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晨
現代地理信息的發展,離不開地理信息產業的推動。所謂地理信息產業,指的是運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以數據的采集與技術研究、信息集成與管理、服務應用為產業鏈條的所有生產性活動的總和。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通過對地理信息產業的相關研究,能夠有效推動該產業的發展。本文追根索源,探尋地理信息產業在中國的發展起源,并且對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作出分析,隨后就目前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問題作出探討,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中國第一篇可考的有關地理信息產業的文章,發表于1990年的《測繪科技動態》,其作者唐棣提出“測繪業是一個技術門類較密集、服務范圍極寬廣的先行性、基礎性的地理信息產業。”1995年的“地理信息系統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上第一次公開提出地理信息產業的概念,自此地理信息產業普遍出現于各類政府規劃于政策當中。
然而說到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緣起,得益于3S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國測繪業體制改革。3S技術是支撐地理信息產業的基礎,傳統測繪業則是地理信息產業的前身。3S技術的發展與傳統測繪業向現代測繪業的改革,為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初露頭角提供了契機。
3S技術,即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以及RS(遙感),是地理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地理信息產業作為一個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的進步能夠極大地推動產業整體的發展。
3S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期起步,開始于80年代前后,比西方滯后約20年,然而發展的勢頭卻是十分迅猛的。中國GIS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起步階段、試驗階段、實驗階段三個歷史階段,目前某些中國自主研發的地理信息系統產品,已打響國際知名度,躋身世界一流水平。而中國GPS的發展,則經歷了較為坎坷的研究歷程,卻也在1997年成就了零的突破。我國遙感事業從80年代起開始活躍,并于1999年10月14日中國成功發射資源衛星1以后,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時期,經濟發展經歷了兩方面的轉變,即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4]。各行各業都在適應這種變化,以求尋得新的發展契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測繪業,自然也面臨著這樣的轉變。
然而我國傳統測繪業向現代測繪業的轉變過程,則經歷了不小的陣痛。面對經濟轉變中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測繪業提出的各種新的要求,傳統測繪業逐漸感到力不從心。這一時期的學者們對傳統測繪業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研究,并積極獻計獻策。
隨著3S技術的發展,學者們意識到以3S技術為支撐的地理信息產業,恰好能夠彌補傳統測繪業的不足,是傳統測繪業改革的重要內容。然而如何處理現代測繪業與地理信息產業的關系,又成為了新的議題。陳軍等(1994)認為,測繪業是地理信息產業的基礎與支柱,應當予以積極發展;王樹聲(1994)認為測繪業是地理信息產業的支柱產業,測繪的歸宿是GIS;羅名海(2010)更是認為,從某種意義來講,現代測繪業就是地理信息產業。
正是由于地理信息產業與測繪業有著這樣的聯系,我們可以認為測繪業的發展與改革促進了地理信息產業的興起。
依據一般的市場組織結構,地理信息產業市場可分為消費者、市場主體以及市場監管三個部分(如圖1)。市場主體為消費者提供商品與服務,其市場交易活動則受到政府的市場監管。

圖1 地理信息產業市場構成
(1)消費者
地理信息產業的消費人群,主要可分為政府、市場以及公眾三個組成部分,位于地理信息產業鏈的下游。根據國家測繪局統計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如表1),2006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消費的總產值約有400億元人民幣,其中測繪類高達和衛星導航類產品的消費最多,GIS位居其次。除開相應的重疊部分后,測量產業所占比例接近47.5%,GIS產業占12.5%,遙感產業占5%,衛星導航占30%,其他占5%。據有關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產值年均增長率超過25%,2008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產值超過600億元人民幣[9],而到了2010年,更是超過了1000億元人民幣。其中,80%以上的地理信息應用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而企業與公眾的消費市場也在逐年擴展當中。

表1 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產值綜合估算表
(2)市場主體
