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軍
(華陰市水務局 陜西 華陰 714200)
羅夫河位于秦嶺北麓,介于東經109°55'49"~110°03'50"、北緯 34°22'6"~34°37'40"之間,是華陰市最大的南山支流,屬渭河一級支流,有東、西兩源,最長的東源發源于華陽鄉的后溝,西源發源于華縣境內,在北洛村附近匯入渭河,全長49.6km(山區段長30.5km,其中華陰境內長45.6km),流域面積220km2,平均比降4.28‰,山區比降6.16‰。
降雨是引發洪水災害、河道泥沙以及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羅夫河流域降雨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608.8mm,年最大降雨量862.2mm,年最小降雨量308.7mm。年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8月、9月三個月,降雨量299.5mm,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9%,且多為暴雨,年水面蒸發量735mm~1200mm。據羅夫河羅夫堡水文站資料,多年平均徑流量3942萬m3,多年平均流速1.25 m3/s,實測最大年流速2.46 m3/s(1958年),實測最小年流速 0.6 m3/s(1979年),實測最大洪峰流量243 m3/s(1957年7月17日),調查最大洪峰流量560 m3/s(1901年)(此數為鐵道部鐵路設計院調查,陜西省水文站關東分站調查為554 m3/s)。干旱、洪澇、冰雹、地震、風災、病蟲等災害時常出現,尤其以洪澇、泥石流災害最為嚴重。
羅夫河地處關中東部的暴雨中心地帶,歷來洪水災害頻繁發生,新中國成立以后,發生的重大洪水災害有:
1951年9月6日大雨,淹沒農田5815畝,經濟損失200多萬元;1953年7月31日特大暴雨,羅夫河洪峰流量349 m3/s,僅次于清光緒二十七年(560 m3/s,)的流量,淹沒農田4萬余畝,經濟損失500多萬元;歷史上慘重的“92·8”洪水災害,淹沒秋田 20.75萬畝,損壞堤防14km,渠道166km,橋涵101座,倒塌房屋8100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14億元;1998年7月13日暴雨,羅夫河羅夫堡水文站洪峰流量365 m3/s,淹沒秋田3.2萬畝,毀井45眼,渠道23km,倒塌房屋490間,造成經濟損失達9000萬元。最近的一次洪水出現在2010年7月23日,羅夫堡水文站流量223m3/s,羅夫河中下游流量超過250 m3/s(羅夫河設計十年一遇洪水標準188 m3/s),造成羅夫河左堤出現60m寬決口,淹沒秋田30000多畝農田經濟損失5000萬元。羅夫河連年的災害給地方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影響,2010年回良玉總理親自視察了羅夫河災情,并指示“一定要把羅夫河治理好,確保不再決口,根治水患。”
境內由于受季風的影響,構成降水季節的明顯差異。夏季7月~8月是東南季風最強盛的時期,降水量最多,達220mm~300mm,占年降水量的39%~49%,常常以局部暴雨和連陰雨夾帶暴雨的形式出現,造成支流及渭河汛情危急和內澇。秋季9月~10月上旬太平洋副高壓南退。峰區維持,又出現降水高值,陰雨多,日照少,降水量達150mm~250mm,占全年降水量的29.9%~34.3%,常常出現低溫陰雨的秋霖天氣,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據相關資料顯示:受秦嶺和高空氣的影響,陜西關中暴雨,多發生在秦嶺北麓一帶,而秦嶺北麓暴雨又多集中在寶雞和華陰兩地之南部山區,華陰和寶雞兩地是關中暴雨中心區。秦嶺山區山高坡陡,暴雨來勢兇猛,境內極易造成山洪暴發災害。
