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雄志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29)
市政工程建設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政工程類建筑應該和城市的公共建筑一道共同參與現代城市的發展,以展示社會發展的整體形象。然而,作為市政工程之一的一些水廠工程盡管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各地新建、改建的數量與規模逐漸增多,但它們在提升城市形象、考慮人的因素及與環境協調等方面表現相對滯后,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具體表現為:第一,水廠總平面布置過于偏重于按照工藝流程進行布局,沒有按建筑總平面布置原則協調各建筑物之間合理的對應關系,交通組織布置不合理,土地不能有效合理地使用,建筑能耗加大等;第二,廠區建筑組群形態構成設計及立面風格把握上沒有一種正確的設計理念指導,造成部分水廠的建筑立面雖然借用了一些現代商業建筑手法,但由于沒有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關系,建筑仍然缺乏生命力。
改變水廠建筑的滯后面貌,需要新思維。我們要在市政建筑設計的盲點中探索一條新路,找出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這要從以下3個方面去著手。
(1)時代要求。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整個國家的公共民用及市政工程設施都在突飛猛進地發展,這極大地改善了城鄉人民的生活與居住環境,也促進了城市的整體發展。比如現在規劃設計一個公共項目,不管是公共民用建筑還是市政工程建筑,除一些具體技術要求有差異外,總體上在城市規劃與景觀、人與環境關系、節能環保、文化傳承等方面,建筑上考慮的方向基本是一致的。所以提高市政工程類建筑的地位,讓建筑能充分反映我們這個社會發展的文化延續性是時代賦予的必然使命。由此可以認為,市政工程建筑,如軌道交通工程、地下空間工程、城市道路橋梁、濱江防洪工程、城市水處理廠工程等是我們這個時代進步發展的產物,它們應該和城市的公共民用建筑一樣,有塑造和提升我們城市發展總體形象的重要責任。
(2)水廠具體要求。我國是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加上近年來的快速粗放型發展,給用水環境造成很大污染,急需提高水處理技術以改變用水環境。其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發展、人口的增加等,促使各地政府主管部門增加水廠的新建和改建速度以適應要求。據不完全統計,僅無錫地區就有大型綜合性水廠和泵站十幾座,而2008年太湖藍藻事件發生后,許多水廠面臨新建改建任務。其三,綜合性水廠占地面積往往在100畝以上,其選址往往跟著水源地走,有些建造在城市中,還有些建造在江河沿線的風景區域,如有百年歷史的上海楊樹浦水廠就是沿江而建。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水廠水處理技術的提高,增加了水廠的多種功能,使得水廠像個匯聚工業與民用建筑的綜合體,而各地大量水廠的出現,勢必對城市的建筑景觀、風格等帶來影響,所以提高水廠建筑景觀是水廠適應城市發展的具體要求。
(3)創新指導原則和措施。水廠建筑要創新發展必須打破原有落后的所謂“廠房”設計理念,創造新思維。這種新思維歸納為:探索運用根植于地域文化的精神要素進行市政建筑的現代景觀改造,同時按建筑設計原理進行重構。
千百年來的歷史積淀和文化濃縮于城市之中,而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質,這種文化正是我們要傳承的,因此,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只有立足于地域文化特性,傳承歷史文化帶給我們的生命力,通過對建筑表現手段的仔細推敲,注重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弘揚與營造,才能使我們設計的建筑成為有生命的建筑。公共建筑是這樣,市政建筑水廠建筑也應該是這樣。
大型綜合性水廠一般由廠前區辦公、生活附屬設施建筑和廠區生產性建筑等組群組成。由于其占地面積大,建筑內容多,大都臨水而建,在部分城市中都按重點工程和景觀工程來做。都江堰市西區自來水廠和江陰澄西水廠供水工程就是如此,一個建在都江堰風景區,一個建在長江邊上,其建筑對當地而言具有代表意義。
都江堰市西區自來水廠工程(見圖1)和江陰澄西水廠供水工程分別于2008年和2010年開始設計。現設計已經完成,其中都江堰市西區自來水廠已經投產運作,江陰澄西供水工程目前正在施工中。這兩個工程都是投資巨大惠及民生的市政工程,都是建在有文化根基和地域特色較濃厚的地區。為使建筑風格更好地融入當地的自然環境,經研究決定采用地域文化因素作為設計指導原則,并作以下幾點探索實踐。

圖1 都江堰西區水廠全景(一)
(1)在都江堰市西區水廠工程建筑設計中,首先考慮水廠建筑如何和世界知名的文化古城相匹配,這也是當地規劃主管部門的規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濃郁,自然生態完整,是都江堰市的一大特征,而該工程位置又處于離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景區不到2 km的區域。這里青山綠水環抱,川西古樸的民居自然點綴其中,所以將川西民居中含有的文化脈絡加以提煉、概括,運用到水廠建筑中去,使它成為一個充分結合自然環境的、有時代特征的地域性文化建筑,提高它在災后新城景觀風貌中的表現,是我們自始至終考慮的首要因素。見圖2。

