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三中學(530021)周代許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的課程理念,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思想。[1]各個版本的新教材編寫也秉承這個理念,把舊教材里大段的原理性文字刪除,而是換上了聯系生活實際的地理情境案例,更添加了活動、閱讀、案例研究等環節。此外,新課程更強調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強調學生知識與技能的主動建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把大段結論性的文字刪去,而留下材料與問題,供學生思考。從而讓其主動獲取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網。新高考試題也不斷體現著新課程標準的思想:應用型和能力型試題逐漸增加,結合生活現象與實際設置的情境題增加,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與技能去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面對這樣的改變,本文針對日常教學中的生活化地理教學開展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并提出以下經驗與思考。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2]生活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電視、計算機網絡、新聞報刊等媒體攜帶大量的地理現象與信息,都成為學生了解外界的重要途徑。學生已有的知識是基礎,我們要在上面培養知識的生長點,不斷發散、擴展,最終形成習慣思考、主動學習的行為習慣。長此以往,必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整體性思維,提高其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實踐能力,最終提升其對生活中地理現象與問題進行思考與運用的學科敏感度。如何收集生活化地理素材,并使之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效結合,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基礎問題,結合課堂實踐,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經驗與思考: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理念,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系,要求學校課程應以現存的社會生活情境為主要內容。通過靈活處理教學材料,把教材內容活化為實際生活,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營造生活化的教學環境,還原生活情景,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是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
課堂運用實例:利用旅游中自拍的照片與見聞(旅游景觀的欣賞);天氣系統來臨,播報天氣情況,電視新聞視頻、報紙網絡文字信息(天氣系統的影響過程);寒潮來臨(不同地區、職業人員所面臨的困難及措施);開心農場游戲體驗(農業種植的產出與投入)等。
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說:“我們要以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對于地理原理,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可以借助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將復雜難懂的地理原理賦予其中講解。因此,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觀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課堂中運用生活現象解決教學難點。
課堂運用實例:洗衣機甩干衣服過程(臺風眼的形成原理);學生活動演示三圈環流-分組傳送書本(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空調、暖氣安裝位置(大氣運動);洗手池里水流的旋轉方向(地轉偏向力的體現);當地氣象諺語收集(天氣狀況)等。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名著 《帕夫雷什中學》中認為:大自然是學生美育的重要源泉;從贊賞家鄉自然美景到熱愛祖國山川原野,這是德育的起步內容和有效途徑;花草樹木、陽光、空氣、風霜雨露,皆是養心健身之寶;變幻萬千的自然現象,則是綜合訓練觀察、思維、語言表達能力的極好手段。學生身邊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實、最豐富、最有活力的地理教學資源。學生最初的地理認知便是對周圍事物的了解與接觸,以鄉土地理中的環境資源為基礎,進行地理學習與能力訓練,是讓新知識快速構建的有效方法。
課堂運用實例:本地土特產及形成原因(土特產品種,上市時間及生長需要條件-農業生產活動);本地房屋建筑、服飾文化(鄉土自然及人文環境);本地的旅游景點類型觀賞(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的形成);本地博物館、科技館等參觀(了解自然、人文、科技文化)等。
與日新月異、迅速發展的現實社會相比,教材內容總是相對滯后。地理教師要有敏捷的思維能力,銳利的眼光,善于捕捉與地理學科相關的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在備課授課中,不拘泥于教材,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適當應用生活中材料,將相關的地理信息融入課堂中,拉近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為地理教學增添新活力。關注新聞事件,積累新聞素材,形成教學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下列熱點新聞:
課堂運用實例:新聞報道-2012太陽活動峰年可能影響(太陽活動);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視頻播放-《日本海嘯是如何形成的》(地震海嘯);2011年月全食觀測 (月相及觀測);2011年德班氣候大會(氣候變化);2012年廣西水污染事件(環境污染)等。
課堂教學材料多樣化。據相關研究得出,按學生對學習材料感知的差異性可以將其分成五種學習類型:嗅覺學習型、味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觸覺學習型、視覺學習型,還有部分屬于混合學習型。具有不同學習型特點的學生,對同一教學媒體信息呈現的接受量存在差異。因此,課堂教學材料呈現的形式應該多樣化,以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習特點,并維持學生較高的學習興趣。因此,可以運用多種形式的素材,創建多樣化的地理課堂,滿足學習需求,擴展地理視野。
課堂運用實例:地理課前演講-自我收集素材,講解知識原理(包括旅游、宇宙等);報紙、書籍閱讀分享交流(包括《中國國家地理》、《華夏地理》、旅游類周刊等);網站媒體,鼓勵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后天》、BBC紀錄片及相關網站);新聞、熱點問題分析等。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說明了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忽視實踐體驗的弊端。地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最終利用地理知識與技能更好地發展與生活,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應結合實際,創造條件,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課堂運用實例:在課堂上動手繪制學校的平面圖,以培養繪圖能力(地圖基礎知識);肯德基分布調查(商業網點的布局);暑期夏令營的考察方案,包括目的、路線、景點概況、預算等,以培養考察能力(旅游活動);提供相關素材,讓學生為不同企業布局,培養地理評價與決策能力(區位的選擇)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有意義學習過程的本質是符號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實質性的聯系。有意義學習有兩個先決條件:1.學生表現出一種在新學的內容與自己已有的知識之間建立聯系的傾向;2.學習內容對學生具有潛在意義,即能夠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聯系起來。[3]因此,要讓學生進行主動地地理學習,并能將地理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其前提是新知識本身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積累相聯系起來,搭建知識停靠港灣。[4]為此,要實現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育,必須建立生活化的地理課堂,為學生搭建好聯系新舊知識、地理與生活的橋梁,才能實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地理教育目的。
生活化素材的運用如此重要,但如何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形成教學模式,而不僅僅是曇花一現或是公開課的點綴,真正使其為課堂教學服務,落實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成為一線教師感到迷惑的問題。筆者針對此問題,結合具體課堂實踐提出以下幾點探究:
課堂不應該僅僅是為了灌輸、講解教材內容,更應該激發學生興趣,讓其主動學習。從身邊的地理現象與問題入手,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為化解教材知識中概念理解困難、原理規律枯燥、難懂的問題,可將教材知識生活化。如何從地理教材中引出生活現象,將教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是實現生活化課堂的難點之一。結合實際,提出教材生活化處理一般模式,如圖1。

