的分布,很多零部件的采購、產品的銷售也都比較分散,同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變化也為公路快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中小微企業不斷發展,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小批量貨物增加了;同時,消費品種類的增多,在這兩大背景下,公路快運應運而生。”
對于目前“小散亂“的行業格局,王德榮認為,每個國家,每個行業都曾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我們的工業在上世紀80年代初被稱為五小工業,當時無錫一個縣里的汽車改裝廠就有上百家。事實告訴我們,在開始啟動的時候很難形成規模,在實際經營中抓住機會,兼并重組,才最終實現優勝劣汰。過去,中國的工業是這樣,現在,中國的貨運業也是這樣。”
“物流是物的流動的科學管理,運輸,倉儲、裝卸搬運都是環節,是為物流服務的,因此汽車運輸企業大小不是問題,物流運作企業的規模才是關鍵。美國的物流公司是很大的,但他對被整合的運輸公司也沒有特別的規模要求,我們去參觀的時候,看到很多人在門口排隊,被告知這是卡車司機在排隊等活。”王德榮認為,運輸就是一個環節,規模不是很重要,但一旦轉型為物流公司就不一樣了,“得有網絡,有信息系統,有管理業務流程,有策劃人員,管理團隊,要明確網絡是誰來掌管,收貨點是哪些公司來管理,信息系統是誰建立的,這一套操作規程誰來運作的,這就是物流企業運作的核心問題。”
“當然,小散亂的行業格局也滋生了很多不良的后果,如企業的低價競爭,誠信服務等,但我們要明白,這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的過程,在操作中得逐步完善,發現了問題,再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是在1997年基本建成,到現在為止才一、二十年,還處于一個完善的過程中,況且我們的經濟發展得這么快,是前所未有的,出現的問題,也得一點一點解決。”王會長認為,中國的市場不只是單純的市場經濟,而是政府宏觀指導下的市場運作和資源配置,因此公路貨運業急需政府做推手,引導重組整合兼并,把整個快運業的運作,包括規章的制定,信息系統的建設,通過兼并重組的過程,向規模化方向發展。“一旦形成了規模,成本就會降低,很多問題就能解決。目前行業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價格競爭就是惡性競爭,整合是勢在必行,政府應該出面進行引導。”
王會長坦言,他認為一個比較完善的公路貨運業是應該經過兼并整合重組,在貨運業建立大型化、信息系統完善、規章制度嚴格、業務流程科學、誠信、法治、高服務質量、高效率的汽車貨運服務系統。
對于今后公路快運的發展,王德榮非常樂觀,他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企業的積聚效應將越來越明顯,而百姓消費結構的調整也會給快運業帶來更多的機會,作為企業要做的就是如何建立好網絡,做好服務,吸引更多的貨源。王會長認為,鐵路大發展后,汽車大宗物資的長途運輸業將進一步萎縮。“隨著鐵路的大發展,經過5~10年,把該由鐵路運的都歸鐵路運,大宗的適宜鐵路運輸的物資以后隨著鐵路運力的上升,都向鐵路轉移,當然這些車輛有可能過剩,我去內蒙調研,鄂爾多斯年產6億噸煤,鐵路運了3、4億噸,有1、2億噸是由汽車運輸的,大都是1000公里以上的距離,等鐵路運力夠了,外省的煤由鐵路運了,長途運輸車輛就用不上了。”
對于大家關注的“營改增”試點中運輸企業的難題,王會長表示,一些發票不能成為抵扣項的問題,還需要一個規范化的過程,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已經向相關部門遞交了報告,爭取將相關稅率降低一些。
高速公路收費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關注,作為高速公路建設的推動者以及“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政策的支持者,王會長也談了自己的觀點。他告訴記者,當時提出“增收汽車購置費”、“允許收取過路過橋費”、“養路費從營業收入10%提高到15%”這三點建議是處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要加快公路發展,又沒有錢,當時全國才100多萬輛汽車,北京最多才8萬輛,上海才5萬輛,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那三個政策。當時我支持的“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是政府性的,后來轉讓經營權,延長收費期,提高收費標準,我是不贊成的。高速公路作為政府的公共服務產品,政府財政應該負擔,而本著受益者負擔原則,適當的收取過路費和汽車購置稅都是可以的,但如何嚴格地按照收費標準來辦是非常重要的。收費期限和收費標準都應該有嚴格公正的專家來評審,真正地回歸到收費還貸的初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