圖2 都江堰西區水廠全景(二)
我們在設計上考慮兩點:第一,廠區雖占地8萬m2,但我們盡可能減少土地的使用率,比如將水處理池疊加起來,留下的空地可以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增加綠化面積,和周圍的青山綠水環境相協調。這相當于中國畫里的“留白”作用,而這種“留白”是符合自然肌理的,是創造價值的。第二,建筑物盡量按建筑布置原理(包括總平面)連成組群合理布置。雙坡屋頂,粉墻黛瓦與遠處的山峰呼應,和諧而美麗。
(2)江陰澄西水廠供水工程設計中,我們同樣不把它看作是一個工業建筑部落,而是一個與江陰蘇南歷史風貌和城市發展建設相適應的城市地域建筑體系,自始至終讓建筑融合在周圍自然環境中,使建筑物與傳統空間對接(見圖3)。江陰地屬長江南岸,與無錫比鄰,物華豐富,人民勤勞,其民居種類中有江南園林建筑形式,也有徽派建筑的風格。廠區占地10萬m2,背靠長江,根據甲方意愿和周圍環境,我們嘗試打造出一種含徽派元素的建筑風格,在市政建筑中尋求突破。徽派元素不光運用在廠前區建筑物上,也運用在廠區生產區建筑物上,使人進入廠區能體驗到一種宜人和諧的親切感,在一個適宜的環境之中工作和學習。
徽派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經典,但怎樣在“傳統”與“現代”中找到平衡,又怎樣將一些車間廠房建筑也與時偕行,是擺在建筑師面前的一個嚴峻考驗。最終我們找到與傳統徽派建筑形式對接的突破口。首先在總平面上打破常規,建筑物(包括車間)盡可能南北向規整布置,這樣雖然工藝管道多,增加了長度,但建筑組群形成南北向高低錯落,順勢而下的態勢,建筑物組群雙坡屋面整體的美感就顯現出來,融入了周圍環境;另外,在廠前區用廊、墻、天井的合圍營造出一種傳統建筑與園林結合的美感,使員工和參觀者在工作之余身心得到舒展。

圖3 江陰澄西水廠綜合樓鳥瞰圖
立面是正確反映建筑師在建筑設計中執行設計理念的標志。為了能在設計中表達地域文化的傳承,我們對兩個水廠所處地區民居的傳統建筑符號與風格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都江堰市西區自來水廠工程中,我們將川西民居中的一些符號元素通過現代手段加以運用。如在立面上,我們通過外凸墻柱、不同的角窗、花格窗等的運用而形成傳統感;外墻選用當地的原始石材等進行外墻面的點綴與裝飾,既與周圍傳統建筑相協調,也表達對低碳、環保的重視。關于色彩,我們注意到,中國的傳統建筑其實是主張大膽運用色彩的。該工程中,我們用深桔黃色作為外墻面色彩的點綴,非常醒目,讓人感覺這是一個與民居風格不同的有時代性的水廠建筑群,但又與民居中的棕色等色彩似曾相識,和而不同,充分表達了我們水廠生生不息,積極向上的精神。圖4為都江堰西區水廠濾池實景圖。

圖4 都江堰西區水廠濾池實景圖
在江陰澄西水廠供水工程立面設計中,我們強調將傳統徽派建筑立面簡約化、精煉化,取其“意”而部分舍其“形”,這主要反映在外墻裝飾材料的運用及外墻色彩的控制上。外墻裝飾材料我們盡可能采用既有裝飾效果又有低碳環保功能的材料,如天然石材、鵝卵石、重竹等;外墻色彩以“灰”和“白”為主色調,加上裝飾重竹的棕色,這樣既能與傳統徽派民居相呼應,又不失現代簡潔大方的風格(見圖5)。

圖5 江陰澄西水廠綜合樓效果圖
對自然環境的尊重是人類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面對日益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對原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最大限度降低建筑對環境的破壞,成為我們的設計重點。設計中,我們將生態節能列為重點,進行系統化綜合考慮。設計中兩個水廠通過整體設計,系統控制,使建筑綜合節能效果大幅提升。同時,針對項目的特征和造型要求,合理利用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輕質墻體、節能玻璃、鋼結構等,減少對粘土磚等材料的利用,充分體現節材、節能、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另外,在兩個水廠綠化設計中有意將周圍的自然環境及草木花樹引入水廠中,視水廠的景觀園林是自然環境的一種延伸,并在水廠內部得以升華,綠化率達到35%。這樣,既兼顧了工藝流程的布置,又強調通過合理的建筑規劃考慮及綠色建筑設計,創導以人為本的概念,滿足人們的生產工作需要(見圖6)。
總之,市政工程建筑設計是建筑師不可回避的課題,如何設計直接影響其在城市景觀中的表現。在都江堰市西區自來水廠工程和江陰澄西水廠供水工程兩個大體量綜合性水處理廠的建筑設計中,我們創新并實踐用地域文化的理念來指導設計獲得了有關專家的好評。大家普遍認為,這種做法有助于開拓市政工程類建筑的新思路。都江堰市西區自來水廠工程的建筑設計還獲得2011年度上海市建筑學會創作獎。我們期待市政工程建筑繼續發展,從而充分展示我們社會發展進步的整體形象和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