三門峽水庫的建成運用,加劇了黃河洪水對渭河洪水的頂托,造成渭河下游淤積;還使渭河流速減緩,行洪能力降低,支流倒灌,入渭淤塞,降低了泄洪能力。三門峽建庫以前,渭河下游相對平衡,河勢基本穩定,主槽過洪能力為5000 m3/s左右,當時渭河入黃口高程僅323.4m,沿岸一般不受洪水威脅。1960年9月,三門峽水庫蓄水攔洪后,潼關高程急聚上升,到2001年潼關高程汛前為328.82m,較建庫前抬升5.24m。由于庫區淤積過大,使渭河下游河床隨之抬高,河槽擺動加劇。渭河倒灌,使支流入渭形成門坎,渭河洪水不同程度地引起支流倒灌5km~9km,落淤厚度可達2m~4m。致使南山支流下游過水斷面不斷萎縮,過洪能力銳減,形成決口洪災。
①流域南部群山密布,溝壑縱橫,溝川比降大,山高,溝深,坡陡,巖石裸露,石多土薄,極易產生徑流、洪水。②秦嶺山地的變質巖、花崗巖、閃長巖所含的云母、長石、石英、角閃石等礦物質,膨脹系數不同,極易分解成砂粒,風化剝蝕強烈,在水流的作用下,極易發生滑坡、瀉溜等重力侵蝕而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③人為因素破壞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導致河道的淤積,減小行洪斷面。
受當時社會和經濟條件的影響,羅夫河堤防多由當地老百姓義務投工投勞修建,就近利用砂土堆積而成,堤身質量差,設防標準很低。后期由于地方經濟有限,工程資金緊,堤防按照十年一遇洪水標準加固未全部進行,致使遇到暴雨,堤防容易決口。
羅夫河洪水災害治理的總體思路是上游搞好水土保持、中游加固堤防分洪造福、下游疏浚河堤加固堤防。

圖1 羅夫河歷年洪水災害圖
對羅夫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采取綜合治理、封禁治理措施與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相結合的治理辦法。峪內土石山區水土流失嚴重的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加速綠化荒山荒坡,保持水土,使生態系統走上良性循環。山前洪積扇群溝壑強度流失區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對于峪內的石材開采企業,政府要合理引導,加強監管,落實水土保持資金,在生產建設的同時,要積極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義務,嚴格按照水土保持部門編制的水土保持方案實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防止項目建設和生產引起新的的水土流失。
羅夫河老西潼公路以北至入渭口段從2009年開始,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開始加固,截至目前,按照十年一遇洪水標準,大部分堤防已加固完成,剩余10.2km的堤防加固在2011年主汛期來臨前完成。老西潼公路以南至峪口段一直未進行加固,計劃今年開始按照十年一遇洪水標準進行綜合整治,在迎水坡、背水坡全部栽植草皮綠化,堤頂道路兩側栽植大葉女貞、紅葉李、柳樹等樹種進行綠化美化,體現生態修復和防洪并重,人水和諧的理念。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嚴防死守的被動防汛形勢,減輕華陰的防汛壓力,經省委、省政府批準,修建華陰南山支流羅夫河應急分洪利用工程,工程占地面積175萬m2(2631畝),水域面積162萬m2(2430畝),庫容373萬m3,設計蓄滯洪水量240萬m3,該工程正在緊張的施工當中,它的建成利用將從根本上改變羅夫河緊張的防汛形勢,變水害為水利。
由于羅夫河上游地處山區,山高坡陡,遇到暴雨易產生徑流夾帶泥沙,加之上游眾多石材企業傾倒的廢棄渣經洪水沖刷,使得中下游河道淤積嚴重。每次渭河洪峰過后,渭河夾帶的泥沙也會淤積羅敷河下游。嚴重的淤積不斷抬高河床,根據治理規劃,將定期對羅夫河中下游河道進行疏浚,保證河道排泄暢通,為了有效解決下游淤積,建議采取多種措施降低潼關高程,進而解決南山支流排泄不暢的問題。
經過治理后,未來的羅夫河將變得更加安瀾,兩岸設施農業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將有力的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