①市場主體結構。我國的地理信息市場,存在兩大主體:事業單位和企業。其中,企業僅占50%,事業單位占比達到41%。這種獨特的市場模式的產生,一方面是地理信息產業的獨特性導致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相對于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事業單位,企業的生產效率、資源配置率高,更能夠及時滿足消費者的產品需求,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故企業占據地理信息市場的絕對主體地位,是將來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
②市場規模。從企業數量規模上來看,截止到2006年,我國具有測繪資質的單位(企業)已超過9000個,其中獲得甲級測繪資質的單位有500余家,許多單位甚至擁有兩項以上甲級資質,規模十分龐大。然而,從單位人口規模看,88%的單位總人數不到50人,單個企業規模小。從市場占有率角度看,各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均很小。企業總體數量大,單個規模小,市場占有率低,構成的結果即是產業集中度低,缺乏龍頭企業,所導致的局面即是競爭市場不完善,重復生產現象嚴重,資源大量浪費。
(3)市場監管
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市場監管方式主要包括政策和信息指導、政府的行政管制和行政協調等。目前我國基礎地理信息生產、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架設等業務均已處于國家測繪主管部門的監管之下。國家測繪局和各省市自治區測繪主管部門按照測繪及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資質管理、專項質量檢查、專項業務檢查以及制定測繪成本價格等方式對具有測繪資質的企事業單位進行了比較有效的監管。
通過研究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空間分布,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狀況。劉利(2010)通過計算我國各省市的測量產業、GIS產業、遙感產業以及GNSS產業的空間分布指標,對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空間分布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依照產業分布指標,我國地理信息發展區域可劃分為領先地區、優勢地區、次優勢地區、發展較慢地區和待發展地區五個層次(如表2)。研究表明,領先地區地理信息產業集中度較大,達到近39%,而其中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產業占比更是達到了70%。北京更是地理信息產業的集聚中心,其GNSS產業將近占有了全國一半的市場,而其遙感產業市場占有率也逾1/3(表3)。

表2 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區域

表3 領先地區市場占有率表 (單位:%)
溫春龍和胡平(2011)通過區位商指標測度了2003—2008年我國各地區信息服務業的地理聚集度,結果表明全國各省市地理信息服務業聚集分布發展不均衡。其中北京市信息服務業區位商均值為4.05,大幅度領先全國其他各省市,并且呈逐年提高趨勢,產業聚集程度很高,廣東、上海緊隨其后。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系列東部地理信息產業優勢地區,產業政策環境良好、地區科技教育水平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應用需求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了各自的地理信息產業聚集中心,伴隨著技術擴散等效應,推動著周邊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然而我國西部,由于缺少這樣的聚集中心與發展環境,產業發展仍舊十分落后。
“地理信息產業”自1995年首次公開提出以來,受到了社會和政府的密切關注。200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要發展地理信息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支持要發展地理信息產業。國家和各省市為促進和規范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全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提供了相應指導思想。
國家相應政策出臺之后,各省市依據國家政策精神,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鼓勵政策,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地理信息產業園作為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集聚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成功的地理信息產業園,不僅能夠支持其內部地理信息生產與商業活動能夠有序的進行下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創新與互動的良好平臺。
