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中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常見的大型手術后并發癥,其血栓可形成于下肢深靜脈中的任何部位,其形成部位不同則出現的反應也不相同,現研究其主要形成原因是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的損傷以及血液的高凝狀態[1]。腦出血術后2-5天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發時期,患者術后需要平臥所以存在很高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隱患,下肢深靜脈血栓還可并發其他疾病,最嚴重的是肺栓塞,最后導致患者死亡。所以在腦出血術后護理與治療中需要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筆者采用運動治療與氣壓治療聯合應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其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09至2012年腦出血術后患者40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62.8±10.4歲,高血壓性腦出血14例,重性腦損傷6例;實驗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 65.3 ±10.8 歲,高血壓腦出血15例,重性腦損傷5例。所有患者性別、年齡、疾病性質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2.方法:對照組:術后患者應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每兩小時需要幫助患者翻身,并且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要求家屬人員幫助做簡單活動,活動沒有具體要求。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運動治療以及氣壓治療。運動治療:術后患者屬于昏迷狀態,所以需要護理人員及家屬為患者做被動運動,將患者腳踝墊起,讓小腿懸空,抬起角度以20-30度為宜,可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為患者做足背伸曲,此運動可以收縮擠壓腓腸肌群,促進小腿部深靜脈的血液循環;做足踝運動,背伸、跖屈、內翻、外翻等活動,進行10-15min;按摩患者腓腸肌、股二頭肌、股四頭肌,按摩方向由遠及近,每側5min;膝關節運動,進行膝關節伸屈,每分鐘20次,進行2-3組運動;患者清醒后,需要為患者進行翻身,2h一次,并且讓患者做主動運動,腳踝的背屈、內翻、外翻以及腓腸肌、股二頭肌、股四頭肌的長期收縮訓練等,并配合深呼吸運動。所有患者在術后均進行脫水、止血、抗感染、影響細胞的治療。
3.統計學處理:本實驗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兩組靜脈血流速度與下肢深靜脈發生率差異比較使用方差分析χ2檢驗,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對照組有4例患者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0%;實驗組1例,發生率為5%,兩組之間比較,對照組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實驗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第1天血流速度平均值為 15.8 ±3.7cm/s,第七天為28.7 ±5.4 cm/s,實驗組術后第 1 天 14.9 ±3.9cm/s,第7 天為36.9 ±6.3cm/s,兩組之間比較實驗組平均血流速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各大手術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其可導致肺栓塞,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所以在術后需要做好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在腦出血手術中需要采用全身麻醉,則會導致周圍靜脈擴張而使靜脈血速減慢,全身麻醉患者術后仍舊屬于麻醉狀態,其下肢肌肉松弛,沒有收縮能力,再加上術后需要臥床休息,導致血流緩慢,極易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2]。腦出血術后可能會有顱內再出血的可能,所以一般不適用抗凝藥物,所以為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需要在術后及早進行,筆者采用運動治療以及氣壓治療達到了很好的預防作用。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情況比較
采用運動治療及氣壓治療可以非常有效的防止腦出血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1 時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和預防措施[J].中國血管外科雜志,2011,03(01):5 -8.
2 李春霞,謝春雷,李愛文,等.早期活動對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01):37-39.