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遠帆 劉 映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1,2]。本研究旨在探討系統護理干預對糖尿病病人治療依從性影響,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本科室住院、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3]的病人240例,男136例,女104例。年齡32~79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120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既往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提出的糖尿病治療經驗,科室成立由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師、責任護士和全體護士參加的系統護理干預小組,共同制定干預措施。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系統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宣教、床旁單個教育指導、提醒、評估、經驗交流5個方面。
1.2.1 宣教 (1)入院第2 d開始發放健康指導手冊并組織病人學習,內容包括病因、發病機制、癥狀、治療方法、護理方法等。(2)飲食指導。列出常見食物的含糖量、血糖指數、烹調方法,并把教育對象擴展到家屬中。(3)運動方式指導。指導病人以有氧運動為主,勿做空腹運動,宜在餐后半小時,防止低血糖。(4)藥物應用指導。詳細講解降糖藥的藥理作用、不良反應、正確服藥方法,囑病人按時、按量服藥,藥物劑量不可隨意增減,觀察藥物不良反應,發生低血糖時及時報告醫師。(5)自我監測血糖、尿糖的方法指導。幫助病人選擇售后服務好的血糖儀,教會其使用方法,測試時間為早晨空腹、三餐前或三餐后2 h,掌握其正常值。(6)對病人進行胰島素注射方法、生活行為方式的指導。
1.2.2 床旁個體化護理 針對不同病人具體情況,注意個體差異,因人施護。首先向病人介紹住院環境、作息及探視時間、陪護制度、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師、責任護士及注意事項。其次,針對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給予關心、理解和安慰、指導病人正確應對各種應激,保持心態平和。
1.2.3 提醒 隨時關注病人病情和服藥等情況,必要時給予重復宣教和床旁個體教育指導。關注病人的心理變化,給予鼓勵和支持,增強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1.2.4 評估 護士長定期了解病人掌握知識情況,定期組織護理查房。評估指標:(1)病人對臨床護理內容的掌握程度,能復述宣教內容80%以上為掌握,復述60%~80%為基本掌握,復述60%以下為不了解。(2)采用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
1.2.5 經驗交流 為病人提供交流和溝通場所,形式可以多樣化,包括座談會、現場演示、畫冊、閱讀資料等,醫師和護士及時參與進去,對難點、重點給予反復系統地指導直至掌握,以達到調適個人心理和情感狀態的效果。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或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病人出院時空腹血糖水平比較(表1)
表1 兩組病人出院時空腹血糖水平比較(mmol/L,±s)

表1 兩組病人出院時空腹血糖水平比較(mmol/L,±s)
時間 對照組(n=120)觀察組(n=120)P值<0.05干預前干預后P 17.42±2.30 17.54±2.06 >0.05 7.33±2.10 7.61±2.05 <0.05值
表1顯示,兩組病人治療干預前空腹血糖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有顯著性差異,觀察組空腹血糖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病人出院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表2)

表2 兩組病人出院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例)
表2顯示,觀察組病人出院時治療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所有病人經過護理指導,都能定時測血糖和按時服藥,(-)表示兩組病人測血糖及服藥情況相同。
2.3 兩組病人住院情況比較(表3)
表3 兩組病人住院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病人住院情況比較(±s)
項目 觀察組(n=120)對照組(n=120)t值 P值25.67±13.55 29.91±15.81 2.2307 0.0266住院費用(元)6527.56±532.26 7021.20±532.24 7.1841 0.0000住院時間(d)
表3顯示,觀察組病人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系統化護理干預使病人系統學習疾病相關知識,深入細致、全面地掌握疾病、用藥、飲食知識及預防措施,提高病人自我健康意識及生活質量[4]。由此,病人能夠更加全面系統地進行糖尿病治療,預防病情進一步惡化或加重。研究結果顯示,系統護理干預對DM病人的效果良好,有效地控制了病人的血糖,增強了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強調的是,DM病人治療依從性需要醫護人員反復宣教,只有這樣,病人出院時空腹血糖水平、出院時自我管理能力才能有所提高,也節約了病人的住院時間。
表2研究結果顯示,系統化護理干預的實施,可提高護士的責任心,增強護理效果,提高病人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現代護理學是研究如何診斷和處理人類對存在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反應的一門科學,強調“人的行為反應”,表現在人們對一件事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諸方面的行為反應。DM病人的行為反應可以表現為:生理的——尿糖、多飲、多食、多尿;心理的——害怕、恐懼;社會的——親屬單位的關心;文化的——對疾病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精神的——是否被護士和醫師重視與尊重[5,6]。因此,護士必須時刻關注病人,對病人進行全方位的護理。
[1] 羅玲英,周 瓊,程 友.系統護理干預在門診糖尿病病人臨床護理的應用[J].醫學信息,2005,7(8):143 -144.
[2] 許秀萍,王素玲,趙 毅.初診2型糖尿病短期胰島素泵治療臨床路徑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13(26):32 -33.
[3] 陳四萍.系統護理干預在糖尿病病人胰島素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0,11(32):31 -32.
[4] 楊 麗,孫倩月,顧思愉,等.老年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注射筆自我使用現況與缺陷的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0,12(10):56-58.
[5] 趙燕華.臨床路徑管理模式及其應用[J].天津護理,2004,4(2):62-63.
[6] 吳袁劍云,李慶功.臨床路徑:醫院的生存和發展策略(上)[J].當代護士,2002,4(5):2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