2003年7月8日,黑龍江省政府正是批準成立了黑龍江地理信息產業園。截止至2006年,該園區服務產值超過1億元,境外數據加工業務400萬多美元,入園企業30多家,已成為了黑龍江省地理信息、軟件等相關企業創新創業、發展合作的平臺。這個我國首家、世界最大的地理信息產業園于2007年正式開園,在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目睹了黑龍江地理信息產業園的巨大成功后,各地也紛紛開始著手建設自己的地理信息產業園區。2010年10月28日,國家地理信息科技產業園在順義奠基,旨在建設具有全國輻射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產業園,力爭成為世界一流的地理信息產業“硅谷”。湖北、浙江、山東等地地理信息產業園建設也正在積極推進中,產業集群式發展模式和新型產業高地正在形成。
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勢頭迅猛,給整個行業以及相關領域帶來了勃勃生機。然而,就目前來看,我國地理信息產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發展失衡
中國地理信息市場發展存在兩個方面的失衡,一是地理布局失衡,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狀況地區間差異極大,東強西弱的問題十分明顯;二是產業結構失衡,基礎數據的生產相對壟斷。
(2)市場主體定位不當
從市場主體的角度出發,目前中國地理信息產業領域的市場主體仍舊是事業單位而不是的企業,且企業總體數目雖多,但單個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市場份額占有量低,發展經營、低于風險的能力明顯不足,尚未形成國際知名品牌。
(3)高端人才缺乏
從專業人才角度出發,中國地理信息產業低端技術人才領域呈現飽和,但是高端技術領域卻有著巨大的人才缺口。3S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內容,而相關配套培養設施的建設卻是比較困難。中國高校目前有能力置辦整套教學實踐設施的,為數不多,這導致了許多3S方面的人才,只有理論基礎,缺乏實戰經驗,不如社會后很難馬上與實際工作接軌。
(4)產品質量有待提高
從產品的角度出發,軟硬件產品市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軟硬件產品雖已在國外打響了知名度,但與同領域內的頂尖產品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且國內市場也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表現。而對于數據產品市場,一則不同廠商的數據產品數據標準不一,使得數據重復制造,產生大量浪費;二則我國安全保密機制不夠合理,許多可用數據精度不足,缺乏實用價值;三則資源產權不明,使得企業對于地理信息產業的生產缺乏應有的積極性。
(1)規范市場環境,鼓勵市場調節
統一、公平、公正、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是保障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通過加強對相關企事業單位及技術人員的資格審核力度,提升相關人員的監管能力與手段,建立健全的地理信息工程咨詢與監理制度,對地理信息產業市場進行有效監管。此外,應當鼓勵市場發揮其資源有效配置的作用,在相應制度健全的基礎上,鼓勵地理信息市場自行調節,加快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速度。
(2)提升企業主體地位,鼓勵創新升級
通過樹立企業成為地理信息產業的主體,能夠有效激發企業開發、生產以及創新的積極性。此外企業能夠有效預見市場的需求方向,并迅速調整發展戰略,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由此,政府可以適當出臺有針對性地理信息產業的鼓勵政策,鼓勵各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創新與產品革新,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創造出國際頂尖品牌,促進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
(3)加強“產學研”結合
要充分發揮高校與研究機構的科技研發能力,通過產學研結合的路徑,加強高校、科研機構與市場的聯系,一方面能夠縮短“技術—成果—商業化產品”的周期,將最先進的3S技術快速、高效的轉化為能夠產生實際經濟利益的地理信息產品;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校通過相應的培養計劃,有針對性的培養出一批高素質,實際操作能力強,與社會接軌好的高端技術人才,填補該領域的人才缺口。
(4)明確地理信息資源產權
通過明確地理信息資源的產權問題,能夠有效減少因地理信息產權引起的糾紛的發生概率,并激發企業生產、加工地理信息資源的積極性。為此,應當出臺一項國際級的地理信息產權法規,明確地理信息資源的權種、權能,以及權屬劃定標準。
(5)統一產品標準,調整產品密級
針對數據標準不一、產品密級不合適會導致嚴重的地理信息資源浪費。針對這種狀況,政府首先應當加強地理信息標準化建設,出臺相應的法規,從簡化標準體系、加強標準權威性、擴大標準適用范圍、加強標準實力度等方面,統一地理信息數據的產品標準。其次應當適當放寬保密等級與范圍,提升大比例尺數據的利用率,以滿足目前對于大比例尺地圖的應用需求,有效促進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1]唐棣.空間技術和測繪行業的發展[J].測繪科技動態,1990,(2).
[2]張法.我國GIS發展的狀況及前景[J].測繪標準化,1995,(1).
[3]王軍龍.測量GPS國產化之路——記中國測量型GPS發展歷程[J].衛星與網絡,2011,(9).
[4]李德仁.論實現兩個轉變中的測繪高科技發展[J].中國測繪,1997,(2).
[5]陳軍,杜道生.試論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方向與行動對策[J].測繪通報,1994,(6).
[6]王樹聲.信息化與GIS——試論“金地工程”[J].測繪科技通訊,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