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記者 王芳 張軍紅

李毅中:
1945年3月生,山西大同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曾先后擔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副主任、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黨組書記、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等職務。現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
當前我國工業化正處于加速成長階段,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這對政府的決策與改革、企業自身的創新與管理、協會的服務與自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從哪些方面入手,采取何種措施,應對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下行壓力?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與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
記者: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工業化快速發展后,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請您談談對中國工業化的認識和理解。
李毅中: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工業大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GDP的年均增長在10%左右,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我國是世界上工業產品門類、工業行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有一些關鍵技術也走在世界的前列。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還處在工業化的加速期,工業大而不強,在全世界的產業鏈里還處于中低端,結構性的矛盾、深層次的問題比較突出。首先是投資結構不合理,帶來產能過剩,同時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其次是能耗物耗太高,能源、資源和環境都難以支撐。第三是技術創新力度不夠,一些關鍵技術、核心技術仍然依賴進口,受制于人。
所以我們在十六大提出了走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十七大進一步提出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
記者: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環境,經濟發展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您如何看待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下行壓力,經濟發展走勢如何?應采取哪些相應措施?
李毅中:第一,雖然經濟發展趨緩,但尚在可控范圍之內,這也是我國調控希望的結果,所以沒必要驚慌失措。第二,宏觀上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大,回頭的趨勢不明顯,尤其是出口,受國際影響很大,仍處在低迷狀態。
中央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完全贊成。第一從投資來看,要針對有效需求,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投資強度,不盲目投資,不過度投資,但不是不投資,當前情況下投資還是拉動經濟的主要手段之一。關鍵是要調整投資結構,控制過剩產能,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第二是消費拉動,要推進消費分配制度改革,汽車、房地產、家電、高檔消費品等仍是消費熱點,此外,信息消費有可能成為新的消費熱點。第三需要國家政策支持。結構性減稅、經營體制改革、銀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小微企業的政策要加快落實。第四企業自身也要堅持主業、技術創新、信息化管理、“產學研用”相結合。新技術的開發對象是用戶,用戶要參與研發的全過程。“用”就是要進入市場,研發不能僅停留在論文、評獎上,關鍵在成果轉化。
記者:在您看來,現在企業發展中普遍遇到的難點有哪些?如何應對?
李毅中:當前國民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較大,自2011年下半年至今,GDP增速和工業增加值的增幅都有所下降,突出表現為企業經濟效益和利潤的下降。今年1-8月份,工業企業利潤為3.06萬億人民幣,同比下降3.1%,其中8月份同比下降6.2%。
究其原因,企業方面,首先是出口下降,今年1-8月出口累計增長僅7%,很多外向型企業經營困難;其次,近年來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較大,2011年全年,生產者購進物價指數上漲9.5%,生產者產品物價指數上漲6%左右,大大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雖然工業企業的利潤今年以來變為負增長,但能源、原材料價格仍在高位振蕩。從行業來看,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受西方經濟影響,加上國內社會結構性的矛盾和政策上的缺陷,導致產生“脫實向虛”,資金不再投向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存在“空心化”的傾向。
在應對措施上,對企業而言,首先要端正主業,不能三心二意、隨波逐流;其次要推行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推進成果轉化,提高生產要素水平;再次財務管理要集中、穩健、精細,搞好經濟核算、成本控制,減少資金占用,加快周轉,推進管理信息化,實現降本增效。
政府要加快行政職能的轉變,制定行業協會法和各項法規,并給予協會適當的政策支持。與此同時,行業協會也要端正服務態度,轉變自身職能,更好地為政府、企業服務。
記者:請您談談“兩化”融合對推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作用。
李毅中:十六大以來的10年,“兩化”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有很大進展;其次,用信息技術提升改善經營管理,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效率大大提高;再次,把信息技術嵌入研制新產品的過程中,提高產品附加值;最后,各地建立了許多示范企業、信息軟件平臺,示范典型取得了成效。
但“兩化”融合離我們的建設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要進一步實現“兩化”融合,我認為第一要提高認識,普及知識,特別是領導干部和高管層要努力學習,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
第二要做好頂層設計。要有《兩化融合促進法》,《電信法》也要盡快出臺立法,電信沒有法律依據不行。
第三要廣覆蓋、全滲透。對不同的企業要分類指導、典型示范、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要用在企業科研設計、生產制造、管理經營、銷售服務的全過程,以此來提高效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開始就要與信息化融合。
第四,信息技術要廣泛應用在經濟社會的各行業各領域。包括社保、醫療、教育、城市管理、文化藝術等。
第五,電子信息產業自身的發展,如下一代通信網、互聯網以及物聯網、云計算,電子核心元器件、基礎軟件、高端芯片、集成電路、寬帶工程等要起到支撐作用。
記者: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明確了新興產業占總工業增加值的15%,請您談談如何培育和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李毅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三個特征:先導性、成長性、輻射性。這是我國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提出的,并明確了7個方向的重點領域。現在我們的抓手就是國家級16個重大科技專項,其中信息產業就有3個。我們要與傳統產業結合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物質、技術、裝備、人才基礎,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政府要解決影響新興產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問題。加強互聯網監督管理、資源稅費改革、價格改革等,要為新興產業發展創造條件;要制定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在研制、示范、推廣等環節給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