圖1 現象遞推模式
課堂運用實例:地理公轉的地理意義內容-部分教師會考慮直接講授課本知識與規律,對此學生興趣往往不高,概念理解困難,易產生學習壓力。針對教材中地理概念、規律專業性過強,難度過大等實際情況,可考慮結合生活經驗與情境,鋪設生活知識與經驗基礎,為課本知識創建生活化情境,進行逆向推導,如圖2。

圖2 公轉與季節
學生對于身邊四季現象與差異較為熟悉,對熱量在時間上的分布差異也有體會。因此,可以從四季熱量差異的生活現象入手,讓學生主動探究原因。在教師引導和現象對比分析上得出,日照時間長短和太陽輻射強弱是影響熱量差異的兩大因素,繼而講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等專業概念、規律。這樣就利用生活經驗與場景,對教材中的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了生活化處理,降低了理解難度,概念與規律掌握也更為有效,同時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
地理知識往往蘊含于地理現象之中,教材是將地理知識及原理從現象中剖析出來,進行學科知識系統化。地理現象是生動、形象的,而地理原理則是專業性語句。若直接講解,學生難以擁有探究的機會,未經過自我探究的規律,距離感往往太強,不易接受。因此,如何將課本知識進行生活化處理,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機會,促進過程性知識的形成,是地理課堂需要關注的問題。教師們在平時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搭建教材知識與生活現象的橋梁,為學生創設情境,最終運用生活現象突破難點,增強趣味性與應用性,實現教材知識生活化處理。
布魯納說過:“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持續不斷的活動。”問題情境教學法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形式來揭示矛盾,讓學生對問題產生疑惑,引起強烈的求知欲,并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美國教學家杜威提出五個重要的教學步驟:設計問題情境、產生真實問題、占有資料、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檢驗或驗證方法的有效性。創新問題情境的創設,近年來也成為考試命題的方向。因此,課堂中利用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素材收集與整理,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利用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形成學科性知識,為考試中新情境的出現打下良好基礎。

圖3 問題解決模式
課堂運用實例:如太陽高度角的應用一課的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提供生活情景:看房時,陽光充足,但幾個月后入住卻發現光照不足,可能的原因是?應該選擇何時去看房子,才能保證一年中房子所得光照不會不足?通過討論及對當地緯度、季節等資料的掌握,可以總結出緯度位置與房間距的關系等地理知識。
因此,通過生活情景的創設,產生真實問題,讓學生結合實際資料,進行原因分析與規律總結,最終形成地理知識、規律。本文第一部分列出的生活化素材搜集中,大部分都蘊含相應的教學知識與原理,如能恰當運用并進行歸納總結,形成學科知識,將豐富地理課堂,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課堂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最終應將課堂內容回歸生活。課堂教學各環節中,均可利用生活化素材,創設問題,供學生比較分析。結合本節課內容完成實際問題的解決,起到延伸課堂的作用,為學生知識積累與能力提升打下基礎。
課堂運用實例:運用太陽高度角與晝夜長短變化知識,拓展講解學校里旗桿影子變化規律,天安門升旗的時間變化、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問題等實際問題拓展。運用洋流知識分析新聞報道:日本沖繩的海上保安總部1月31日發布消息稱:中國浙江省石浦的居民將倡導保護海洋環境的條子放進瓶里然后放流大海,這些漂流瓶已在1月中旬抵達沖繩縣津堅島附近。
要實現綜合運用,教師平時需要注意關注生活,建立自我生活化素材資料庫,不斷補充與完善,猶如活水,隨時添加與運用。多思考,多嘗試,建立教材、生活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最終實現地理課堂開放化、生活化、高效化目標。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及其關系的科學,地理學科則是讓學生了解地理學的研究成果。通過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地理科學知識,有助于加深對地理學知識的深刻了解。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感到親切、形象,可感觸,可理解,可應用。要實現生活化教育,素材的收集是前提,模式的探究與有效利用是關鍵與最終目的,對于這方面內容,值得進一步探究與深化。
生活化課堂教學注重應用,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從而認清所學知識的價值,獲得學習的動力,找到學習的樂趣。同時為學生架構起“地理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橋梁,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對生活的認知能力得到擴充。運用生活化的情景、材料,把生活化的課堂帶給學生,做一名生活化的地理教師,最終讓學生、教師共同享受地理學習的樂趣。
[1]陳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 [3]夏志芳.地理學習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4]潘竹娟.構建“認知停靠港”實現“有意義學習”[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1(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